三月三日是什么日子
20223三月三日是什么日子
农历三月三,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说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月三日是什么日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月三日是什么日子
说法一:【上巳节】
上巳节的由来已久: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水的节日:如果重阳节可以称为山顶上的节日,那么上巳节就可以称为水边上的节日了。这个节日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内容是临水洗浴,以祛除不祥。时当暮春,风和日暖,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踏青于野,别有一番生活情致。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在暮春之时,穿着春装,在沂水中沐浴,就是这种节日习俗的痕迹。最早记录这个节日的是西汉初期的文献,郑玄《周礼》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经过文化名人的点缀,这个节日便具有了高雅情调。
上巳节习俗:着汉服、跳《踏歌舞》、放风筝、沐浴、踏青、祭祀高禖。
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上巳节食俗: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刚煮熟的热鸡蛋很难剥,投在清水里漂一会再吃倒是个好玩的主意。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自宋代之后逐渐消失了上巳节的许多传统。
说法二:【敬祖节】
首先是"三日节"。闽南人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有敬祖旧俗,叫做"三、三节",也叫做"三日节"。"三月三"的由来根据传说是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来: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
台胞中,有的家庭在清明节扫墓,有的家庭在三月节(三日节)扫墓,前者为泉州移民,后者为漳州移民。
习俗:吃薄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敬祖的时候,人们用薄饼祭祖宗,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薄饼,也叫润饼或春饼,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配料或称为馅,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卜、白萝卜、韭菜、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配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吃起来味香可口。有人说,闽南烹饪中,没有什么比薄饼更好吃的了。
关于薄饼的传说
民间有两传说。一是说明代时有个状元蔡复一,同安人,长相不佳,眇目,歪嘴,跛足,可天生聪明,满腹经纶。当年皇帝也爱他才能,重用他,任他为七省经略和十三省巡按。朝廷中有人拥护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想谋害他。有人有意让他忙碌得连饭都吃不上,想把他饿死....另一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闽南一带民众每年于三月初三日用薄饼祭祖,通称三日节或三三节。
说法三:【神、皇诞辰纪念】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轩辕黄帝诞辰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华夏子孙的共同祖先。史料记载,河南新郑市在黄帝时期称有熊国,现有黄帝文化遗迹二十多处,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轩辕黄帝在这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
后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要在黄帝故里举行各种拜祖活动,尤其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子产更是让这一民间活动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新郑市,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延续下来。
蟠桃大会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周公祓禊
相传,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这一大型活动就是依据殷人旧习,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谷米的生日
畲族的“三月三”真是别具一格,它是谷米的生日。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为什么畲族“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并且一定要吃乌米饭?说来还有个故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可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却幸灾乐祸,他们不但不借出谷种,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民咬伤。
道教兴起后,认为农历三月三为西王母蟠桃会之日。拜西王母在全国普遍盛行,但其他地方也有祭其他神求子的风俗,如扬州拜三茅真君,又称瞎子赛会。
温州则在农历三月三供无常鬼,祈求健康,多生贵子。厦门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在抛童子会上,谁抢到童子,谁就能生子,故抢到童子的人被视为英雄。山东齐河不育妇女,在农历三月三要去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子,生子后把泥娃娃放在墙洞内,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都要给娘娘神烧香上供。
现在农历三月三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但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
民间流传的麦生日,就认为麦与人一样有一种生育能力。农历三月三在吉林有许多节日活动:一种是瞎子会,即盲人集会,选会首,共聚餐,实行自我保护;另一种是大神节,在此举行萨满出师会,并抬神出巡,此后作法时就可独立跳神了。有的当天还要祭仓神,成为祭犁日,从此开始春耕活动。正因为如此,上巳节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农忙。
“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虽然滩头资源逐渐枯竭,当地老人仍耐不住在这个日子带着晚辈赶沙滩,重温昔日拾螺的场面。“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也逐渐形成一个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动。
说法四:【爱情节】
“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由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称“爱情节”。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英雄、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
关于黎族“三月三”的传说,据说远古时代,人类遭受大洪灾,一对男女躲进葫芦瓜里,随洪水漂流到寥无人烟的海南岛。为了繁衍人类,在三月三日那一天,俩人对歌表衷情结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后代。黎族后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种方式纪念始祖的美满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绩。
“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黎语音译,“三月三”的意思。黎族民产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岛黎族地区。每年农历三月袥初三举行。黎族为纪念先人传家接代,每年祭拜,相沿成俗。后发展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
说起三月三,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淹没了平原和山岭,吞没了大地的一切。只剩下兄妹两人——天妃和观音,他们抱住了葫芦瓢,在滔天的洪水中到处漂泊。兄妹俩决定分头去寻找亲人。临走前,两人约定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相会。他们走遍了天涯海角,到处都见不到人迹。哥哥找不到女郎配偶,妹妹找不到男子成亲。在一年的三月三,兄妹俩就在燕窝岭下结成夫妻,生男育女。
每年三月三日,正是山花烂漫时,观音和天妃便率领着子孙们一起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天妃和观音便死在山洞里,化成了观音石,黎家子孙后代为了纪念天妃和观音,把山洞取名为娘母洞。
从此,三月三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定情的日子。
习俗:节日前半个月,各村寨男子相邀上山狩猎,并把猎获物集中腌制风干,待到过节时使用。过节时,各寨老主持祭拜仪式。未婚男女带上糯米甜酒和粽子到野外,对歌说情。其余的人到河边打鱼、做饭,边吃边喝,欢度节日。入夜,人们围坐在篝火旁,举行荡秋千、钻火圈、摔跤、跳舞等娱乐活动。
海南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除了有丰富的文娱活动,期间还有全牛、鱼茶、山兰酒、竹筒饭、三色饭等三月三黎苗族传统美食品尝。
说法五:【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由来: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汉族
农历三月三,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年间《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壮族
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壮族的三月三,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人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还要蒸五色糯米饭等节日食品。
侗族
多于三月三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
于三月三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人们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人们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是,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