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中国2022第三季度最缺工的职业是什么

时间: 金梅0 分享

中国2022第三季度最缺工的职业是什么你知道吗?如何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2022第三季度最缺工的职业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中国2022第三季度最缺工的职业

11月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车工、餐厅服务员、快递员、保洁员位列排行前五。

报告显示,与二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技术工种岗位缺工较为突出。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职业新进排行,车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电机制造工、仪器仪表制造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缺工程度较二季度有所增加。

此外,随着旺季的到来,物流及运输行业缺工程度有所增加,邮政营业员、道路客运服务员新进排行,快件处理员、道路货运汽车驾驶员、装卸搬运工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据介绍,本期数据来源于全国102 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填报的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求职数据。

我国结构性缺工对制造业生产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短期性结构性缺工直接导致制造业企业人力成本攀升,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影响更大。企业间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人才薪酬水涨船高,企业成本压力逐年增加。2021年全行业整体调薪率为6.7%,高科技行业以7.7%居各行业首位,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科技型人才岗位薪酬水平每年涨幅高于行业平均增幅,核心技术人才年薪涨幅近年来在15%及以上,部分紧缺岗位年薪涨幅甚至高达20%-30%。另外,结构性缺工与行业类型及企业规模密切相关,大型企业对高用工成本的承受能力远高于中小型企业,且技术密集型企业承受能力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解决结构性缺工问题时议价能力偏低,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传导和消化能力较弱,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长期性结构性缺工导致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及供给力下降,部分企业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为满足市场新需求,抢占市场制高点,企业需快速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如果科技型及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企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滞后,市场竞争力逐步被削弱,陷入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及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企业面临生产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例如,2019年因“缺工”负债1000万日元以上并依法进行破产的日本企业数量达到426家,是自2013年统计以来最多的一年。

单个企业的结构性缺工引发产业链供应链连锁反应,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严峻挑战。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单个企业的“结构性缺工”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会产生传导效应,在更大范围内造成连锁反应,产生更大的冲击。以制造业技能蓝领人才为例,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企业对技能蓝领的需求显著上升,但近七成企业面临结构性缺工问题,其中55%的企业蓝领用工短缺表现为技能蓝领不足,24%的企业所有蓝领岗位员工均存在短缺问题,如果上述结构性缺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该产业链供应链的某个环节供给能力将下降,将进一步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

解决“缺工”问题的对策建

建议一:构建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结构性缺工监测预警机制,密切跟踪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等领域人才供需结构变化,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优化调整高校及职业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和技工院校设置标准,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型博士相衔接的培养体系,不断推动职业技工教育向高端化发展。三是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推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继续开展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百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等特色培训活动,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及劳动者个人三方共同投入的培训机制。

建议二:健全强化多维度人才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加快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二是深化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提高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三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不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及住房等保障性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在本地安家落户。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因招聘高技能人才而带来的经营压力。

建议三: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结构性缺工问题比中西部地区严重,城市结构性缺工问题比县域及乡镇严重。近年来,人口从东部向中西部回流趋势明显,返乡回流人口多倾向于在县城定居。因此,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来分散结构性缺工风险。一方面,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及城市群建设为抓手,结合各地区产业承载力,进一步引导人才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有序流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域压舱石和工业经济承载地作用,结合县域承载力,承接城市转移出来的人才,就地就近创造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发展平台。

建议四:支持企业修炼内功对冲结构性缺工影响。一是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设智慧工厂等数智化行为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企业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薪资、奖金、多元化福利等物质性奖励和内部晋升轮岗、荣誉表彰、培训深造等非物质性奖励相结合,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三是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营造温馨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16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