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教育资讯>热点>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

时间: 冰倩0 分享

你知道天宫课堂第三课有哪些实验吗?天宫课堂第三课将在今天10月12日下午3点45分开始,由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进行太空授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实验有哪些

第一个实验:毛细效应实验

在地面上,当我们把一根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玻璃管里面的液面就会上升。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玻璃管越细,液面上升得越高,这也是人们称呼这种现象叫“毛细现象”的原因。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毛细管内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自身重力平衡的结果。毛细现象有很多应用,比如钢笔就是利用毛细原理为笔尖提供油墨的。

在太空中,由于感受不到重力的作用,只有表面张力的作用,表面张力就可以一直拉着水在玻璃管内运动,无论管子粗细,水都能慢慢充满整个管子,只是细的管子充满的速度较快而已。在空间站的这次实验中,陈冬老师把三根粗细不同的管子插入水中,三根管子中的液体都能上升到管子的“顶部”,只是细管子上升得最快。

第二个实验:水球变“懒”实验

在空间站上,如果把一团水挤在空中,还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在空中就可以形成一个大水球,为了固定水球,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带圆圈的支架上。但这种大水球是不稳定的,刘洋老师用大注射器吹一下,水球就晃动不停。但当把一颗大钢球放入水球中,水球就很快停止下来了,这是什么原理呢?其实,这个原理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当我们端一碗水的时候,水会晃动的挺厉害,但当我们把一张纸放入水中,水的液面就不容易晃动了。无论是空间站上的水球,还是地面上碗中的水,都是由于加入了其他固体产生了额外的“阻尼作用”,能量容易耗散,就能更快稳定下来。

第三个实验:太空趣味饮水

你知道在地面上如果用细长的管子喝水,管子最多能多高吗?有外国朋友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使出吃奶的劲,结果只能勉强吸到4米的高度。

理论上,即便用机器吸,水在管子中上升的高度也只能达到10米,这是由于大气压只能支撑10米高的水柱,这个道理初中物理上就讲过啦,这里就不多说了。在太空中,刘洋老师用2米长的吸管,非常轻松就能喝到水,也是由于在太空感受不到重力,水不会产生压强的原因。

第四个实验:会掉头的扳手

这个实验非常神奇,当陈冬老师让一个扳手旋转起来后,扳手会不停地翻跟头。这是苏联航天员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中偶然发现的,所以也叫贾尼别科夫效应,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与扳手的旋转方式和它质量的分布有关系。这个现象在地面不太容易看到,但是在太空中这就是小菜一碟。

实话讲,这种现象其实不大容易科普,这是因为要用到大学物理中的“转动惯量“和“角动量”的概念。简单来讲,扳手沿着不同的轴旋转的时候,转动惯量是不同的。科学实验表明,只有扳手沿着最大转动惯量和最小转动惯量的轴旋转的时候,才是稳定的状态,沿着其他轴运动都是不稳定的,会发生不稳定的翻跟头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的角动量还是守恒的,无论扳手如何翻转,其角动量是不变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次太空实验的内容和前两次太空实验一样,都是以物理实验为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空间站上的环境与地面的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太空中有微重力环境,由于微重力是与物理密切相关的现象,所以太空中展示的实验以物理为主就不足为奇了。

中小学生观看“天宫课堂” 惊现不少航天迷

“水球变‘懒’太神奇了!”“扳手在太空中竟然会掉头。”12日傍晚5点多,“天宫课堂”第三课结束,同学们不禁为太空中的神奇实验点赞。

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当天下午,浙江省不少中小学都统一组织学生观看了这堂来自太空的课。在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初中部,记者和同学们一起,体验了特别的太空课程。

正式上课前,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初中部707班的几位男生提前查阅了“天宫课堂”课程表:毛细效应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掉头的扳手……“每一个实验看上去都挺有意思,不知道会怎么样。”大家对实验内容很期待。

一小时的课程中,看到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和地面上完全不同,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时不时发出惊呼!

记者发现一个男生,一边认真听课,一边做着笔记。一堂课下来,他记下满满2页笔记,字迹工整清晰。这位男生名叫汤柠睿,是个十足的“航天迷”,能准确说出近年来各种火箭发射的地点和细节。

“我印象最深的实验是水球变‘懒’实验。”天宫课程结束后,汤柠睿和两位同学一起,讨论起实验内容,还分析起背后的科学原理。另一位男生孙博桥印象最深的实验是会掉头的扳手,“我还不是特别清楚是什么原理,打算去找找资料。”

杭州市嘉绿苑中学——

杭州市嘉绿苑中学组织七年级学生观看了“天宫课堂”。

“这是一次别样的学习经历,我们与航天员们相隔万里,却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了一起,跟着航天员探索问天实验舱。”曾晗雯同学说,这次学习之旅虽然短暂,却感触颇深。在实验室看到了全新的领域,也学到了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专业名词,感受到太空的神奇之处。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全体同学都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直播。科学老师张红叶和608班的孩子们一起观看后,结合演示实验,现场讲解了毛细效应。

“虽然小学科学课中没有专门讲解毛细效应实验,但在沉浮等实验中,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重力等有一定的感知和强烈的好奇。这正是一次很好的课程拓展和延伸的机会。”张红叶说,天宫课程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不同实验环境给孩子们带来的感官和思维上的冲击都很大。她发现小朋友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日常课堂很不一样,既充满惊奇和惊喜,也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课,但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影响深远。

“我觉得这个天宫课堂非常有趣,感受到了在地球上感受不到的事情。”608班莫亦乐同学感慨。她最感兴趣的实验是用两米长的吸管吸饮料。“我也做过这个实验,一旦停止吸气,饮料会快速缩回杯子里,非常难,而宇航员在飞船里做这个实验,用两米长的吸管去吸这个饮料,非常轻松,我觉得很有意思。”莫亦乐说。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听说要看“天宫课堂”第三课,同学们都十分激动。观看伊始,大家都十分认真、好奇。观看的过程中,同学们紧盯着屏幕,仔细聆听着宇航员的讲解,讲到航天员的生活(训练刻苦、穿宇航服的感受、太空的奇妙现象)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惊叹不已。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507班的余槿菡说,通过天宫课程她才知道,问天实验舱里还有一个个生命生态实验柜,这是动植物们的“太空旅馆”,这让她对太空的兴趣更浓厚了。

杭州市育才大城北学校——

看了天宫课堂,301班陈宥赫对太空充满了神奇和向往,还有一些疑问:“为什么航天员叔叔睡觉需要用一个袋子,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盖被子睡?我觉得航天员叔叔很厉害,能够做到我们在地球上不能做的事情!”

301班管墨同学说:“航天员叔叔在微重力环境下,探索人类未知的新世界。长大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成为宇航员。”

杭州市幸福河小学——

幸福河小学305班的刘天睿看了天宫课堂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写道:“太空实在是太奇妙了,在微重力环境下,当我看到钢球放入水球中,简直就像在变魔术。太空生活简直太有趣了!”

305班叶萱写道:“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宇航员在太空喝饮料,没想到宇航员刘洋能用2米长吸管喝到芒果汁。短短的一节课,让我备受启发,甚至萌发了我探索宇宙的梦想,同时我也感受到航天员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班主任宋铖铖老师说,天宫课堂里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是有困难的,但是组织这样的观看活动不仅能普及一些航天知识,还能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精神,非常有意义。

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160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