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随身携带“口袋书” 女医生“神预判”击退“产科死神”
二十年随身携带“口袋书” 女医生“神预判”击退“产科死神”
20年来产科医生手写“口袋书”随身携带,只为应对“万分之一”发病概率的罕见病。7月21日,33岁的李女士产后遭遇致命“羊水栓塞”,幸而医生早已将抢救流程谙熟于心。当晚,在十余名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李女士有惊无险,昨日康复出院。
产妇遭遇罕见羊水栓塞
医生通过蛛丝马迹准确预判
33岁的李女士家住东西湖,怀孕20周时查出妊娠期高血压。7月21日,怀孕39周的她住进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产科待产,次日晚8时顺产6.4斤男婴。
此刻,全家人沉浸在喜悦当中,却不知危险正悄悄逼近。晚9时,李女士有心慌、乏力的表现,助产士注意到她子宫收缩尚可,但阴道流血渐渐变成不凝固的状态,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注意。
产科副主任医师彭丹丹,是当晚值班的上级医生。她闻讯赶来,监测产妇血压为95/60毫米汞柱,这个看似正常的血压值,对一名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来说,无疑是休克血压。而产妇出血量1050毫升,尚不至于引发休克,结合前期症状表现,很有可能是羊水栓塞引起了心衰。“坏了!可能是羊水栓塞。”彭丹丹立即联系检验科,急查产妇血常规、凝血功能。
然而,血液检查至少半小时才能出结果,而羊水栓塞一旦发生,短时间就会危及产妇生命。来不及等化验结果,彭丹丹凭借经验,用空注射器抽取5毫升静脉血放置观察,5分钟后血液仍然不凝固——患者因羊水栓塞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性极大!
9时10分,根据“羊水栓塞”的预判,彭丹丹向输血科调取了4个单位的红细胞和500毫升血浆;9时30分,再次向输血科调取2个单位的血小板和40个单位的冷沉淀。未待病情进一步恶化,彭丹丹和娄吉成医生便开始为患者实施宫腔球囊压迫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路先行输血,为救治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6个学科协同作战
医护人员奋战6小时“抢”回患者
晚10时,产科主任熊国平赶到医院。此时,血液检查报告出来,证实患者为羊水栓塞,且已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一场集合产科、麻醉科、手术室、检验科、重症医学科、超声诊断科10余名医护人员的生死急救,随即展开。
产妇需要大量输血,但紧急调拨来的血液制品太冰凉,3名护士轮流将其抱在怀中,用体温将之捂热。经过输血、输液、球囊压迫止血等一系列治疗后,产妇仍出血不止,几名医护人员一路小跑将李女士推进手术室。一路上,产科医生沈健全程按摩子宫压迫止血,一刻不敢松手。羊水栓塞的抢救,必要时需切除子宫保命,考虑到产妇还年轻,加之前期处理得当,熊国平主任果断决定为其保留子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3日凌晨3时许,李女士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出血基本止住,随后转入重症医学科密切观察和治疗。
一位知名产科专家曾在学术报告中总结,羊水栓塞死亡率高,原因主要有两点——太迟,太慢!而熊主任总结这次成功的抢救,经验也是两点——预判及时,行动迅速!
手写“口袋书”时刻揣在怀里
她希望这些知识“永远用不到”
从事产科工作20余年,彭丹丹医生习惯在工作服口袋里装一个小本子,上面手写记录各种产科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用药方案,如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等。
羊水栓塞,指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羊水栓塞发病率仅为1.9/10万-7.7/10万,死亡率却高达80%。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发生概率,我们也要时刻做好准备。”彭丹丹坦言,羊水栓塞发病率很低,意味着很多产科医生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遇到。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机来临就更容易措手不及。
“口袋书”是否在此次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彭丹丹坦言,发挥作用大,但功夫在平时,抢救羊水栓塞患者必须争分夺秒,靠临时翻笔记断然来不及。她介绍,产科碰到急危重症的概率相对较小,加之医学知识更新很快,她将书本中的知识要点和临床经验教训记录在小本子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巩固,才能在危机来临时有备无患。“这就好比学生记笔记,目标是把知识装在脑子里,而不是考试时对照看”。
第一次碰到羊水栓塞并成功救回,彭丹丹感触颇多。她发朋友圈表示,“从业生涯里能够成功抢救一位羊水栓塞产妇,是一件引以为傲的事,但其实我和同事打心里都希望,一辈子用不上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