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的图书馆少了些文化担当
“朝九晚五”的图书馆少了些文化担当
时值暑期,许多中小学生选择去图书馆温书、复习,叠加原有的读者群体,不少图书馆出现人流高峰。然而有读者反映,很多图书馆实行严格的“朝九晚五”制,到了时间就关门。媒体走访北京10家图书馆了解情况,发现个别图书馆或阅读区域延长了运营时间,大部分图书馆的闭馆时间仍然较早,周末尤其如此,有读者和家长直呼关门太早不方便。
说起图书馆,人们会想到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提供了汲取知识的海洋,满足了人们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在有文化追求的人眼中,图书馆就该有天堂的模样。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当下,图书馆的建设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有城市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很多图书馆都成了城市的地标。
图书馆是用来“看”的,这个“看”,并非只承担了城市的“审美担当”,只是在外形上值得一看,而是指图书馆是让人看书学习的地方。如果脱离开了“看书”,那么图书馆建得再多,建得再美,也不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担当”。现在的图书馆条件好了,藏书丰富了,而且有了不少电子化设施,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看”的需求。可是,“看”是以时间为支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班上课的时候没有时间,而只有下班下课之后才有时间去图书馆。
现在的问题正在这里,当结束一天工作学习的人们,想要到图书馆静静呆一段时间,却发现根本无处可去,大多数图书馆与社会保持着同样的作息时间——你上班他也上班,你下班他也下班。虽然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图书馆可能是“朝九晚六”,有的图书馆时间可能再延长一点,但总体来看,想要晚上到图书馆看书,这个梦想基本很难实现。一个不能闪亮图书馆灯光的夜晚,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什么。
北京某图书馆一名工作人员认为,因图书馆的非营利性等原因,常态化延长运营难以实现。其实,非营利性与晚上开放并非一定相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其非营利性,更应该注重社会功能,既然有着广泛的晚上阅读需求,那么图书馆当然应该增加这一功能选项。或许,这会增加一点运营成本,可是,这点成本真的不能承受吗?
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已经看到了晚间阅读需求的存在。可是城市书房建得再多,也不能代替图书馆的作用,城市书房毕竟只是缩微版,从读书体验来讲,还是图书馆更能满足向往。明亮的城市书房,与关门的图书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公益性图书馆适当延长运营时间,真的很难吗?
当然,我们赋予了图书馆美好想象,但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份工作,人们也不是希望图书馆无限加班,更不是想无限剥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事实上,城市夜晚依然有很多岗位忙碌着,这主要还是一个做好工作安排问题,图书馆在这方面不应该有实质性的困难。
图书馆建起来就是用的,吸引的人越多,图书馆的价值就越能体现,社会明明有着广泛的夜晚阅读需求,在图书馆这里却吃了“闭门羹”,令人遗憾。图书馆“朝九晚五”有着成本原因,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有些图书馆“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还停留在过去时”,这里面的问题,到了该认真梳理和解决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2.中国最大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