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作文范文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能掉以轻心,但一些地方、单位、社区“证明越多越安全”的想法和做法,暴露了一些部门、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1
国家兴旺,匹夫有责。中国人历来有家国情怀,从“热爱家”出发,热爱社会和国家。这次新冠疫情引发疫情发生,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危险的病毒敌人节节败退。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公布《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丁新民等472位医务人员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李医生等34名殉职医护人员被追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有评论人士表示,钟南山、李兰娟等功勋战役英雄,会有更高奖励。笔者提议,有必要围绕“逆行者”制定荣誉体系,对“逆行者精神”作深入诠释,将其上升为雷锋精神的当代集中体现的高度。而这也将是疫情过后,战“疫”给后人留下的可贵精神财富。
中国有雷锋精神,国际上有志愿者精神。而新时期,随着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逆行者精神”应运而生。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那张“最帅逆行者”漫画火遍网络。“逆行者”是救火队员工作特质的最形象诠释,而随后,人们习惯把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公共利益奋勇助力的人,称为“逆行者”,它可以是救火队员,可以是野外急救队员,可以是医生。而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人们发现,当国家面临重大卫生安全事故威胁时,需要有一大批“逆行者”挺身而出、共克时艰。
雷锋精神诞生于特定时代,在不同时期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雷锋精神是国家、民族精神,越是国家、民族精神,越是存在着与新时代人民生活结合、引起广泛共鸣的命题。此次全国上下抗疫,那么多医生护士舍小家为大家,那么多志愿者投身战“疫”,那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为战疫胜利奉献坚守,不管是不是前线战疫“战士”,他们都无愧“逆行者”称呼。“逆行者精神”无需解释,早已完成民间启蒙。逆行者称号,人人皆知,是老百姓心中“当代的活雷锋”。国家正应顺应民意,将“逆行者精神”提高到更高高度。
伟大斗争,诞生伟大精神。事实上,2008年的汶川地震,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救援者,就是“最帅最可爱的逆行者”,只是当时还没有“逆行者”这个称呼。经历了一次次救灾救难,“逆行者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此次新冠战“疫”,“逆行者”成为各行各业最敬佩的人。很多小学生视钟南山为“最亮偶像”“将来最想成为的人”就是例证。国家层面多弘扬“逆行者精神”,建立国家级“逆行者”荣誉体系,可以凝聚精神,动员时代力量,无论是在救灾救难中,还是在建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都能激发精神凝聚力量,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待到新冠战“疫”取得完全胜利之日,可否也给”逆行者精神”一个更高更好的认证?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2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哀悼,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国家的名义,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向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表达哀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举国哀悼,这是对英烈的深刻铭记、逝者的隆重祭奠,也是对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郑重宣示,更是对平安健康的美好向往。
哀悼,是对生命的最高尊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最宝贵的。截至4月3日9时30分,国内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数为3327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枯萎凋零,举国哀痛。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是国家对生命呵护与关爱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懂了生命的尊严,读出了国家对生命的尊重,更读出了“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所蕴含的坚不可摧、愈挫愈勇的力量。逝者安息,生者续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哀悼,是为了凝聚信心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冠疫情也是一本难得的教科书,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有价值,什么样的生命才算有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举国哀悼,我们不仅要用默哀的形式,送别灾难和悲伤,向英烈感恩,为逝者祈祷,更要把国家对生命的呵护与关爱,化作对国家的忠诚和爱恋,化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追梦动力。疫情的残酷磨灭不了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坚强意志,阻挡不了14亿追梦人心手相牵、勇毅前行的坚定脚步。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既是向逝者默哀,更是向英烈致敬,只有努力奔跑的生命、追梦不止的生命,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哀悼,是为了明天再出发。时下,疫情防控形势虽然转好,但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也容易带来交通事故、森林火灾等各种风险。让逝者安息,对生命负责,就要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选择非实地祭扫、分时错峰祭扫等多种方式,安全祭祀、文明祭祀。这是确保清明期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终端见效的实际行动,也是参与举国哀悼的最好方式。只有筑牢“外防输入”的铁壁、“内防反弹”的铜墙,把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打到底、打到赢,才是对英烈和逝者最好的告慰,才是对生命和他人最好的呵护,才能在平安健康的阳光下,拥抱梦想,昂首前行。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3
感染上新冠疫情很不幸,但幸运的是治好了,出院了,可接着却又遭遇不幸了,被周边的人“鄙视”。如何消除痊愈后遭“鄙视”, 需要科学这味“药”,唯有科学才能消除偏见和歧视。
对于感染新冠疫情患者的一些信息,许多地方都有公示,但公示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不熟悉的人未必知道。不过,具体到患者所居住的邻居,恐怕是清楚的。老实说,虽然治愈率不断提高,出院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仍然无法消除民众对感染新冠疫情的“恐惧”。
一边是疫情还未完全解除,一边是出院核酸检测复阳病例的出现。该如何对待感染新冠疫情治愈患者?恐怕很少人清楚该怎么办。如果无法正确对待他们,这会给感染新冠疫情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如果说患病之前是肉体上的痛苦,治愈之后则更多的精神上的折磨。而这样的人不是少数。
消除痊愈后遭“鄙视” 需要科学这味“药”。一方面提高出院的标准。目前,国家诊疗方案已有应对举措,其中明确规定患者出院以后要集中医学观察14天,只有确定查出抗体、核酸检测呈现阴性,才能健康走向社会。这已经表明,只要能够出院且经过了集中医学观察,与健康人没有两样。不过,之前治愈的患者,同样也应该给予同样的对待,也要检查是否产生了抗体。这样能够科学地保证出院患者的健康,从而避免被误会和被歧视;另一方面需要全力宣传科学。虽然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惩罚,但如果出于是邻居的“鄙视” 和“孤立”,恐怕是很难得到惩罚的。这只能寄望于宣传科学,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
患者本身就是受害者,在治愈之的不应该获得不公平的对待,他们更需要关爱。但由于对病毒缺乏更为全面的了解,进而对感染肺炎患者另眼相看,也是不难理解的。对于痊愈后遭“鄙视” 这样的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结论,或是轻飘飘的呼吁,这恐怕是难以消除“鄙视”。唯有给出权威的声音,唯有以科学的详细数据让民众相信,感染新冠疫情患者痊愈后就是健康人,“鄙视”才会烟消云散。别将其看作是小事,这关乎一个群体以后的生活质量,总不能让人一辈子生活在病毒的阴影之下吧。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4
相沿两千五百余年的清明节,是一个追远慎终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我们不仅缅怀抗战英烈,还将致敬抗疫英雄。疫情阻不断人们的敬仰追思之情,全国多地掀起网上祭奠英烈的热潮,通过在线祭扫,缅怀英烈、弘扬英烈精神。
“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一方面,我们要向各个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捍卫国家主权而献身的革命先驱致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追忆71载峥嵘岁月,缅怀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边疆、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奋斗牺牲的先烈,他们的品质永远值得后辈纪念和传承。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向在战“疫”中牺牲的英雄们致敬。他们当中有的是直接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白衣战士,用生命呵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有的是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干警,以生命奔赴使命,守卫一方平安;还有的是用真情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社区工作者,用爱心与使命守护家园。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显示出直面疾病的巨大勇气,凝聚起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力量,让我们看到对生命的至高珍重――不抛弃不放弃,让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得以发生。
致敬和纪念英雄烈士,是为了永恒追念的牺牲,也是一堂现实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今年受疫情影响,清明祭奠烈士的方式客观上发生了变化,但连线一次烈属、代念一封家书;进入网站、点亮蜡烛、敲响警钟、献上鲜花;通过抗战英烈名录、英烈故事、英烈家书、抗疫英雄视频、抗疫诗歌等形式,重温英烈初心故事,了解不能忘却的历史,无疑更加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形式让新时代的人们更好铭记先烈们坚定的信仰、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将英烈精神和红色基因根植于肌体,厚植家国情怀,将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他人,珍爱自己,作为爱与责任的教育,积蓄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致敬英烈,除了铭记历史,激发爱国热情,也告示我们带着对英烈的思念,用心过好这得来不易的安稳光景。可以看到,如今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常轨道,街头再次涌动起人流,城市车道出现熟悉的拥堵,居家禁足的人们第一次外出透气,生煎、青团、奶茶等重新回到民众的餐桌……往日的烟火气逐渐浓厚。作为生者,我们应秉持对英烈的缅怀和敬畏,迎候生命的生生不息。这关乎对逝者的尊重,更关乎现在的生活,关乎所共处的社会的未来走向。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数次经历过苦难。但每一次苦难,都使我们进步,我们的民族仍然生生不息,在灾难中磨砺出了坚强意志,而英雄烈士们异乎寻常的对苦难的耐受力和凝聚力,宣告一个五千年来压不倒、击不垮的民族,拥有怎样生生不息、万众一心的勇气和信念,让我们不断受到精神感召,从苦难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5
云南省教育厅针对此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起的热议回应称,在进入校园人员必须是低风险人群的前提下,不强制戴口罩。云南教育厅的“除紧急情况和必须佩戴口罩的工种,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引发网友热议。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的这一答复之所以引发热议,问题就出在“原则上”这三字上!因为再刚性的规定,一旦加上“原则上”,执行起来就有了弹性,“原则上不要求师生在校园内戴口罩”,既没有强制师生必须戴口罩,也没有规定师生不戴口罩。这种似是而非的答复,其结果必然让广大师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开学后戴不戴口罩,不该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自选题。
但是,开学后师生到底要不要戴不戴口罩,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愿意戴就戴,不愿戴就不戴,势必影响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疫情防控效果。校园内要不要戴口罩,要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形势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从道理上说,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师生要不要戴不戴口罩,不是教育厅长、局长、校长说了算,而是当地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形势作出科学判断。
其实,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公众可以从3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中寻找答案。该《通知》建议: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不难看出,在中、低风险地区,像校园内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公共设施等属于人员密集区,为安全起见,建议师生戴上口罩,学校可采取错时上学、错时就餐等办法减少人员集聚,以降低风险,至于师生骑车或开车上班、上学或在操场等通风良好的地方,完全可以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开学后师生要不要戴口罩,教育部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从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来看,就是原则上继续推迟开学,这是一个大的原则,满足三个条件可开学。“一是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所谓基本得到控制,是由国家来判定的,具体可能要精准到县一级的疫情防控情况。二是社会家长都认为,或者绝大多数同意说现在开学是安全的。三是开学以后必要的防控物资和条件都是到位的。具备这三个条件以后,再来考虑什么时候开学。”这其中的第三个开学必备条件“防控物资”无疑指的是为师生准备的额温枪、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可见,开学后一段时间内,师生在人员集聚的特定场合还是要戴口罩的。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各地正在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复学活动,3月9日,青海第一批高中、中职学校迎来开学,贵州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学生3月16日正式开学,山西全省域高三年级按照3月25日开学做准备,西藏各级各类学校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到3月下旬开学,江苏各级各类学校3月30日起分批次、错峰开学。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说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国外疫情正处在蔓延之势,输入风险与日俱增,疫情防控的重点已经从“内防输出”转向“外防输入”,而口罩无疑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在疫情尚未彻底结束之前,戴口罩应成为师生出门的标配,戴口罩不仅是疫情特殊期间的防护手段,在流感高发季节或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时,戴口罩也应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六稳六保心得体会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