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助圆中国梦
时间:
若木1由 分享
党的以来,同志多次强调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和实现途径。今年4月28日,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进一步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这深刻地揭示了创造性劳动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创造性劳动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结合,而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只有每个人都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梦想不断变为现实的源泉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劳动潜能的释放,是每一个人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能创造多少价值,又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决定劳动力配置、使用、激励等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素质高的劳动力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同样素质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所创造的价值差别很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富能够像泉水一样不断涌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配置、流动、激励等制度安排发生了巨大的正向变化,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基础性作用,按劳计酬、按贡献计酬的原则在收入分配实践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列为年度人物,是因为中国工人踏踏实实的劳动推动着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但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创造性劳动有更大的施展舞台、使人的潜能有更大的释放空间。因为,过去的增长更多是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未来要转到创新驱动的增长。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既有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人力资本的释放和创造性劳动比重的提高。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劳动力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束缚人力资本潜能释放的条条框框仍然很多。近年来多有讨论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对我国创造性不足原因的追问。多数人认为原因在学校和教育,其实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在于劳动力的配置、流动、评价、激励等仍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创造性劳动。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像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创造性劳动须以和谐劳动关系为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大多会经历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好,劳动关系从不和谐复归和谐,就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就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讨论中国梦,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美国梦。其实,美国梦实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就包括劳动关系的失衡与修复。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也是劳资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工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死伤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持续上涨,工人大量失业,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对于美国如何走出经济大危机,现在流行的故事讲的主要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罗斯福新政不仅仅包括出台了诸多经济政策,而且包括出台了诸多社会政策。有人将这些社会政策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的成立,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半永久性的措施;二是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的颁布,为工会的集体议价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框架;三是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四是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这些社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严重的劳资矛盾,为美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目前已严重偏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是不断提高的。比如,美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从19世纪70年代的50%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4%,加拿大从20世纪20年代的5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1%,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的4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66%。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教育培训等的发展,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其回报足够高,就会激发创造性劳动;否则,就不利于创造性劳动的激发。我国最近30多年来,人力资本不断增加,但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984年最高时的54%下降到2007年的41%。劳动收入占比的这种反向变化,意味着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实际上,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种种不和谐,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创造性劳动的发挥,这要求理顺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给劳动以足够的激励,使人们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努力使我国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近十几年,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比如,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推进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等。这些措施保证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稳定,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需要加强战略谋划、实践创新和工作统筹。一是可以考虑在全国人大层面设立劳动专门委员会,以更好地推动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和执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人队伍不断扩大,劳动问题大量出现。在全国人大设立劳动专门委员会,有利于在法律制度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更加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没有工会就谈不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在与资本的关系中,劳动者个体先天就处于劣势,如果没有工会这样的组织,劳动者的合理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权益也会失去存在和扩大的基础。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工会的角色和职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一方面,继续推进“两个普遍”,进一步提高工会建会率,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民工占比较高的组织在建会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另一方面,努力使工会相对独立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使工会更好地反映职工诉求,代表职工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我国已建立了三方协商机制,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就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还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监督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首席专家)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创造性劳动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有机结合,而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只有每个人都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梦想不断变为现实的源泉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劳动潜能的释放,是每一个人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劳动能创造多少价值,又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决定劳动力配置、使用、激励等的制度安排。一方面,素质高的劳动力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大体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同样素质的劳动力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所创造的价值差别很大。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富能够像泉水一样不断涌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配置、流动、激励等制度安排发生了巨大的正向变化,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逐渐发挥基础性作用,按劳计酬、按贡献计酬的原则在收入分配实践中得到比较好的体现。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列为年度人物,是因为中国工人踏踏实实的劳动推动着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但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创造性劳动有更大的施展舞台、使人的潜能有更大的释放空间。因为,过去的增长更多是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未来要转到创新驱动的增长。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既有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人力资本的释放和创造性劳动比重的提高。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劳动力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束缚人力资本潜能释放的条条框框仍然很多。近年来多有讨论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对我国创造性不足原因的追问。多数人认为原因在学校和教育,其实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在于劳动力的配置、流动、评价、激励等仍存在诸多问题,抑制了创造性劳动。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像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创造性劳动须以和谐劳动关系为基础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大多会经历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过程。如果处理得好,劳动关系从不和谐复归和谐,就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否则,就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发展的瓶颈期,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讨论中国梦,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美国梦。其实,美国梦实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就包括劳动关系的失衡与修复。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也是劳资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工人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死伤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物价持续上涨,工人大量失业,劳资矛盾更加尖锐。对于美国如何走出经济大危机,现在流行的故事讲的主要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罗斯福新政不仅仅包括出台了诸多经济政策,而且包括出台了诸多社会政策。有人将这些社会政策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的成立,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半永久性的措施;二是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的颁布,为工会的集体议价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框架;三是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四是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这些社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严重的劳资矛盾,为美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目前已严重偏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是不断提高的。比如,美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从19世纪70年代的50%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4%,加拿大从20世纪20年代的5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71%,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的45%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66%。劳动收入占比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教育培训等的发展,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果其回报足够高,就会激发创造性劳动;否则,就不利于创造性劳动的激发。我国最近30多年来,人力资本不断增加,但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984年最高时的54%下降到2007年的41%。劳动收入占比的这种反向变化,意味着劳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实际上,我国当前劳动关系的种种不和谐,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创造性劳动的发挥,这要求理顺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关系,给劳动以足够的激励,使人们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努力使我国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近十几年,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比如,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推进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等。这些措施保证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稳定,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需要加强战略谋划、实践创新和工作统筹。一是可以考虑在全国人大层面设立劳动专门委员会,以更好地推动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和执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人队伍不断扩大,劳动问题大量出现。在全国人大设立劳动专门委员会,有利于在法律制度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更加重视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没有工会就谈不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在与资本的关系中,劳动者个体先天就处于劣势,如果没有工会这样的组织,劳动者的合理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权益也会失去存在和扩大的基础。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工会的角色和职责,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一方面,继续推进“两个普遍”,进一步提高工会建会率,特别是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农民工占比较高的组织在建会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另一方面,努力使工会相对独立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使工会更好地反映职工诉求,代表职工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我国已建立了三方协商机制,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就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还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监督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