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国际战略推进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展现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气魄,发出了强国声音,提升了大国地位,增强了战略主动,开创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与时俱进,在国际战略领域提出许多重大思想和论断。
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一边倒”战略思想,为新中国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国对外政策基石;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思想和“三个世界”理论,实现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中国对外战略新局面。
邓主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作出旧的格局在改变、新的格局还未形成、中国是多极中的一极等重大判断;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提供了重要指导。
江泽民同志明确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深化了对时代主题的认识;作出“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判断,为科学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提供了基本依据;首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树立了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胡锦涛同志鲜明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方略,为丰富新世纪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体现了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新思路;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确立了中国的新型国际合作观。
党的以来,着眼有效应对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战略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宽广的战略视野、深邃的战略思考、进取的战略气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学习梳理,至少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多次阐明其国际内涵,强调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这一重大理念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认同,赢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欢迎支持。二是赋予独立自主政策新的时代内涵。强调,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彰显了新形势下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的新理念新内容。三是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提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以往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三个主题词基础上,增加了共赢,为时代潮流增添了新内涵。四是深刻阐述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新态势。明确指出,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这些重大战略判断对我们把握国际力量消长大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五是提出“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积极倡导各国坚持同舟共济,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世界发展迈上新台阶。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新型全球价值理念,体现了大国的使命担当。六是丰富深化国家利益观内涵。强调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是我们必须维护的根本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充分表达了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七是深入阐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理念。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庄园会晤”时,精辟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破解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的历史宿命,对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启迪。八是全面规划经略周边新蓝图。2013年10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确立了今后5至10年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特别是“亲、诚、惠、容”四字理念,充分展现了我谋求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包容大度与宽广胸襟。九是提出树立正确义利观。着眼加强我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强调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帮助各国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这树立了中国公道正义的国际形象。十是要求统筹各种资源手段运筹国际战略。强调要做好统筹兼顾,组织和协调好方方面面,注意发挥各自优势,把外交工作办得更好。这有利于通盘筹划、统筹实施,保证中央对外战略意图顺利实施。
中国国际战略实践的新拓展
一年多来,党中央、以高超的驾驭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呈现了中国领导人自信坦诚、灵活务实的风采魅力,展示了一个新兴市场大国活力四溢、包容开放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良好开局。
(一)积极构建全面均衡的国际战略新布局
一是积极运筹大国关系,确保战略全局稳定。我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同各大国关系平稳发展,走出一条合作共赢、惠及各方的当代新路。着力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进行了8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既强调两国共同利益和我方合作意愿,又不回避矛盾和分歧,推动会晤取得一系列重要积极成果。特别是双方确立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全面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俄罗斯作为首访首站,明确宣布“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凸显了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关系发展进入基础最牢、互信最高、地区和国际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为新形势下大国及邻国之间深化互信合作树立了典范。
二是全面拓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巩固周边战略依托。我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努力使周边成为同我国政治关系友好、经济纽带牢固、安全合作深化、人文联系紧密的可靠战略依托。我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南亚两大经济走廊等重大合作倡议,有力引领了周边形势发展。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成为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
三是着力提升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水平,夯实对外战略基础。我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做发展中国家同甘共苦的好兄弟,平等合作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2013年3月,对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进行访问,并在南非会见了1/3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开创了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就踏上非洲热土的范例。2013年6月,第二次出访即远赴拉美,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并与加勒比地区8国领导人举行会谈,释放了中国与地区国家始终命运相连的重要信息。我全面发展与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友好合作,强化了发展中国家在我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基础作用。
四是利用多边舞台推出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我充分利用多边舞台和机制,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阐述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圣彼得堡峰会上,站在推动全球经济更加平衡及可持续增长的高度,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描绘了一幅世界经济发展蓝图。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上,阐述了中方一系列重要倡议,引导各方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在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通过科学运筹,主动发声,我进一步增强了国际事务参与权。
(二)着力营造有利向好的大周边战略格局
一是着力避免朝鲜半岛生乱生战,维护东北亚地区总体和平稳定。朝鲜半岛核问题一直是影响东北亚安全形势的重大热点问题。2012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半岛紧张局势一度加剧。我积极劝和促谈,力推局势转圜。2013年5月,金正恩特使崔龙海访华。明确指出,朝鲜半岛无核化和持久和平稳定,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管局势如何变化,有关各方都应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我领导人灵活而有针对性地做美韩等国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朝核问题紧张局面有所缓解。
二是努力开拓中巴、中印关系新局面,我扩大向西开放面临更大机遇。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是李首访国家之一。李与巴朝野、军政领导人广泛接触。双方就深化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达成新的重要共识。印度是我西部最大邻国、重要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中印首次实现自1954年以来两国年内互访。双方一致强调中印互为伙伴而非对手,向世界发出两国愿携手共进的强烈信号。中巴、中印关系的新发展,为我深化拓展与南亚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全面提升我与中亚国家关系水平,开创丝绸之路共同发展新纪元。出访中亚四国,并出席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巩固了我与中亚国家战略合作。我与土、吉分别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哈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签署《中乌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提出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得到四国领导人积极支持。中亚之行开启了我与地区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新前景,谱写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四是大力推进与东盟全方位合作,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访问印尼、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明确了中国―东盟关系长远发展目标,传递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休戚与共、携手共进的坚定信念,为双方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李赴文莱出席第16次东盟“10+1”等系列领导人会议并访问文莱、泰国、越南三国期间,进一步提出深化未来10年中国―东盟关系“2+7合作框架”,展示了中国愿与东盟携手开启新局面的政治意愿,引起东盟国家热烈反响。
(三)坚定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
近两年来,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日益突出。中央坚持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国家核心利益,坚定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鉴于日本无视历史和客观事实,不愿面对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采取示强和挑衅行动,我坚决不安排两国领导人会晤。2013年9月5日,出席圣彼得堡峰会时对日首相安倍强调,中方愿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但日方应正视历史,正确处理钓鱼岛、历史等敏感问题。既深入阐明了我方原则立场,又一语点破了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的症结所在。针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我予以坚决回击。外交部发言人强调指出,中方将坚决应对日方任何挑衅行为,中国人民不欢迎安倍,中国领导人也不可能与其对话。我驻外使领馆纷纷发表声明,严厉谴责日本安倍政府的倒行逆施。经过坚持不懈、有理有力的斗争,我实现了对钓鱼岛海域空域的常态化巡航,划设并有效管控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国防安全。
(四)主动担当大国责任、自信展示大国风范
我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处理各类热点问题,有力塑造了公平正义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我们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积极斡旋巴以问题,促成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以色列内塔尼亚胡2013年5月同期访华。会见阿巴斯时提出中方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巴以问题这一“世纪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为解决这一问题展现了创新思路。
在国际战略实践中,坚持坦诚交往、务实沟通,不断深化与外国领导人和民众的交流。访问非洲期间,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提出对非合作的真、实、亲、诚四字箴言,引起非洲领导人和民众强烈共鸣。出访中亚期间,与土、吉、哈、乌四国总统多次长谈,“做朋友、成知己”,为推动双方政治关系和务实合作全面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每到一地,都广泛接触普通民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讲道:“‘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一生动鲜活又深刻睿智的话语,赢得各界人士由衷共鸣,显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战略风格和大国形象。
在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开拓中国国际战略新局面
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气势恢宏、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为不断推进中国国际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必须把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国国际战略实践的全过程各领域,坚持战略目标,增强战略定力,加强战略运筹,掌握战略主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中国国际战略新局面。学习实践中,有四点深刻体会:
一是推进新形势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必须坚持以重大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国际战略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方针、原则、要求,是总结我们党国际战略运筹成功经验、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提出来的,与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中国国际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国际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要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根本要求,真正在武装头脑上下功夫,在指导工作上求突破,在推动实践上见成效。
二是推进新形势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必须坚定不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党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国际战略,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根本着眼点,深刻理解大局,服从服务大局,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
三是推进新形势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必须在勇于担当中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一年多来,国际社会对中国一系列国际战略实践好评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始终旗帜鲜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改革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我应始终坚守大国使命担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坚持通过和平对话谈判解决各类热点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坚定不移做维护和平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体系的参与者。
四是推进新形势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必须形成全方位战略实践布局。当前,我运筹国际战略的主体和对象日益多元,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党政军群各方面,统筹协调各种手段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决策体系和协调机制,既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集中调度,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渠道、新手段、新方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