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600字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600字
劳模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应该包括劳模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品牌价值等方面,也可以说这就是劳模文化的内涵。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6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一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辽宁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他叫杨建华,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
一名普通工人走进科技殿堂,他曾走过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1969年冬,杨建华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迈进了沈阳鼓风机厂大门,被分配到结构车间当铆工。
杨建华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睡觉。刚进厂,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
那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他从师傅那儿弄来的铆工技术书,硬是用3年时间“装”进了脑子里。他还自学了机械制图、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写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
杨建华是个善于用“脑子”干活儿的人。他出徒后干的第一个活儿是“50A集流器”。“进风口”是用5块扇形板拼在一起,拼完的形状就像“喇叭花”。
当时的铆工完全是手工操作,一般两个人一天能做4个“进风口”。杨建华就琢磨上了:干“进风口”最费时的就是拼那5块扇形板,如果能搞一个“拼装模具”将“喇叭花”形状固定,只需将扇形板往上一对就行了。他悄悄找来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拼装模具”,一个人一天就能干5个“进风口”。
接下来的事让杨建华名声鹊起。他们为煤矿制造的通风机高4.5米,是由两节拼起来的,一节2米多高。最难干的是装“加强筋”,需要一个人一手把着天车吊钩,一手装“加强筋”。
杨建华琢磨如果干第一节时就开始装“加强筋”,那是在地上干,工人能施展开,又安全。他开始试着用这种办法干,结果大获成功:其他组两人4天干完的活儿,他们两人半天就完成了。
1992年夏末秋初,沈阳鼓风机厂召开誓师大会,中心议题是将压缩机机壳由铸造改为焊接拼装。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杨建华作为操作工人应邀参加。
那时,压缩机机壳完全是铸造的,一件小则十几吨,大则几百吨。每生产一个铸造机壳,就要经过造木型、砂型、浇注、除砂等多道工序,周期长、造价高,而一旦铸造机壳加工时出现“砂眼”就得返工,不仅影响工期,还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会议结束的第3天,杨建华来到当时的工会主席赵计生办公室,提出要担当“铆焊拼装机壳”试制任务。杨建华是技协骨干,与工会打交道多。
“既然你有信心,我为你请战!”赵主席成了支持他的第一人。
当时,见过国外铆焊拼装机壳的只有沈鼓少数领导,因此,杨建华能找到的图纸也比较简单。按图纸要求,要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
“中分法兰反变形”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而变形超过10毫米产品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将板材拼成产品形状,用圆钢进行刚性固定,然后再焊接;焊接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产生变形,采取按不同顺序分段焊接,焊一道,量一次;同时采用“反变形”技术……杨建华连续攻克了“中分法兰反变形”“进出口风管压型”“筒体两端板曲率”“下壳内孔加工”“壳体焊接变形”等5道难关。
每天,杨建华他们都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刻,大家干脆就不回家。冷了,烧几块包装板,烤烤火;困了,车间有一装焊条、杂物的仓库,就到里面躺在棉门帘上眯一会儿。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建华的岳母生病住院,妻子去护理。10岁的儿子颅压高,在家养病,疼得厉害时用脑袋撞墙,还经常呕吐。每天中午,杨建华赶回家给儿子做饭、照顾他吃药、收拾吐脏的房间,常常是流着眼泪赶回来继续工作。车间主任知道了,安排人轮流照顾杨建华的儿子,这给了杨建华很大安慰。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二
一说到劳模,很多人都联想到那些做出巨大成就,披红挂彩,经常在报纸媒体上大肆宣扬的风云人物,而我所关注的劳模却恰恰是生活在我们身边,容易让人忽视的平凡人。
宽广洁净的大路上
当晨曦中的第一抹阳光冲散了夜晚最后的黑暗,当夕阳把最后一片红光洒遍暮色将至的小区。一个稍有点佝偻的推着小车,拿着扫帚身影总会出现在宽广的大路上——他就是我们小区街道的保洁员王师傅。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用汗水和污垢换来了我们小区街道的洁净。每当我看到他那张疲惫但很满足的脸时,一股暖流激荡着我的胸腔,辛苦我一人,洁净千万家,这不就是我身边的劳模吗。
充满活力的校园里
教室里,看着老师那慈爱的面容,我们会很放松自如。看着老师那温柔鼓励的目光,再难的题目也难不倒我们;看着老师那恬静美丽的微笑,我们的读书声总会变得温柔,富有感情。办公室里,老师在辛苦地批改着一本本作业。看着,画着,嘴角洋溢着微笑。我笨拙的笔实在无法赞美您——老师,我只想说,老师,您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可歌可敬的劳模。
温馨的家里
自打我们降生到这个世上,一份不可推卸而又光荣的责任便落到他们肩上,他们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从呱呱坠地到嗷嗷待哺,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从不谙世事到长大成人,每一步都离不开我们的爸爸妈妈,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劳模,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劳模。
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劳模,我心目中的劳模,多得实在是举不胜举,再多笔墨也写不尽、叙不完。就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三
曾经高考落榜的他,能够准确地翻译进口设备的工艺说明,敢与洋专家“叫板”;自学成才的他,创下了大型齿轮加工4级精度的全国之最,被同行称为“徐强精度”;作为共产党员的他,18年如一日奋战在生产一线,通过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出了一支业务精湛、技术一流的团队,让更多的工人掌握了“徐强精度”。
刚入厂时,按照规定学徒期是一年,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出徒了。看到他进步这么快,公司决定让徐强去操作从瑞士进口的一台马格32X磨齿机。一天,徐强操控磨齿机,他以为只要用原来学的办法操作就可以,结果将给进倍率的旋钮多拧了一周,速度竟成倍地增加,这样一来便出现了一个废品。这件事,对他震动非常大。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进口设备研究透,绝不能出现第二个废品!从那以后,徐强对自己的技术要求近乎苛刻。本来好钻研的他常常是从早晨研究到天黑,才发现自己连中午饭都忘了吃。几年过后,徐强终于成为企业内著名的技术能手。
2001年3月,徐强到德国奈尔斯公司参加本企业引进的一台数控立式成形磨齿机验收。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磨齿机,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台最尖端的磨齿设备,仅这一台设备造价就是1280万元。当时参加验收的都是他们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只有徐强一人。
徐强知道,他将是这台设备的操作者。
接到参加设备验收的任务,当时30刚出头的徐强忐忑不安。尽管他在沈鼓集团从事的就是数控磨齿机的操作,然而,面对一台世界最先进的磨齿机,他还是有点不知所措。
到了德国这家公司,德方给了一本厚厚的英文资料后宣布各种规定,如不许随意走动,不许参观这台设备之外的设备,包括工装、胎具,以及设备操作。西方人总是宣称“用户就是上帝”,可徐强他们感受不到。不用说不让参观,就是对他们买的这台设备一些技术问题多问一些,德方也不爱回答。然而,徐强自知责任重大,他清楚,如果不把一些技术问题搞明白,回去怎么干?
一次,一位德方操作者在测试这台机床一个装置的精度时,只检测了一个点就认为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已经把说明书看得滚瓜烂熟的徐强立刻提出:为什么不打入全程,多测几个点?这位操作者说,没有那么长的测棒。徐强提出:可以通过机床调整回转角度来增加检验长度,这位操作者觉得有道理,就按徐强说的办法进行多点检测,结果,误差超标。这位操作者慌了,不到10分钟,几位德国专家来到现场,分析查找原因。徐强告诉他们,不仅检验精度有问题,说明书也有两处错误,并告诉他们:“如果设备达不到要求,我们不验收;如果因设备质量问题影响加工精度,我们要依法索赔。”徐强强硬又非常专业的表述让老外彻底改变了傲慢态度,他们表示要重新对设备进行调整。
同年8月,德方到沈鼓集团安装调试设备。在将散件组装成整机的过程中,徐强全神贯注,跟着干,盯着看,生怕漏掉一个细节,不懂的地方立即向外国专家请教。尽管徐强经常感受到德国人的傲慢,但为了真正掌握操作技术,他毫不在意。一次,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徐强对德国人齿轮螺旋角的一个关键数据产生疑问。这位德国人不耐烦地说:“我们从来都这么输入。”可在加工中徐强发现,砂轮在齿宽方向仅磨削一端,经验告诉他,这是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他再次提醒这位德国人。这位德国人却笑着说,这是一个奇特的齿轮。徐强严肃地提出,请他与德国公司联系,确认这样输入是否正确。徐强的强硬态度让这位德国人感到震惊,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用电话与德国公司联系。最后,这位德国人红着脸对徐强说:“刚才是我输错了数据,感谢你给我指出了这个错误,不然麻烦就大了。”
徐强是个工作上的“有心人”。内行人都知道,无论多么高级的设备,都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影响精度,而要保证设备在较长时间一直保持精度要求,就要保养好设备,让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每天,进行齿轮加工前后,徐强都要认真检查液压表、电机散风扇是否有灰尘、导轨上是否有粉尘等,每天都要进行认真清理。他说:“细微的粉尘人们往往不会注意,但是,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功能部件磨损,从而影响设备加工精度。”
让徐强创造奇迹的是2004年一个加工大型齿轮的项目。客户要求生产一个大型齿轮,设计精度是5级。齿轮的加工精度共分为12个级别,在实际操作中,大型齿轮要达到5级精度,难度相当大。在加工过程中,徐强边操作边告诫自己,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因为他知道,稍一疏忽,就会使齿轮报废。这不但要造成2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连企业的信誉也要跟着丢了。徐强的细心得到了回报,产品检验证明,他加工的齿轮不仅满足了客户5级的精度要求,居然达到了4级!徐强创造了全国大型齿轮加工的精度之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外同行们将徐强创下的这一纪录称为“徐强精度”。这个精度每年能为企业创造4000多万元价值。也正是他不断创造的奇迹,使“沈鼓”牌透平式压缩机拥有了与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分庭抗礼的实力,成为享誉制造业的名牌。他也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看了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600字的还看了:
6.2017劳模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