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新闻资讯 > 热门专题 > 群众路线 > 征文 >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

时间: 春芳953 分享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

  中国的劳模现象和劳动模范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它孕育成长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壮大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时俱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一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一首小时候便耳熟能详的《劳动最光荣》至今仍在记忆中轻快地哼唱。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在校园的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社会,如海边拾贝,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人们吸引了我们,他们默默地点缀在金色的沙滩上,不为海水和流沙所动,带着股坚毅的力量折射着耀眼的光芒。他们就是我们的劳动模范。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劳动模范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那些身份普通、岗位平凡却勤勤恳恳、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身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社会学家艾君说,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带着对他们的崇敬,我了解了家乡的一些劳动模范。从公安局公交分局副局长到街区派出所民警,从公司总经理到爱心车队司机,他们的工作相差甚异,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是一致的,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流血流汗,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尤其是当我看到劳模李庆的事迹时,内心更是如同受到了感召。这个优秀的公务员,对本职工作不懈追求,创新进取。他把学习与实践作为做好本职的首要环节,注重用先进的专业理论武装头脑,靠深入的实践增长才干。为了推销镇江,千方百计为投资者落户镇江创造有利条件,他常常在异国他乡饿着肚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工作到深夜。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让我深深的触动,同时他的付出,他的不断学习更是让我有了人生的榜样。

  我是一个学生,尚未踏足社会,但我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劳模的精神在学生时期就不断提高自己,为未来回报社会提前做准备。劳模的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而我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像李庆那样,在校努力收获知识,同时学习他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意识,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席说过,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想,有这么多优秀的人们在我的身边,我应该从模仿开始,逐渐改变自己,完善自己。我应该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创造时代的勇气。我应该将自己的梦想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如同“个十百千万”这样的积累,每一天都为自己增添新的能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积少成多,把梦想落实,以在未来能够学以致用,将自己的梦汇入复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中。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二

  说到我身边的文明人,那就非朱欣然莫属了。她长着清秀的面容,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和一张殷桃小嘴,可爱级了。每次学校评选文明之星,总会看到她的名字。

  朱欣然她从不讲脏话,我和她认识六年,从没听她说过一句脏话,永远都是那么彬彬有礼。有些同学,谁不小心碰了他一下,马上就会一大堆脏话脱口而出,可有谁撞到朱欣然,她都会微微一笑,说“没关系”,那些故意撞她的调皮学生反而不好意思,收敛了很多。朱欣然也从不乱丢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不管是自己班的清洁区还是别班的,她都会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记得有一次,我和她在去商店的路上,发现有个低年级的小朋友顺手把垃圾丢到九十二班的清洁区里了。朱欣然跑过去捡起垃圾正要往垃圾箱走去,我阻止她说:“你傻不傻啊,还帮对手班级捡垃圾。就放在这里,让常规检查的扣分,我们拿到流动红旗的希望就会大一些。”

  没想到朱欣然却对我说:“如果人人都这样,那我们的学校环境会成什么样呢?我们天天生活在这里,学校就跟我们自己的家一样,家里有垃圾了当然要捡起来啊。”听了她的话,顿时觉得羞愧万分,觉得自己的行为真是太自私了。

  这样的一些事例在朱欣然身上真是不胜枚举,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班上的文明礼仪之风也越来越浓厚了。这次学校又要评选文明礼仪之星了,我想朱欣然肯定又会是其中的一个。

  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篇三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辽宁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他叫杨建华,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制造第一人”。

  一名普通工人走进科技殿堂,他曾走过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1969年冬,杨建华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迈进了沈阳鼓风机厂大门,被分配到结构车间当铆工。

  杨建华白天细心观察师傅的操作,学习看图纸、放大样,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学到的东西温习一遍,记扎实了才睡觉。刚进厂,一般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然而,杨建华却不满足只跟一个师傅学习,稍有空闲,就到别的师傅那儿“偷艺”。

  那时,有关铆工的技术书籍非常少。他从师傅那儿弄来的铆工技术书,硬是用3年时间“装”进了脑子里。他还自学了机械制图、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等专业理论,写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

  杨建华是个善于用“脑子”干活儿的人。他出徒后干的第一个活儿是“50A集流器”。“进风口”是用5块扇形板拼在一起,拼完的形状就像“喇叭花”。

  当时的铆工完全是手工操作,一般两个人一天能做4个“进风口”。杨建华就琢磨上了:干“进风口”最费时的就是拼那5块扇形板,如果能搞一个“拼装模具”将“喇叭花”形状固定,只需将扇形板往上一对就行了。他悄悄找来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拼装模具”,一个人一天就能干5个“进风口”。

  接下来的事让杨建华名声鹊起。他们为煤矿制造的通风机高4.5米,是由两节拼起来的,一节2米多高。最难干的是装“加强筋”,需要一个人一手把着天车吊钩,一手装“加强筋”。

  杨建华琢磨如果干第一节时就开始装“加强筋”,那是在地上干,工人能施展开,又安全。他开始试着用这种办法干,结果大获成功:其他组两人4天干完的活儿,他们两人半天就完成了。

  1992年夏末秋初,沈阳鼓风机厂召开誓师大会,中心议题是将压缩机机壳由铸造改为焊接拼装。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杨建华作为操作工人应邀参加。

  那时,压缩机机壳完全是铸造的,一件小则十几吨,大则几百吨。每生产一个铸造机壳,就要经过造木型、砂型、浇注、除砂等多道工序,周期长、造价高,而一旦铸造机壳加工时出现“砂眼”就得返工,不仅影响工期,还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会议结束的第3天,杨建华来到当时的工会主席赵计生办公室,提出要担当“铆焊拼装机壳”试制任务。杨建华是技协骨干,与工会打交道多。

  “既然你有信心,我为你请战!”赵主席成了支持他的第一人。

  当时,见过国外铆焊拼装机壳的只有沈鼓少数领导,因此,杨建华能找到的图纸也比较简单。按图纸要求,要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高3米、长4米、宽3米、重20吨的机壳。

  “中分法兰反变形”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而变形超过10毫米产品就报废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先将板材拼成产品形状,用圆钢进行刚性固定,然后再焊接;焊接时为防止受热不均匀产生变形,采取按不同顺序分段焊接,焊一道,量一次;同时采用“反变形”技术……杨建华连续攻克了“中分法兰反变形”“进出口风管压型”“筒体两端板曲率”“下壳内孔加工”“壳体焊接变形”等5道难关。

  每天,杨建华他们都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刻,大家干脆就不回家。冷了,烧几块包装板,烤烤火;困了,车间有一装焊条、杂物的仓库,就到里面躺在棉门帘上眯一会儿。

  就在这关键时刻,杨建华的岳母生病住院,妻子去护理。10岁的儿子颅压高,在家养病,疼得厉害时用脑袋撞墙,还经常呕吐。每天中午,杨建华赶回家给儿子做饭、照顾他吃药、收拾吐脏的房间,常常是流着眼泪赶回来继续工作。车间主任知道了,安排人轮流照顾杨建华的儿子,这给了杨建华很大安慰。


  看了2017关于劳模的征文的还看了:

1.2017年劳模事迹

2.2017劳模事迹

3.2017劳模事迹材料

4.2017劳模先进事迹

5.2017年五一劳模代表发言稿

6.公司2017劳模倡议书

332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