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班心得体会篇
进修班的心得体会怎么样写的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进修班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进修班心得体会篇1
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自己有幸成为第十期北京大学北京市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带着领导的重托,同事的羡慕和自己感觉到的压力,再次走进校园,并且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知识海洋中去洗礼。三个月里,我们接受38位专家学者讲授的44门课程,晚上聆听成功企业家、政客、学术名家的各种讲座20余次。通过上课的认真听讲
、互动,业余时间购买书籍、查阅资料,一方面使自己的眼界放宽,思路进一步清晰,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半径延长,未知领域得到拓展,了解一些世界前沿理论与科技知识,可以这样说,一朝培训终生受益。我从内心里感谢区委领导的关怀与厚爱,给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后我会结合实际工作将所学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奉献到顺义——绿色国际港的建设当中。
一、所学的知识的回顾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聆听了王俊宜老教授讲授的《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科技革命》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长周期理论和引领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雎国余教授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李左东教授的《世界经济与中国》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机遇;张延教授的《管理经济学》、张波教授的《城市经济学》了解了城市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去管理。
在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方面,聆听了郑学益教授的《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懂得“威而不猛、泰而不骄、欲而不贪、劳而不怨、惠而不费”的领导者美德;卢志明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陆存岳教授的《政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孙东东教授的《领导理念与领导艺术》懂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信做人”、“察人之长、用人之长、聚人之长、展人之长”是一名领导者应有的素质。
在现代公共管理方面,聆听了台湾教授要姚惠忠自著的《现代公共关系》懂得现代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记住一二三四五,公关不辛苦);聆听留美博士于洪波的《现代项目管理》、张璋教授的《公共管理》、王垒教授的《管理心理学》、王思斌教授的《社区建设与管理》、谢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懂得“问题到此为止”的管理品牌战略、“把事情一次做好”的降低行政成本意识、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等等。
在法律与现行政策方面,聆听了周旺生教授的《人治与法治》懂得制定规章制度应遵守的一般原则;聆听白彦教授的《经济法律理论与实务》、傅思明教授的《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马海涛教授的《当前财政政策
和财政体制改革》、吴忠民教授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解读》、陈少峰教授的《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基本对策》对依法行政和现行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方面,聆听了台湾教授张家麟的《周易文化与和谐领导力》、杨利华教授的《儒家精神与现代生活》、程郁缀教授的《中国友道观》、《唐诗赏析》、王博教授的《道家的精神气质》、周建波教授的《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张辛教授的《道&8226;礼与和谐》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她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方面,聆听了金灿荣教授的《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和谐世界理念》、章政教授的《城乡统筹与农村和谐发展》、孙立平教授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吴忠民教授的《和谐社会与社会公正》使我懂得建设和谐社会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聆听了张家麟教授的《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金正昆教授的《社交礼仪》懂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自我管理完善美好人生。
二、学习体会
第一、了解世界,感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一个心明眼亮之人。
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最新科技成果,尖端技术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超过了一流国家的水平,而在具体应用上还有欠缺。但中国共产党追求更多的是地区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国人携手共同迈进21世纪,所以出台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关注弱势群体的方针、政策,并且推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不仅经济社会要和谐发展、壮大,而且人类自身也要发展,形成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格局。
明白了发展形势,才能产生无穷的动力投身到这个伟大的建设大潮中。
第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做一个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中华传统文化从造字、计数、观象到周易,再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观念,现在应用到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仍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现代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放到与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知识传播同等重要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只有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共同信念,产生相互理解,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指日可待了。
我作为一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自己身体力行的基础上,将利用负责宣传的优势,进一步深入学习,在理论中心组和每周五机关干部固定学习日上将所学知识进行转授,让更多的干部学习、理解、掌握、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方法解决现实矛盾。
第三、开发、使用人力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者。
中国人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指数,高智商的比例数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进一步将其开发、利用好丰厚的人力资源,我们国家的各项事业将会更加迅速的成长,国家振兴有望在世界第五个长周期内实现。那么,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就更应协调好本单位、本部门的人才,在一个宽容的环境、团结的氛围中,“把每一件事一次做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知识变为现实领导力
总的来说,三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学到了很多令自己终生受益的知识,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经济运行规律、公共管理、传统文化等等,自己会尽快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现实领导能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个月的集中学习时间虽然已经结束了,但面对新世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正在以让人难以相信的速度飞速前进,需要自己掌握的知识还非常非常之多,所以,我将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使命意识、终身学习意
识,运用在北大学到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中学,在学习中工作,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被社会所淘汰。
进修班心得体会篇2
首先,感谢组织上给我一次深造的机会,在为期3个月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过程中,系统学习了经济类课程9门,公共管理类课程14门,传统文化类课程14门,文明礼仪,国内外热点问题分析等7门,总计44门必修课。还利用晚上时间选听各类专家报告。学习最大的收获与体会,也就是我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的主题就是六个字:博学、深思、践行。
第一,所谓“博学”就是博采众长:明确和谐发展思路。
在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华传统文化——和谐发展思想。中华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一脉相承:从《周易》提出“太和”,儒家经典《论语》提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到道家提出“归一”、“万物得一而生”;到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到法家提出“众同心以共立之”、“天时、人心、技能、势位,四者和则成事”;到后来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以后儒释道学,宋明清以来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等等,“和谐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专家们将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与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其中三个方面包含了“和谐发展”的思想。
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和谐发展”思想。诸如经济学自由市场调节理论,现代管理心理学“人本化”组织行为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服务”“放权”理念等,均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发展”思想相得益彰,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和谐发展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所谓“深思“就是传承发展:把握和谐发展关键。
通过学习,我觉得和谐发展关键是八个字:建立秩序、均衡发展。
1.“秩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周易》中“太和”概念,把自然界万物的起始称为“元”;把万物的生长称为“亨”;把万物的成熟称为“利”;把万物的完成称为“贞”,“元、亨、利、贞”是一种“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后来历朝历代关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生活和谐),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等观念大体都是发挥的这个思想。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作为管理者,工作中首先要分清楚本末、事中和先后,建立一种秩序。我从事教育财务管理,多年来一直按照“一保安全,求稳定;二保业务,求发展;三保质量,求特色”的工作秩序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当前顺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教育财务管理工作同样存在一个再发展、再提高的问题。一是继续加强“教育链”建设。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职教育、终身教育,必须注意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全面提升教育为顺义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抓住北京市初中校建设工程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两个契机,启动校园软硬件建设达标工程,本着效益优先,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的要求开展工作,力争使有限的教育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益。
2.“均衡化”是和谐发展思想的实现途径。传统文化倡导“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时中”心法。所谓“时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和谐中求均衡,从均衡中求进步。近年来少数人视“冲突”为“权变”的同义词,亦即以“和谐”、“均衡”为不知权变、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完全不了解“从容中道,与时偕进”的道理,不明白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求和谐,获得均衡,并因而得到真正的进步。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的毒化,人口的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要恢复这种和谐的关系,关键是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并使这种平衡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热点、重点,亦是难点问题。现在暴露出来的高中热、初中择校热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当然,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学生在校级间流动也有其合理性,但是高居不下的择校热,导致城区与农村地区学校的之间教学差异、教师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阻碍教育和谐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靠管理改革,靠和谐发展教育。宋代辛弃疾提出:“却好万字平绒册,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平绒策”就是管理学,“种树书”是科学著作。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平绒策”高于“种树书”。
应该说,教育管理没有新问题,正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所说:“管理没有新问题,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是一种平衡被另一种平衡替代并均衡发展的问题。近年来,顺义教育形成了北有牛山一中,东有杨镇一中,西有顺义十中,南有顺义九中,中有顺义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总体格局,但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布局优势,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事业,率先实践“和谐发展”管理理念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教育通过培养人,再通过培养的人将“和谐”思想传播开去,和谐社会自在其中了。
第三,所谓“践行”就是再接再厉:将学习进行到底。
回顾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无不打上“和谐发展”的烙印。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广办私学,到汉代太学的兴起,到唐代“六学”、“二馆”制度的确立,到宋代以后充满自由办学之风的书院制度的兴盛,不排除有封建桎梏因素,但是历朝历代鼎盛时期的教育,基本上遵循了和谐发展的道路,像汉代的太学最多时在校生达五万人,来去自由,学术自由。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由此我想到现代的教育,当前最流行的教育关键词是“教育生态”。承认多元化背景下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生态园里,有参天大树,亦有逶迤地面的小草,他们共同构成教育的生态环境。过去我们的关注点多是单向的,单一的,在某些方面造成教育生态的破坏。如教育投入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觉得解决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使有限的资源必须为有效地教与学服务,而有效的教与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通过合理的投入改善教与学环境、状态和技术条件。
古人云“已知扩大一寸,未知扩大一尺”。通过3个月的学习,使自己拓宽了眼界,但我觉得眼界要似水,能容万物,力透纸背;学习使自己提升了境界,但我觉得境界要似山,稳重高远,一览众山小。而“眼界”与“境界”的关系又似高山流水,弹出的是“和谐”之音。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想每一次学习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一分能力十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读经典。书读不在多,而在精。学习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精神,力求掌握理论少而精,善于举一反三。
二是善思维。坚持系统思维,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假设、求证、创新水平。
三是创和谐。注意挖掘群体智慧,团结同志,群策群力谋发展。
四是重积累。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注意“博”与“约”(专与精)的兼顾。鲁迅讲“博学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走和谐的学习道路。
猜你喜欢:
1.进修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