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血栓形成的原因
导管相关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静脉系统因导管的植入,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了。你对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导管相关血栓的相关知识。
导管血栓形成的原因
导管相关血栓是中心静脉置管、PICC操作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静脉系统因导管的植入,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了。导致血栓风险增加的原因如下:
1..患者的原因
接受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大多数为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因肿瘤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一般情况较差、长期卧床的内科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等等。外科手术本身就是导致血栓的高危因素之一:
手术导致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血管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均可刺激相应的凝血瀑布系统,启动血栓形成过程。
同时,创伤后血管床的收缩,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术前的禁食禁水,都进一步使血液流速减慢,也同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种类的外科手术,以及不同部位的操作,静脉血栓栓塞的几率也不尽相同。其中以骨科大手术,如膝关节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为常见,未经良好预防,其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达50%~80%。普通外科手术后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9%。创伤患者的发病率为65%,肺动脉栓塞的几率高达20%。
癌症同样是导致血栓的高危因素之一:肿瘤因为自身疾病的特点,存在高凝问题,甚至被称为血栓前状态。在肿瘤患者中,VTE的总体发生率在20%左右,同时,动脉栓塞事件(脑梗塞、冠状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和肿瘤生长、转移过程中凝血机制不断被激活有关。
和非肿瘤患者相比,其VTE风险增加了4倍;如果接受化疗,其VTE风险增加了6.5倍;接受手术,比非肿瘤患者VTE的风险增加2~4倍。不仅如此,肿瘤患者进行相应抗凝治疗时,其出血并发症和复发率均高于普通人群。
肿瘤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也是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启动血栓形成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抗血管生成类制剂的应用不仅会增加VTE的发生率,也会导致动脉血栓事件的发生,而同时出血的风险也相应在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正在进行化疗或放疗的患者时,也增加VTE风险的危险因素。
2 静脉导管的原因
无论是经颈部、胸部的中心静脉置管,或是外周的PICC,插管本身就会损伤血管壁。导管在血管内,除了药物可能引起的刺激外,导管也对所在的静脉产生反复的机械刺激,引起内膜损伤或增生。
当然,对于导管的材质,目前已经进行了相当的改进,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尽管如此,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称,聚氨酯和硅胶材料的导管对血管的损伤和继发感染的几率均低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材料导管。
3 医院性因素
良好的静脉穿刺和导管植入技术,以及专业的PICC护理团队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血栓事件的前提和基础。反复的穿刺,不正确的导管头位置,未能应用肝素封管、肝素浓度、肝素盐水用量不足无疑都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因素。穿刺和置管部位的选择同样重要,例如对于乳腺癌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开患侧肢体。
相关阅读:
血栓的基本概述
血栓形成是一种涉及许多彼此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因素变化的过程。在临床上常见到血栓形成素质的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家族史,反复发作性,年轻,发作症状的严重性以及血栓形成部位的不寻常。
怀疑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需客观依据.血管造影是诊断的参照标准,但由娴熟技巧操作的超声检测,对浅表血管和心脏也可进行检查。
在静脉造影证明为自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25%~50%病例存在遗传素质.一种先天性抗凝机制缺陷(如因子Ⅴ抗激活的蛋白C,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不全)存在时,当结合一种血栓形成的刺激(如外科手术,妊娠,服用避孕药,抗磷脂抗体)足以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早期曾有多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其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较单个血栓形成的要显著增加.
抗血栓疗法是运用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剂。在制定抗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时,首先要注意到溶栓药物治疗,由于溶栓药物可去除一个已形成的血栓.抗血栓形成治疗要多样化,这取决于受累的部位是静脉或是动脉循环系统;血管受累的程度与部位;血栓形成的扩展,栓塞或复发的危险性;以及抗血栓形成治疗与出血的相对利弊。
恢复血管通畅的人工机械方法有球囊导管术和外科栓子切除术;其指征和并发症与特殊病种(如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脑血管意外,修复的心脏瓣膜,动脉栓塞)抗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有关。
看过“导管血栓形成的原因”的人还看了:
1.血栓如何形成的
3.胰腺癌形成的原因
4.脑梗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