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自然科学知识 > 胆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息肉形成的原因

时间: 炜杭741 分享

胆息肉形成的原因

  你对胆息肉有多少了解? 胆息肉,即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胆息肉的相关知识。

  胆息肉形成的原因

  西医认识

  胆息肉的分类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从发病机理上专家经多年来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从近千例的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观察发现K-RAS基因,终于总结出各种类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正常人体胆细胞内也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抑息基因,又称多肽链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在大量低下。

  这种致息与抑息的活性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C、单核吞噬C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改变胆囊内环境稳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进一步增强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后结合,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突出赘生物,称之胆囊息肉共形成过程见图:根据胆囊息肉病理特征,将息肉分成五种类型,胆固醇性占50%,胆囊炎性占20%,腺瘤性占10%,腺肌瘤性占8%,混合性息肉占17%。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胆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胆息肉的类型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相关阅读:

  胆息肉与他病的鉴别诊断

  胆息肉常用检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胆道造影等,而最常用、最经济而且确诊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由于胆囊息肉体积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检查中容易被遗漏,胆道造是有一定痛苦及危险性,故极少应用。

  胆息肉主要依靠B超检查诊断胆息肉,但常难以定性,临床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亦较困难。主要诊断手段是超声检查,对<5mm者的检出率可达90%以上,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

  如发现多发高强回声,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为胆固醇息肉,位于胆囊底部的小隆起,病变中有小圆形囊泡影和散在回声光点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据病变回声性质、蒂的有无和粗细,病变处的粘膜改变,对区分良恶性疾病有一定价值。

  看过“胆息肉形成的原因”的人还看了:

  1. 胆囊息肉什么原因

  2. 弹幕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3. 什么原因引起肠息肉

  4. 什么原因导致成胆结石

  5. 肠梗阻形成的原因

82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