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形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事项,是什么原因导致民俗的形成呢?一起和学习啦小编来看看民俗形成的原因吧!
民俗形成的原因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
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的属性
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随意的、临时的、即兴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就是民俗具有传承性、广泛性、稳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动在此时此地发生,其活动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诸实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动方式超越了情境,成为多人多次同样实施的内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传、代代相传的民俗。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变异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途径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毫发不爽地被重复,在千变万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即发生了变化。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人的,也表现为群体的,包括职业群体的、地区群体的、阶级群体的,这就出现了民俗的行业性、地区性、阶级性。如果把时间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对以前的民俗都会有所继承,有所改变,有所创新。这种时段之间的变化就是民俗的时代性。
民俗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民俗的分类
确定民俗的范围与分类,是为了建立认识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论框架。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自然状态的民俗丰富多彩,千头万绪,民俗学产生不久,学者们就尝试提纲挈领地把握它们。
二十世纪上半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分类有下列两种:一种是纲目式的,按照逻辑以大纲统属细目;一种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类,不管类与类之间是否具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英国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学手册》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划分为三大类 。法国的山狄夫在 《民俗学概论》中提出了另一个三分法:
1、物质生活:(1)经济之物质 (如食料、衣饰、居屋、运输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乡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与财富 (如劳力之生产、器具、不动产);
2、精神生活:(1)方言,(2) 民间学识与运用,(3)民间智慧,(4)艺术,(5 )神秘(如民间法术、民间宗教);
3、社会生活:(1)家族,(2)社团,(3)特别组合(如经济组合、政治组合、运动组合、宗教组合等),秘密组织(政府不知道的团队)
两个分类是纲目式的,便于突出民俗事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民俗分类框架的系统性。另一种分类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莱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学文献录》中把民俗分为18 类:(1)乡村;(2) 建筑物(房屋、礼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征物(如福禄寿象征及其他);(5) 技艺与一般艺术 (如染织、雕刻等);(6) 人民心理现象;(7) 惯习及其原物 (如首饰等);(8) 饮料及食物;(9)惯性(如仪式过程、会社、游戏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话、崇拜等);(12)家庭医药;(13)民间诗歌(如民歌、叙事诗等);(14)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笑话、传说等);(15)民间戏剧;(16)历法历书等;(17)民间语言(如谜语、谚语、俗语等);(18)名号(如地名、人名、神名、动植物名等)。
中国民俗学界的两种分类。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 (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当代各种地方志性质的民俗志的分类方法有纲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学会所编《浙江风俗简志》、戴景琥主编 《义马民俗志》, 后者如刘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
(2)工商业民俗 (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
(2)岁时节日民俗 (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3)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看过“民俗如何形成”的人还看了:
2.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4.民族形成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