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自然科学知识 > 气候形成有哪些因素(2)

气候形成有哪些因素(2)

时间: 谢君787 分享

气候形成有哪些因素

  气候的变化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竺可桢将这些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中国5000多年来的气候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几乎都封冻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帧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气候的影响

  农业范围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如:热带水果与温带水果的差异;

  影响农作物熟制的分布,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之分;

  影响工作方式,如:旱地、水田、绿洲等;

  影响农产品产量,如:风调雨顺则收成较高,否则收成低或绝收。

  生活范围

  衣:各地区传统服饰差异较大,如中国南方傣族衣着简单凉爽,而藏族服装则宽大厚实;

  食:各地饮食有很大差异,如中国西南地区湿气较重而喜辣味;

  住:传统民族在结构上很注重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如傣族的竹楼,注重通风散热,而北方居民则注重防寒保暖;

  行:天气好坏影响出行,如雾气影响交通等。

  世界范围

  人类会影响气候,相反气候也会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约300—400万;1968年—1973年非洲大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三国的总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约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和打击却十分之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观,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中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中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看过“气候形成有哪些因素”的人还看了:

1.气候形成的具体原因

2.天气是怎么形成的

3.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

4.黄河什么时候形成的

5.黄河什么时候形成的

20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