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金融与货币政策
宏观金融与货币政策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行“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容易奏效,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容易奏效”不同政策效果。以下是blanche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宏观金融与货币政策,一起来看看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吧!
宏观金融与货币政策_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原标题:“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加速探索构建
“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这是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传递出的政策信号。
此次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探索建立双支柱政策框架
在专家们看来,双支柱政策框架的形成,有其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操作来完成既定管理目标,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积极兼顾控通胀等多重目标,但近年来,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客观上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影子银行扩张、资金空转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并给金融体系的运行带来一定潜在风险。构建双支柱政策框架,既有助于发挥货币政策效率,又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江山金控集团市场发展部总经理李建军表示。
“双支柱政策框架形成之前,全球央行无论是是实行单目标制还是双目标制,抑或多目标制,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完成宏观调控和管理。”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近些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混业经营加速,各类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产品叠加,客观上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也使得系统性风险在增加。本轮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都突出了宏观审慎管理,注重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稳定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金融体系暴露出不少问题,凸显推进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就此,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角度,以降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度为目标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活动。由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有传递及放大的可能,且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门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在我国,人民银行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由央行来统管宏观审慎管理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宏观审慎的中国实践
近年来,我国央行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时间可以上溯到2004年。2004年,我国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分类开展信贷政策,这体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思想。
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一年,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上,“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提法引起各界关注,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首次提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而此前,央行在当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纳入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被提上日程。
2011年,我国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当年又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2016年起,人民银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MPA已成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相比,MPA将对狭义贷款的关注拓展为对广义信贷的关注。在2016年的MPA评估中,银行广义信贷的范围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以及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等资金运用类别(不含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买入返售)。
据人民银行统计,2016年年末,银行业表外理财资产超过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比同期贷款增速高约20个百分点,但对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与控制。因此,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因此,自2016年三季度起,人民银行开始就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开展模拟测算,并加强与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及预期引导,相关工作进展总体顺利,市场对此已有充分预期,实施条件已经具备。人民银行于2017年一季度MPA评估时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
“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利于更全面地反映银行体系信用扩张状况,更全面地对银行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层能更好地把握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态势,更好地把脉金融全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温彬表示。
而近日,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临近季末的MPA考核。有机构人士表示,预计随着今年一季度末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的新规实施,流动性监管指标将较以往更为严格。
宏观审慎政策与防风险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来看,现行的金融管理制度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为系统性风险的跨行业和跨时间两方面。为弥补现行金融监管的缺陷,宏观审慎管理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业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周小川指出,所谓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宏观审慎政策就是从金融系统性稳定的角度出发,在保持微观主体健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宏观总体的系统性稳定和健康,积极引入逆周期政策框架及各种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对金融体系加以管理。”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加入了这些考量因素后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无疑将更为有效地维护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运行”。
很显然,金融业不断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需要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不久前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其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与针对单一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不同,宏观审慎管理更需注重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的传递。”徐高认为,较小的微观风险通过机构间的传递和放大后有可能会变成较大宏观隐患;机构同时进行的“无害”业务加总起来也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因此,需要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提出严格要求,以便在机构层面形成足够资本缓冲来吸收风险,避免风险在机构间蔓延。同时也需要逆周期地调节全系统的资本充足和杠杆水平,以抑制群体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在对资本和杠杆做严要求的同时,宏观审慎管理宜在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上保持弹性,留有余地。
立足宏观经济,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要基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目标,相机而动。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未来一段时期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不少,也必须看到内外部形势仍很复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有分析认为,央行对通胀、金融风险、资产泡沫等问题的关注,将直接影响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基调。总体来看,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关注风险 服务经济结构调整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消费贡献率继续提高,投资缓中趋稳,贸易顺差收窄。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好转,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
不过,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风险也不容忽视。《报告》称,“经济运行对房地产、基建的依赖有所上升,近期企业效益改善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等上中游行业,民间投资活力尚显不足,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稳定经济增长、防范资产泡沫和促进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较多挑战。”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撰文称,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突出矛盾:一是前期持续加杠杆、扩产能抑制了经济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形成内生的下行调整压力;二是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需求不足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影响了经济的内生活力;三是经济运行成本上升较快,一些领域超出生产率的提升速度,不利于经济的竞争力;四是部分领域资产泡沫问题凸显,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出现失衡,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风险暴露增多。
张晓慧表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防止出现经济短期过快下行,又不能过度放水,防止因货币供给过多产生加杠杆和资产泡沫风险,需要协调好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防风险等多目标之间的关系。“2016年末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货币政策总基调仍是稳健,但强调要保持‘稳健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内外部形势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要部署,为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张晓慧在文中称。
PPI回升反映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
在供求的共同作用下,PPI涨幅出现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景气回升,也有助于降低通缩预期,改善企业利润。
《报告》强调,PPI回升仍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房地产、基建和重化工业回升的拉动,企业效益改善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等上中游行业,显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下一阶段,应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激发内生增长活力,促进经济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增长。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对于通胀方面,央行关注程度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但央行同样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较为平稳,既有上行动力但也有下行风险,同时基数因素也可能使未来一段时期同比物价涨幅放缓,这些都有助于物价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当然也存在不确定性’,这表明通胀目前只是观察变量,而还不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由此来看,尽管稳增长和控通胀是央行重要的目标之一,但2017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通胀维持大概率窄幅波动,货币政策更重要的看点还是对于防风险的态度变化。”
另有分析指出,这也体现了央行的关注点已经从传统的通货膨胀扩展到多个维度,在政策应对方面也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扩展到“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
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报告》指出, “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适度增长,都有助于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信贷扩张表现出较强冲动,现实中各方面多希望货币条件能松一些,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又寄望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来帮助处置。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等多种原因影响,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多目标之间的权衡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上的难度。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须保持审慎和稳健。”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实则对信贷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指出,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做好钢铁、煤炭去产能金融服务工作,抓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等方面,切实发挥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来看,一是保持总量稳定,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二是促进结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六是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猜你喜欢:
5.货币政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