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建筑行业政策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建筑行业的政策有哪些相关的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建筑行业政策分析,希望你们喜欢!
2017建筑行业环境分析
治理企业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秩序
2017-2022年中国新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贡献。近些年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不正之风在建筑市场盛行。但在治理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放松。
在对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建设方面,住建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建办市〔2016〕6号),也即是所谓的“四库一平台”。“四库一平台”的建设,将对全国建筑市场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净化建筑市场,保障建筑市场规范、有序。从当前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可以查询到部分企业、注册人员、企业诚信等相关信息,随着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获取的信息将更加全面、便捷,而诚信缺失的企业也将无处遁形。中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9月份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中也提出,将房地产、建筑企业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情况,记入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档案,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对企业资质作出限制。多方发力,共同建设诚信、公开、透明的建筑市场,为建筑企业更健康的发展肃清障碍。
减轻企业负担市场竞争更有活力
建筑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各种保证金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如若让建筑市场更有竞争活力,必须减轻建筑企业的负担,让建筑企业能够真正的轻装上阵。
2016年在建筑行业掀起又一股巨浪的事件,当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做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明电〔2016〕1号),2016年5月1日,建筑行业也开始推行营改增。就营改增推行的出发点而言,对建筑企业有比较明显的好处:可解决建筑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另外,营改增要求企业要实现物流、合同流、现金流、发票流,“四流合一”,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大有帮助。营改增虽然可解决建筑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但能不能减轻企业税负似乎还有待商榷。因此,在推行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和企业还有许多切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推广新型建筑模式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行业也结束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转型升级成为许多建筑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首先在建造模式上,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建造模式已很难适应绿色发展的道路,新型建造模式需要得到全面推广。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新型建造模式的推广力度。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中指出: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对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的各类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9月份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再次指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明确了工作目标: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同时,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建筑工业化在“十三五”时期或将迎来大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化建筑业改革工作,健全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及时研究解决建筑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推动修订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反馈政策落实情况,发挥好规范行业秩序、建立从业人员行为准则、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等方面的自律作用。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化建筑业改革、加大工程质量治理行动,都是对“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行政管理和市场内生性的角度看,我认为“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将呈现十个趋势:
一是经营范围趋向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的是全中国,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市场竞争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深入,竞争呈现全球化格局。国际市场上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的项目增多,对承包商技术、资本、管理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批具备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国际信贷、设备贸易等能力的企业。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在竞争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超越自我,以全球化的视角定位发展战略。大型建筑企业要把经营范围摆在全球思考,一方面,继续深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这些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大力拓展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主动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和管理模式,借船出海,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竞争力。
二是建设模式趋向一体化。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体制和管理模式分自行建设管理和委托建设管理,而委托建设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委托管理”,如代建制、项目管理;二是工程承包,如工程总承包、融资总承包。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工程总承包,既能节省投资、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又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其作用和意义不容置疑。但是,这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推行,至今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投资管理体制制约,现行的法律法规把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分离,造成招标时常常把设计、施工、物资供应等环节全部分开招标,各个施工标段划分越小越好,没有顾及管理协调难度和建设成本的增加。近年来,浙江积极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实践,不少企业大胆探索,通过项目的试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去年,建设部授予浙江“工程总承包试点省份”。在推进工程总承包工作中,我们通过关注试点地区、试点项目、试点企业的培育和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破解矛盾,梳理问题,期望走出一条新路子。
三是施工理念趋向低碳化。低碳发展,是世界的潮流、国家的要求、行业的希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低碳建筑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是建筑企业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为此要把低碳施工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建筑全寿命周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能耗,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四是生产方式趋向工业化。长期以来,浙江建筑业处于一种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效率低,能耗大,究其原因是施工现场存在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材料浪费多、施工人员多的现象,建筑业的行业规模是靠人海战术、靠加班加点、靠浪费资源,甚至牺牲生命换来的。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建造施工装配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实施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在提升工程品质和安全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建筑业对日益紧张的劳动力资源依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浙江省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并通过“1010工程”的示范带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浙江建筑业在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中,首先,要加强行政推动,通过政策引导、目标考核来培育建筑工业化有效市场。其次,要加强示范带动,通过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的建设,来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第三,要加强技术支撑,通过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来建立相应的管理、设计、施工、安装建造体系。第四,要加强宣传造势,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是行业结构趋向专业化。当前,建筑行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公司比比皆是,大、中、小企业角色分工基本相同,竞争呈现同质化,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化的要求对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样适用。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其资金、技术、人才资源都比较丰富,业务领域比较宽,可以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进行专业化,如采用专业化的事业部模式,在内部实现专业人士从事专业业务,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更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集中资源,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实力。当然,企业的适度多元是需要的,但是没有专业化支撑的多元是走不远的。
六是劳动组织趋向人本化。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传统经济理论以“物本”经济为其理论框架,用物质资源和实物商品关系,来解释和阐述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前几年,大部分建筑业企业强调了“物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的价值。自从国外建筑业提出了“对人的承诺,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等理论,“物本”才逐步向“人本”转变。以建筑业来说,首先,善待建筑工人,积极改善生产作业和生活环境,维护其合法权益。其次,建立合理的目标、良好的薪酬机制来激励员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培养一批负责任、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和班组长。第三,尊重所有参与工作的人,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第四,建立一种以相互依赖和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共同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是质量安全趋向标准化。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对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大力规范、提升建筑实物和人的行为标准化,才是解决所有质量安全工作的一条准线。在质量标准化方面,要把握质量行为标准化,明确工作标准,加强标准化制度建设;把握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到施工工序控制,以及质量验收全过程的标准化控制。在安全标准化方面,要强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监控,及时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使施工现场的人、机、物、环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标准化工作推进的好,我们质量基础肯定能夯实好,安全底线肯定能守得牢。
八是经营理念趋向商品化。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在浙江时就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首先,要有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来经营企业,在制订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发展愿景、发展目标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主题,紧扣市场脉搏,用开放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超前的市场意识谋划发展、经营企业。其次,充分认识到建筑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在提供有形的产品之外,更要提供无形的服务。企业要把“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来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广大业主和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九是市场行为趋向契约化。成熟的企业和成熟的市场行为是高度尊重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取向的,而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契约的尊重,尊重契约也就是尊重合作双方的正当权益。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通过合同备案制度来规范合同的签订,落实合同履约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各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市场清出力度。同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人员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工程项目数据库建设,推进省市县三级及中央数据库的对接,来培育和维护好建筑业的“契约精神”。
十是行政管理更加法制化。十八届四中全会从法治的角度,破解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推进依法行政,首先,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建立健全建筑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及其配套制度,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加快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拓宽基层部门和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的渠道,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第三,加强和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主动适应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工程总承包、建筑市场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第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建筑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猜你感兴趣:
2017建筑行业政策分析
上一篇:2017江苏高温补贴政策是什么
下一篇:2017惠州市失独家庭补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