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办事指南 > 政策法规 >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报告总结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报告总结

时间: 嘉敏1004 分享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报告总结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有哪些相关的新政策发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

  1、去产能

  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在年中各省钢铁煤炭去产能不达标情况下,国务院组织督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去产能速度加快。11月13日,发改委发言人表示,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4500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仅钢铁、煤炭,在2017年去产能列表或将扩容,比如中国船舶业30%产能待去,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有望在财政和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围绕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将继续进行。未来,去产能列表或将继续扩容。

  2、去库存

  今年以来,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例如粮食方面,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

  专家分析称,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如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等。这些都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3、去杠杆

  高杠杆问题一直受到高层的关注。从今年出炉的系列政策来看,去杠杆的任务重点或在企业和地方债务问题上。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

  为了推进企业去杠杆任务,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近期,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均表示愿意申请成立债转股子公司,以参与到“去杠杆”的进程中。各家银行方案基本一致,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左右,成立专门经营债转股的投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实施债转股。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方面,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最新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债务付息支出合计4107亿元,同比激增41.2%,创下历史新高,已经远超去年全年总额。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地方债务问题进行分级,并明确提出破产卖行政资产偿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保政绩行不通了。

  4、降成本

  作为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降成本首先表现在企业成本上。营改增自今年5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以来,成效显著。

  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9月,营改增累计减税达3267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顺利实现;而且,减税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全年减税5000亿元也几乎是“板上钉钉”。

  在实体经济不振以及宏观环境未明显改善背景下,预计企业降成本相关政策还将推进落地。

  而营改增走上正轨之后,预计2017年将难点在于推进针对居民降成本的个税改革。据业内人士透露,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炉。本轮个税改革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为大方向,改革最受关注也是最核心内容之一的专项抵扣已经渐近破题,再教育支出或成为抵扣首选,首套房贷款利率也有望纳入选项。

  5、补短板

  相对其它任务而言,补短板含义比较广,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具体落实下来也比较难。那么,2017年补短板任务会从哪个方面入手?

  11月14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上,与往次“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不同,这次会议罕见加上“民生改善”字样。不仅如此,会议不仅邀请了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还邀请了两位民生领域的专家,分别是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和南京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颜江。会议上,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合一等相关问题,强调“逐步推进城市公租房,让创业者不再被基本住所困扰”。

  经济发展问题

  第一,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突出,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供给不足主要在于高端产品和服务部门,去产能更多靠行政手段,导致进口增加和价格大涨,僵尸企业难以淘汰,国企改革停滞不前。

  第二,房地产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办法,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销售量、价格、投资增长速度出乎意料,价格上涨是活还是土地供给错配原因不清;

  第三,企业经营困难,内生动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杠杆率高达160%,投资意愿不强,M1增速再次提高;

  第四,金融领域风险很大。包括:流动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信用债市风险等;

  第五,需求管理政策效应减弱,增量资本产出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第六,国际经济和宏观政策前景仍不确定。

  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表现为货币供应量M2增长过快。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盯住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包括流通的货币、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客户保证金(2001年开始纳入M2)。我国货币供应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00—2006年货币供应量平均增幅达17%,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为29,88万亿元,2006年货币供应量(M2)为34,56万亿元,到2007年二季度末,我国货币供应量(M2)达到37,78万亿元。以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衡量指标,1996-2006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流动性过剩的规模约为4.8万亿元,其中,2003-2006年间所产生的流动性过剩规模约为3.5万亿元,占流动性过剩总规模的72% 。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3441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