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蚤怎么养_水蚤的养殖方法(2)
对水蚤的细心观察
把鱼虫带回室以后,用吸管吸取一些鱼虫液,滴一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放在放大镜或双筒解剖镜下观察,就可以看清鱼虫体长1-3毫米,体形侧扁,透明,全身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中央有一个能活动的复眼,在复眼在后面有一个较小的单眼;头部还有大小触角,大触角既分枝又分节,是鱼虫的运动器官,小触角不会枝也不分节,是鱼虫的感觉器官。躯干部的腹面有5-6对胸肢,是运动的辅助器官,并对摄食和呼吸有帮助,在躯干部的末端还有明显的壳刺。
水蚤的孤雌生殖
鱼虫是雌雄异体。在温暖的季节,水里食物丰富,雌鱼虫产的卵不需要受精,每次产卵几枚至几十枚,在母体的孵化囊里直接发育成小鱼虫,这些小“鱼虫”通常都是雌的。一只雌鱼虫可以一批一批不断生殖,产出的小鱼虫成长后又同样生殖下一代。这种孤雌生殖方式使鱼虫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这时产的卵称作夏卵。当环境转为不利时,夏卵中会有一部分孵出雄虫。雄虫比雌虫小,体形也略不同,这时鱼虫转入两性生殖,产出的卵称作冬卵,每次只产1-2枚,必须受精后才能发育。冬卵休眠一段时间,度过严寒或干燥等不良环境,再继续发育,孵出的是雌虫,又进行新一代的孤雌生殖。据试验,冬卵干燥20年以上仍能孵出“鱼虫”。
水蚤的实际应用
鱼虫和鳕鱼: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 “什么是北极圈内最重要的动物,是北极熊还是冰鸥?答案是鱼虫和鳕鱼,因为它们是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挪威极地环境中心主任萨尔韦·达勒对到访的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如是说。
达勒说,鱼虫是一种桡足类动物,处于食物链低端,以硅藻类水生物为食。为了在冬季断绝食物后能够生存下来,鱼虫会在体内存储脂肪。因此,纬度越高,栖居在那里的鱼虫体内脂肪含量就越多,个头就越大。例如,栖居于亚热带的鱼虫体内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鱼虫体内脂肪含量则高达74%。
“鱼虫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监测极地环境变化的标尺,”达勒说,“通过对比不同年份同一季节在同一纬度采集到的鱼虫样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情况,测算出气候变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异。”
达勒说,基于栖居于低纬度地区的鱼虫而形成的食物链大致可以描述为“鱼虫-鲱鱼-小须鲸”,而以高纬度鱼虫为食的动物只有海雀。因此,随着北极圈地区气候变暖,鲱鱼和小须鲸就会随着鱼虫一同向高纬度海域迁徙,形成物种入侵,破坏极地地区原有的生态格局。而人类捕鱼和捕鲸活动也会随之深入极地,进一步威胁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
与鱼虫一样,北极鳕鱼也以自身特性成为人类监测极地环境的得力助手。达勒介绍说,北极鳕鱼体内有一套独特的封闭循环系统,它从食物中摄取的有害物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而是积存于体内。因此,通过分析一条鳕鱼就可以对北极地区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浓度有清晰的认识。
达勒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已从北极鳕鱼体内检测到来自南美洲和亚洲的污染物。他认为这印证了关于全球变暖引发洋流变化的说法,甚至说明可能有新的洋流汇入北冰洋。专家称海中鱼虫吸收二氧化碳可抑制温室效应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有一种属于粗新哲鱼虫(Neocalanus)群的浮游动物,可将大量的碳素带至海底,甚至将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数百年,研究小组认为此研究可用以了解抑制地球温室效应的机制。
日本研究小组表示,这种浮游动物属于粗新哲鱼虫群的一种,身长约五到十米厘,春天到初夏时,会游在大海表层,吞食因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这种粗新哲鱼虫会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产卵后就结束生命。
休眠中的粗新哲鱼虫被鱼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后,二氧化碳的碳素就会被送至深海,根据海水的动向关系,可能要数百年以后,这些碳素才会回归浅海。
专家表示,一般都以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会被生物运至深海,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的缘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组在日本的三陆海域等采集浮游动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与季节的变动之后发现,粗新哲鱼虫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内可将四点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运至深海,此数量就等于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运送的碳素数量。
猜你喜欢:
1.观赏鱼怎么养
2.世界上最小的水母
4.饲养青蛙的方法
5.饲养田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