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安全问题
饮食安全问题
越来越多的食品被爆出安全问题,那么饮食安全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饮食安全问题,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饮食安全问题介绍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食物的获得和享受过程中便已经有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便已经有了饮食文化。中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了解吃的重要性——从人皆熟知的 “民以食为天”,到告子的“食、色,性也”;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谓浓缩在一个“吃”字上。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中国,人们对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华部分,却很少关注其消极的一面。传统饮食,做功之精细、原料之考究、品类之多样,让世人称奇。孙中山先生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因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国的烹调之术,精则精矣;膳食,美则美矣,但在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营养方面却并非尽善尽美。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金科玉律。为了追求“辨味”,食品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为了追求“味道可口”和“赏心悦目”,滥用各种调料与食品添加剂,以及色素;为了追求“辨味”,厨师过度烹调烧烤。饮食专注于味道的弊病还不止于此,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容易使人们陷入一种唯直觉论和经验主义的陷阱。人人都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直觉经验来判断是非,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与科学逻辑去评价人和事物。重现象、轻本质,重直觉、轻逻辑,重具体、轻抽象成为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饮食文化由于缺乏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做指导,最终使人沦为了自己感觉和经验的奴隶。
中国的饮食文化追求色香味俱全,安全食品不如“问题食品”外表诱人,味道可口。柑之所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卖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是因为买者“只看其表,不思其里”。消费者满足于食物表面的新鲜光亮,食品生产者投其所好,市场上鱼龙混杂,以营养为宗旨的正规生产者,无利可图;而投顾客所好、迷惑顾客的商家盈利可观。大众口味习性造就了生产者“瞒天过海”的本领。因此,只有大多数人都具有了甄别是非、明辨真伪的“火眼金睛”,“问题食品”才能无立锥容身之地。
食品添加剂可以使食品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但食品添加剂大多本身是有毒、有害的,而现在厂家在制造食物时经常滥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也不假思索地过多食用这种食物。我曾经听说一个养猪场将超市内快要过期或者刚刚过期的盒饭和饭团喂给怀孕的母猪,结果一周过后母猪开始异常变胖,三个月后大量出现流产和死产的现象。虽然不能断定与食物中的添加剂有关,但这个事实是非常恐怖的。人类在检测食品添加剂时通常用动物来做试验,但谁也不知道几十种、几百种用化学材料制成的食品添加剂进入人体后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食品添加剂麻痹了儿童的味觉,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摄入过多的糖、油和盐,结果患上各种疾病。通常人们吃不下一杯砂糖,就算是泡成糖水也甜得入不了口,但如果配上各种食品添加剂就会变成口味酸甜、颜色好看的饮料。孩子们很容易就把那么多糖喝到肚子里。由于吃糖太多,日本有很多孩子有糖尿病,还有一些孩子患上低血糖症,这是因为他们一下子摄入太多的糖分,身体需要分泌大量物质来化解,结果很难再恢复正常。患有低血糖症的儿童动不动就会发怒,控制情绪的能力非常弱。去年4月美国决定从所有的学校撤除饮料自动贩卖机,目的就是防止儿童摄入过多的糖分。说到油,大家都会想到炸薯片但容易忽视方便面。一袋方便面中含的油相当于三袋薯片。而且方便面的面饼是用一种名叫“反式脂肪”的对心脏非常不好的合成油来炸的。我们一天吃油的上限是40至50克,而每袋方便面中含有25至30克的油,如果再吃点汉堡,儿童一顿就会摄入100克的油。这样在上了初中或高中以后很容易得高血脂这种成人病。
为什么儿童会吃那么多油呢,也是因为食品添加剂使口感变得不那么油腻。盐也一样,日本成人每天摄入盐的上限是10克,但一袋方便面中就含有8至10克的盐,这相当于300毫升的海水。试想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的调味,谁能喝下那么多海水呢。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社会顽疾久治不愈,不外是管理体制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出现问题,而 文化往往是最根本的原因。“吃”的问题从来就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方面“痼疾顽症”,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不仅要加强违法处罚的力度,“一定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要建设弘扬先进科学的饮食文化,宣传科学观念和科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关注食品的营养和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思维方式。唯其如此,那些假冒伪劣的问题食品才不会再有市场和顾客,不会有生长的社会土壤。
饮食安全问题误区
误区一:
饮料营养丰富 更适合儿童饮用
饮用白开水不仅能满足儿童对水的生理需要,还能提供一部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管是碳酸饮料、营养保健型饮料,还是当前许多家庭热衷的纯净水和矿泉水,都不宜代替自来水作为人的主要饮用水。
其中,矿泉水人为添加了某种或某几种矿物质,比较适合身体缺乏该元素的人群,而纯净水则过滤掉了所有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不适合作为日常饮水。儿童代谢快,对水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多,因此,对水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过多,都会影响身体健康。有喝饮料不喝水习惯的孩子,常常食欲不振、多动,脾气乖张,身高及体重不足。
误区二:
夏季天热解暑 儿童可以多吃冷饮
过食冷饮会引起儿童胃肠道内温度骤然下降,局部血液循环减缓等症状,影响对食物中有些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可能导致儿童消化功能紊乱、营养缺乏和经常性腹痛。另外,暑天人体胃酸分泌减少,消化系统免疫功能有所下降,而此时的气候条件恰恰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夏季是消化道疾病的好发季节。
冷饮市场有一些产品的卫生状况很差,不少产品不符合卫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过食冷饮会增加儿童患消化系统疾病的几率。
误区三:
吃了有毒有害物质就会致癌
食品当中发现有毒有害物质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烤鸭的皮含有致癌物质,量很少,我们也不天天吃,所以烤鸭不足以构成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对身体有害,要有个“量”的概念,人体摄入某种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对于这些食品,应尽量减少食用。
从消费者角度讲,肯定希望食品零风险,但这是不现实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消除危害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世界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科学家和企业仅仅能将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不至于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误区四:
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是不安全的
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改善食品色、香、味、形以及食品防腐保鲜的主要手段。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被批准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比我国多很多,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要食品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
误区五:
凡是使用农药的食品都不能食用
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农药,既可以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我国对于农药在蔬菜、水果、茶叶、粮食等作物上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样在国外也是允许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