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幺是智力_天才与美国教育
智力表现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所以,智力越高,就拥有某些过人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什幺是智力_天才与美国教育,希望大家喜欢!
什幺是智力一
智商测试首先取决于对智力的理解。早期智商测试的短板在于:应用先行,缺乏理论。此后,智力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什幺是智力,智力的结构,遗传和后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依旧充满争议。最初,对智力本质的探讨来自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904年他提出了常规智力和特殊智力之分。常规智力被称为g因素,它被认为是智力的关键。斯坦福比奈测试就主要集中于g因素的测量反应速度、记忆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这种解读的方法,将智力解析为各种能力。但只关注静态能力,容易落入穷举的泥潭。到1980年代时,它已细分到了240种因素。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学者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论,不再斤斤计较于静态的划分,更注意智力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按此类理论,人脑被理解为信息处理系统,智力体现于为了一定目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表现。于是,将因素和信息加工调和在一起的智力层面理论出现了既划分了不同因素,又注重因素在信息加工中的表现。在这种视角下,一些心理学家将以往不被重视的能力纳入视野,不局限于传统的狭隘定义。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概念,一改以往强调抽象思维的智力观念,将人际关系、音乐、肢体动作等加入智力范畴。着名的情商概念也在此时提出。1991年,萨洛维提出的情绪智力(EI)概念,认为认知、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智力。经过戈尔曼的传播,情绪智力广为人知,逐渐被传播为情商(EQ),和智商并列。智力理论的发展,影响了智商测试的项目,斯坦福-比奈量表的测试能力,从最初的g因素,到后期的8种,其测试结构在数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
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五次修订的内容变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又给智力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撑。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大脑突触更多的人,智力表现更好,大脑皮质的厚度也与智力相关。除了从脑部构造角度探讨,认知神经科学还在确定人脑的信息加工速度、知觉速度、神经速度等功能与智力的关系。
不过,这些神经科学角度的尝试也受到智力概念的困扰,对人脑哪一部分的扫描?都只能够确定相关关系进行推论,更进一步的探讨,则都需要理论标准。
未来智商理论会有什幺发展,技术上能否用脑部扫描等手段取代智商测试,抑或证明智商测试的合理性,仍是未知数。理论的发展推动人们更理性的看待智商测试,因为人类曾有滥用测试的深刻历史教训。
【智商测试的滥用】
1927年,美国最高法院以8:1的投票结果,判处弗吉尼亚州对一名弱智妇女实施绝育手术。着名的霍姆斯大法官曾对此评论道:叁代弱智已足够。此后,美国12个州通过了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的立法,27个州实施强制绝育计划。最热衷于此的加利福尼亚一共实施了2万多例手术。
登峰造极的是纳粹德国,近40万人被判定智力缺陷,强制绝育。还有十余万人被杀害。
更早的时候,美国医生在移民到达的地点,仅凭交谈和观察,就评估他们的智商分数,弱智者将因此被遣返。1924年,受智商检测结果的影响,美国国会出台了更严格的移民控制法案。
这种滥用智商测试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最着名的反对者是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922年,他在《新共和》杂志上与特曼打了一场笔战,李普曼抓住当时智商测试的弱点,批评其简单粗暴的对待复杂的人类智力,总是偏重某些能力,只能得出偏见,容易给个人贴上永久的标签。
当时智商测试值得诟病处甚多。比如早期的斯坦福-比奈测试中,女孩的分数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孩,这让路易斯特曼很焦虑,1937年,新版本的测试量表删除了男性得分差的项目,轻轻一动,男孩就和女孩一样聪明了。
19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智商测试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方法,受到活动家的冲击,纽约、华盛顿特区、洛杉矶等市禁止对小学生智商测试,不过随着民众热情的消煺,这种激进的禁令很快被取消了。
随后,智商测试不断完善,早期的很多问题已经解决。但接下来,它又面临更大的麻烦:弗林效应。
这是由美国人詹姆斯弗林命名的现象,它显示,在1930年到1980年间,发达国家的智商测试初始分数一直在上升,比如1932年至1978年,美国年轻人的IQ平均指数提高了14点。弗林效应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19941998年间,肯尼亚68岁农村儿童的分数增加了11分,这让人怀疑智商测试的稳定性,也与智商测试体现先天智力的观念不符基因的变化不可能这幺快。
目前,多数心理学家将此解释为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和营养水平提高,影响了抽象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弗林效应本身引起的智商测试有效性讨论,则莫衷一是。
天才与美国教育二
由于天才这把双面剑的正负两面作用,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天才儿童的全面培养,以加州为例,在2003至04学年,加州12年级学校(相当于大陆的小学和中学)总共有630多万学生,其中有47万多人被鑑定为各类天才儿童。在德州,全州公立学校从幼稚园至12年级总计註册学生400多万人,其中天才班学生超过33万,约占公立学校学生总数的8.2%。
在天才班里,其课程不能超出常规学时,学生可「跳」到任何他们适合的年级学习,学校除用天才教育经费让天才学生去外地旅行学习外,还有意培养天才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需求」,让学生领略教学内容之外的知识天地。
比如由加州大学系统提供的「COSMOS」科学和数学教育班,就是在暑期中为期4周的一种课程,在这里天才学生可以初步学习光学、自动化工程等中学阶段都不设立的课程。又比如加州教育促进研究所提供的「学徒计划」,是让学生在暑期集中用2周时间,与机器人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科学和新闻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起工作,此后他们还可以经常接受这些专家的指导;洛杉矶自然歷史博物馆为3岁到13岁儿童提供的「自然探险计划」,是让学生们用一周时间探索自然界的不同地貌、生物和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
教育学家们评价说,加州的「天才教育」方案重在发掘天才学生的多种潜力,在区别教育不同学生方面。
中国神童被埋没了
对比美国1/4的孩子是天才,其实不是美国天才比中国多,而是美国人善于挖掘其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中国古人所说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前不久大陆网站广泛流传的「中国差生」变「美国天才」的故事。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的「标準笨蛋」,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美国老师评价为「是个天才」。
如今王楠子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透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了一幢叁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中国的教育现状发难。
一位大陆记者也曾讲述了他所经歷的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当他把10岁的孩子送到美国上小学时,他发现老师佈置的英文作业是写论文:〈我怎么看人类文化〉;歷史课老师还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出谋略;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是一个市政研究专案城市照明系统的佈局;而道德教育上,却是从一点一滴的爱护小动物开始,直到爱人类爱整个社会的博爱精神。
与美国天才教育相对应的是美国对有智力障碍孩子的特殊教育,美国的智障教育和天才教育同样的发达,很多老师坚信:「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只要精心教育,每个孩子都能找出其独特的天赋,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天才,天生我材都有用。
许多人反感大陆盛行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希望学习西方的「启髮式教育」。其实「启髮式教学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是苏格拉底首创的,它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还没达到「愤」的状态之前,(「愤」即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懂时的矛盾心理),老师不要给他太多的启示;当学生没进入「悱」的状态之前,(「悱」既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老师不用去点拨他。
所谓启发启发,何时启何时发,在中国古代就是有一整套教书育人的好办法的,只是近代在大陆失传了。目前北京当局最希望的就是培养出能巩固其江山的革命后代,至于天才培养的重要性就放在培养「顺服之才」的后面了。
相关文章:
2.天才与美国教育
关于什幺是智力_天才与美国教育
下一篇:关于中国人的智商_智商的等级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