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篇4
根据省委开展“六项集中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省财政厅负责牵头“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检查集中行动,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会同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省审计厅等有关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公”经费集中检查情况
为全面了解各地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省财政厅牵头开展了集中检查。检查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自查范围包括11个市、129个省级部门,实现全覆盖。根据自查情况,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对省交通厅等10个省级部门和杭州、嘉兴等2个地级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
从检查情况看,各地各部门都能较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实施意见和细化措施。同时,在年初已经压缩“三公”经费预算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管理,挖掘潜力,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和行政成本,各地各部门预计全年“三公”经费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执行情况看,1-10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三公”经费支出55.6亿元,同比下降15.5%,其中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26.6%。另外,经过前3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各地各部门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明显增强,未发现设小金库和其他严重违反财政纪律的现象。
在9月底的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以1-8月的数据为例,省级部门中,仍有30个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总数、19个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5个部门的公务接待费、54个部门的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较上年同期增长。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公出国(境)费增加主要是出访任务增加或期限提前(如省侨办出访批次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一倍);公务接待费增加主要是有不可比的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如民盟中央有关领导多次赴我省对新任主委会人选进行考察导致省民盟接待任务增加);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增加主要是有新购车辆或车辆保有数量增加(如省国资委报废更新2辆公务用车及新购领导公务用车1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所涉单位整改态度积极,都承诺尽快整改到位,确保年度“三公”经费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或有客观原因的问题,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完善相关制度。
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除了做好专项集中检查外,省财政厅及相关部门还注重从源头入手,大力推进“三公”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
一是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
牢牢把握政府预算这一源头管控环节,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一律不得新开支出口子,切实减少“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细化预算编制,明确开支标准、细化编制方案、加强预算审核。其中,公务接待费要求按照接待对象、人数、批次和经费标准编制;因公出国(境)费严格实施经费与组团双控的工作机制,坚决制止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着力解决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等问题。严格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切实维护预算刚性和法定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未列入预算的经费一律不得支出;不符合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7月底,认真落实中央精神,将省级党政机关由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安排的日常公用经费压减5%,一般性项目支出压减10%,
二是完善厉行节约规章制度体系。
根据工作方案和职责分工,相关职能部门在集中检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初步构建起厉行节约的制度体系,为“三公”经费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中,由省财政厅起草的《关于切实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制定的《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省外办制定的《浙江省省级领导因公临时出国若干规定》、《浙江省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管理的若干规定》等4个文件已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发文执行。由省财政厅牵头制定的《关于做好公务用车登记上牌和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省国资委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的意见》,省接待办制定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公务接待工作规程》,省审计厅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制度的意见》等4个文件已完成起草,正在报批发文过程中。
三是积极推动“三公”经费公开。
根据中央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全省“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方案。10月底,在公开省级“三公”经费汇总预算的基础上,64家省级部门首次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积极推动市县“三公”经费公开进程,制定了时间表,明确要求年内20%的市县公开“三公”经费预算,至2015年全省所有市县都要公开“三公”经费情况。
三、下一步打算
省财政厅将按照省委部署,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管,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确保我省“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一是继续推进“三公”经费支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的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管理规范,明确开支标准,从制度层面约束“三公”经费支出行为。
二是深化“三公”经费公开。继续做好省级“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公开内容。指导省级部门认真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督促市县按照已经明确的时间表,扎实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三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深化全口径综合预算改革,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的收支活动。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等各项支出标准,健全各项资产配置标准。加强资金支付审核,强化预算刚性,对“三公”经费、会议经费等,严格控制调整追加,完善公务卡使用和结算制度。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扩大绩效跟踪和评价范围。严格财经财务纪律,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篇5
区人大“三公”经费自查报告
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2012全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实施意见》要求,我区人大对2012年公务接待费、公款出境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进行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专项检查机制
根据市有关规定,我区人大成立了以区人大会主任李建军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从制度上对人大机关“三公”经费支出进行规范。并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分析研究自查中发现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预算外支出
1、公务接待费用
我区人大2012年公务接待费预算为 万元,1-5月实际支出 元,占全年预算比例 。
经查,我区人大上半年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
2、公款出国(境)费用
上半年我区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
我区2012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 万元,1-5月实际支出 元,占全年预算比例 。
经查,在公车管理及专项治理中,我区人大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实行政府采购购置公务用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区直各部门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4、其他公务费用
我区2012年会议支出预算 万元,1-5月实际支出 元,占全年预算 ;通信费用预算 万元,1-5月实际支出 元,占全年预算 。其中,3月份召开的禹王台区一届一次会议会务费用,是由区财政拨付的人代会专项经费 万元。
三、完善监管,防控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区人大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区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加强公务接待管理,防止公务接待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七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
八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经费问题整改措施篇6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开支的,仅限于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购车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把“三公经费”作为重点审计之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拿出相关措施进行整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三公经费”的管理。然而根据 “三公经费”审计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纠正和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公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现行业务招待费的列支标准是财政部1998年制定的,要求不得超过单位公务费的2%,与实际相脱离,需要另外的途径来弥补,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通过单位一般预算与项目支出灵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单位经费支出的需求。在审计中发现,几乎所有部门单位的预算年初都包含项目资金,而且这些项目资金只有抽象的支出方向,未细化具体的支出内容,给“三公经费”支出留足空间。因此,导致被审计单位用项目资金弥补“三公经费”支出。
2、“三公经费”支出超预算。部分单位年初“三公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细化,实际执行数与预算相比,超预算严重。
3、“三公经费”支出会计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为缩减实际支出,将一切消费都隐藏在行政费用支出中,分解到“业务费”“办公费”“其他商品服务支出”等科目中核算,还有部分在暂存款、结余等科目直接列支,不能真实反映支出情况。
4、将“三公经费”支出转移给下属单位列支。有些部门把本应在单位账面列支的支出直接转移到下属单位和二级机构,主要形式是将相关经费以拨出经费的名义拨付到下属单位,再通过下属单位列支机关招待费等支出,以逃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5、将“三公经费”支出在账外列支。有的单位将收取的房租费及国有资产处置等收入未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直接用于冲抵招待费用等。尽管此类问题已经“三令五申”的禁止,但在个别单位依然存在。
6、“三公经费”支出报销要件不全。经抽查8个单位的公务支出,2014年报销要件不全的金额合计145.08万元;2015年报销要件不全的金额合计45.18万元。主要表现在:经抽查某单位393笔公务接待支出44.73万元,仅有1项公务接待支出有派出单位公函,金额14.57万元;其余392项公务接待只有电话记录,没有派出单位公函,支出金额30.16万元;而抽查另一单位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业务招待费支出,有130笔公务接待支出报销要素不全90万元,无派出单位公函、大部分无原始菜单明细、部分派餐单为事后补填。
7、“三公经费”支出原始凭证不规范。例如某单位使用“湖北省国家税务局通用定额发票”报销进餐招待费0.66万元。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部分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官本位思想严重,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公家的钱只要没有落入自己腰包,吃了喝了用了无关紧要,这是“三公经费”支出过高的基础性顽症。
2、内控制度管理不严。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相关公务接待支出及财务管理方面的规定,但是在实际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遵照执行,相关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单位财务报销审核把关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明知 “三公经费”支出原始凭证不合规、不合法,但不愿意得罪人,认为领导都同意了,凡是领导已签字的票据,不管其真实、合规性如何,一律报销,单位内部审核监督成了走过场。
3、财政预算编制不细化。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经费时统一按单位正式编制人头定额安排“公用经费”,没有根据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的不同,考虑不同部门间的差异,因此导致“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不科学,所以在实际中,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千差万别,而从审计的角度来看,因为没有科学系统的评判标准,也无法准确评判和对比不同类别单位的“三公经费”高低。
4、财政预算执行缺乏监督。由于目前的预算单位编报、财政部门预算审批流于形式,造成部门预算收支及追加预算弹性空间过大,给单位弥补不合规的“三公经费”留足了空间。并且财政部门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上,存在着事前监督跟不上,事中监督插不上,事后监督用不上的现象,并且对于预算单位超预算等行为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措施,责任追究缺乏力度,监督执行力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财政管理,实行预算把关。一是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进行审查和监督,建立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部门因特殊情况需追加预算,必须在政府常务会通过后,报请人大常务会通过才能调整。二是财政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并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及各单位的工作特点、工作量进行全盘概算,制订科学可行的部门预算标准、责任追究及奖惩办法等,并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发挥预算的刚性作用,防止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三是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并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公开制度,“三公经费”支出细化到具体的科、目、项上,并在政府政务信息网上公开,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公务消费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杜绝假发票不合规发票报销的情况;二是加强“三公经费”的日常管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完善“三公经费”支出审批制度和规定,将有问题的支出遏制在摇篮中。三是加强审核,严格把关。单位财务负责人要严格签批支出票据,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等费用规模,财务部门要重点审核“三公经费”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
3、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检查问责。一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审计部门应会同纪检监察、财政每年对“三公经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督促各单位真实完整地反映“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二是建立奖惩和问责机制,对“三公经费”执行结果严重超预算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决查处,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有力结合起来,提高“三公经费”的运行效能,使“三公经费”泛滥之风无处藏身。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