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SWOT求职分析范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SWOT求职分析范文
SWOT 分析是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S 代表strength(优势), W 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 T代表threat(威胁)。市场分析人员经常使用这一工具来扫描、分析整个行业和市场,获取相关的市场资讯,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在求职时,可以不妨采用这一工具对自己进行一番从里到外的体检。
SWOT 分析是检查个人技能、能力、职业、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用工具。如你对自己做个细致的SWOT分析,那么你会很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你会仔细地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职业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
我们先谈谈优势问题。很多人面临这样的困境,发现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没有优势,简直就平庸得一塌糊涂,对于这样的同学,我只想送你三个字:“你谦虚。”优势只是你对于自己而言比较突出的地方,不是要你和全世界人民去比,否则的话,全世界自杀的人数恐怕要急剧上升了。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优势当然越多越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花些笔墨。
对于大学生而言,所谓“优势”主要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所谓个人优势,指的是你纯粹属于个人因素、不随外界因素变化的优势,比如说你很聪明(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聪明了),又比如说你很漂亮(能作为优势,那当然不是一般的漂亮了),其实这些都是优势,你可以先记录下来,但真正严谨地分析下来,应包含的领域应该更宽些。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有些人交际能力出众,有些人酒量特别厉害,有些人具备某些文艺体育类的特长,有些人很容易在第一印象给人以信赖感,而有些人大学时系列地读过一些书,形成了某一领域较系统的知识,这些都是优势,也比较显性,你很容易自己就把握到。口才好的可以从事需要与人打交道、需要说服别人的工作;酒量厉害的适合做销售或公务员,或者公关类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过度饮酒是透支生命,可借此起步,但不可长久如此);有文体类特长的,说不定瞎猫碰到死耗子,招聘企业需要这类人员,或人事部招聘的那家伙和你一样喜欢篮球,而且进入公司后可以借此很快和同事打成一片,增进人际关系;在某一领域有系统知识的,很容易在别人面前形成“渊博”的形象,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总是有些敬畏的,就好好发挥你的优势吧。
还有一些优势就相对隐性了,如对数字很敏感(那种借了别人钱却永远记不清欠了多少的坚决排除在外),逻辑能力强(比如总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分析出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善于搜集信息情报(比如你喜欢搜集同学的八卦新闻),在团队中有很强的煽动力(比如你发现自己很容易煽动起同学的情绪)等,不管对职业有无帮助,先罗列了再说。如果担心自己看得不够全面,还可以请同学们帮忙,互相提醒。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毫无优势,关键在于你是否认真挖掘。什么?你还是发现自己没有一点优势可言?看来你的主要优势就是“均衡发展”,以后只能当老板或者国家主席了。
所谓资源优势,包括的因素也很多,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品牌资源、知识资源等。比如你的父母亲戚中有些很有背景的人物,比如你无意中认识一些有能力的朋友,比如你家里可以直接给你一大笔钱用作投资创业,比如你所在学校是名牌,口碑很不错,比如你所学的专业刚好市场稀缺。有些比较独立的同学,不想借助家族的资源而想真正仅凭个人努力去获取成功,对此,我致以崇高敬意,因为你们的境界已经超越了马斯洛的下面四个层次,直接指向“自我实现”层了,而且,此时你们无意中又拥有了一项很重要的个人优势资源:独立意识和挑战欲望。
当然,这些好事很可能没有落到你头上,你不过就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劳苦大众型寒窗学子中的一员。别担心,其实学生最重要的资源,还是知识资源,忘记了这点,你还来读大学干什么?不要和我说,你是被父母骗来的。什么?你对自己的专业没信心?你真的被学校和老师骗了四年?没关系,我们想办法将你读的专业重新解读一下,或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你是学财会专业的,(现在一般性的财务岗位人才过剩很严重,竞争极其激烈),那说明你有很强的数字能力,对于报表分析、以及用数据和报表说话有很强的概念,(这在很多非财务领域也很重要),你还可能具备站在财务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你可能成本意识很强,也可能在市场、销售、生产管理等领域有更强的现金流意识,即使你这方面的感觉其实并不强烈,也可以不断给自己暗示,暗示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又比如你是学电器的,看多了电路图,你至少对于“流程”概念很深了,如此复杂的电路流程都能搞明白,对于管理流程的制定和理解一定会更没问题。还比如你是学生物的,而又进不了专业的公司或研究所,那你的生物学功底或许对于销售或采购生鲜食品也会有些帮助,或干脆加盟食品物流公司,专门负责食品保鲜。即使你四年大学什么都没学,玩了四年电游,至少我也会说:你的空间感一定很强,而且适应于需长时间坐着、高度使用眼球注意力的岗位。这些基于专业特性的思维习惯,将其适度放大,就可能成为知识资源优势。如果你现在刚读大一,就读了我这篇文章,那么恭喜你,你可以从现在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积累资源优势。
还有些大学生的通用优势不用我说你或许也知道,关键是你能否将其发挥出最大效能。比如:年轻,有好奇心并愿意尝试并接受新鲜事物,渴望挑战,学习能力较强,受过较系统的专业训练,连续几年的集体生活养成较好的集体意识(如果你确实如此的话)。
而劣势,即相对于优势的各个角度而言,你恰恰很欠缺的地方。找出劣势,对于战略规划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之前,应先了解自己最好不要做什么、可能遇到什么麻烦,在懂得做加法之前,应学会做减法,这样可以帮我们减少挫败的概率。
过度自信和过度自卑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判断力。首先,不要把“没有优势”就直接看作“劣势”,在某方面没有优势仅仅说明还不够出众,如果妄自菲薄为“劣势”,它就可能真的成为劣势了。你可以针对前面所提的一些角度,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劣势,什么“家穷人丑”就不要罗列了,多严格、客观地剖析一下自己,反正也不用告诉他人:如不善言语、含羞、粗枝大叶、知识贫瘠、学校比较差毫无品牌可言、专业冷门或太过热门等。分析劣势的目的不是使自己变得更沮丧,而是使自己了解该如何避开这些劣势,使自己在职业之路上变得更聪明些。当然,如果你一定要挑战这些劣势,坚信“一切皆有可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困难会多出许多,而我也只有“敬仰之心,滔滔不绝”了。
大学生也有些较通行的劣势,需提醒自己注意。比如:缺乏经验,自我期望较高并因此造成在职的不稳定性,学校的知识很可能比较陈旧而不适用于企业,现代大学生活可能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气(如懒散、易抱怨、不关心他人、及其他基本素质方面的问题)等。
所谓机会,主要指外界而言,当然也包括学校可能提供的诸如“出国”、“进修”、“考研”、“对口实习”等机会。不要以为校园内往来奔告的诸如“某某企业来学校招聘啦”才是传说中的机会,然后使尽各种江湖招数去“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你居然用这样狭隘的视角来做“战略规划”,这篇文章你就甭往下读了。机会的分析其实需要很广的视角,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各区域的产业发展态势、行业趋势等,微观上包括搜集到的来自各企业、政府部门、人才市场、学校或学长们提供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生的、或高增长预期的职业领域,和自己专业或自身优势有关的边缘性、复合型职业领域,职业竞争者薄弱,国家强烈倾向的人才政策等利好信息。机会总是经过装扮俏立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把眼珠子多扫动几圈难免会漏掉有价值的信息。
所谓威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人才需求饱和,所学专业领域过缓的增长甚至衰退,新的低成本竞争者(甚至是技术上的替代者),人才需求方过强的谈判优势,不利的政策信息,新提高的职业门槛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比如身体健康隐患,家庭不稳定因素,糟糕的财务状况及还款压力等。威胁这个词听着总让人有些不舒服,但如果你能对此有所预防而别人不能,你就先确立了一定程度的优势。所以,普遍存在的各类威胁也可能成为你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利工具。
大学生们还要很注意的一个威胁就是,因很多不好的先例造成的企业普遍对应届大学生的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对于这一点,只能慨叹师兄师姐们的行为不淑了,出于对师弟师妹们的关爱,你自己就不要再火上浇油了。
罗列这四个维度的要素时,最好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别列出,并将各个最重要的因素压缩到10个左右,然后就可以开始分析了。
战略分析可借助于一个矩阵,如下图:
进一步分析时,可继续借助于矩阵,如SO分析(即优势-机会分析),可将优势与机会分别列于矩阵的横轴和纵轴,在交叉点中寻找有用的启发,如下图:
假设在其中找出了P1-P4四项备选策略,继续在其它维度寻找,即ST分析、WO分析、WT分析,可能会再找出若干条策略,然后甄选出比较重要的、有建设性的八到十条策略,这至少是你近期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具体的你可以自己先试着做做,斜靠在椅子上无聊地翻阅着我这篇文章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的。当你开始动手做了第一项分析时,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掌握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了,而且随着分析的逐步深入,你对自己及周围的认识将逐步加深,不断有新的启发从脑海中浮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战略也就逐步清晰、成形了。将你的判断和今后的基本计划写下来,这就是你的职业发展战略规划了。
当然,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仅仅做SWOT分析是不够的,大学生们还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二是自己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三是自己的个性特征适合做哪一类职业,或者说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否则,即使做出来职业战略规划也可能因这三个因素的冲突而不会长久。
如果你长期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业,对于人生来说,就像一场悲剧,即使可以赚很多钱也难以弥补缺憾。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看似容易,比如喜欢交朋友,比如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比如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东西而厌恶缺乏变化的环境,比如喜欢收集东西,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显性的兴趣很难和职业直接产生关联,无法直接用于指导自己的职业取向。而且,表象的兴趣点往往容易欺骗自己的眼睛,所以有必要做一些解读,将一些原因要素进一步细分,归纳出符合自己的共性来。职业兴趣不要用过于具体的概念表达,如“我的兴趣就是当律师”,这样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减少我们拓展职业空间的可能,因为你想当律师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法律精神的追求,也可能仅仅是你喜欢和人争辩,甚至是看中了律师职业很好的社会地位和可预期的高回报,不同的兴趣取向其实会把你引到不同的职业发展之路,当你因各种原因无法成为律师时,你可选择的空间会更大。所以,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最好是用相对专业的概念做一些概括。
当我们自己很难直接做出判断时,一些职业兴趣测评的工具也可以帮助我们,比如有个工具就帮我们将职业兴趣分为了六个类型:艺术型、实际型、调研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并对六个类型所涵盖的职业领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来测一下,找出可能隐藏着的职业兴趣点。
除职业兴趣点外,自己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很多人直至大学毕业时价值观其实尚未完全成形,但至少已有了雏形。很多职业先天就指向某种价值观,如果你的基本价值观和职业的先天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人就很容易陷入价值观困境,或者道德困境,此时职业对你来说就是一种痛苦,你总是在矛盾中苦苦挣扎,除非你改变自己,因为你很难改变整个职业的基本规律。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职业锚”,“职业锚”就像船的锚一样,给我们一个基本的定位。在某分析工具中,把职业锚分为如下八种类型。有兴趣的也可以在网上搜到相关工具,自己测评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测评工具确实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自我,为职业规划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但也仅限于参考,过于依赖测评工具反而可能使我们做出错误判断,首先,因为这些工具虽经过严谨地设计、且有大量的样本验证,但其本身难免有局限性,其次,作为未受过相关训练的大学生在没有任何指导下自己做的测评,也难免会有些偏差。真正重要的是,这些工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职业发展问题的角度,使我们能更综合、细致地自我反思,更合理地做出职业发展战略规划。
我们做出选择时,或许因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暂时来说难以如自己所愿,用一些人的话说:“我至少得先养活自己再说。”但有个较全面的分析,和较长远的规划,对于今后慢慢调整自己的职业之路,还是意义深远的。很多大学生或许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战术性话题更感兴趣,但企业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战略一定是高于战术、且先于战术的,大学生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战略性思维,用战略的头脑来指导自己战术的行为了。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赢在起点。”大学校园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准备踏上人生中最重要的职业发展的漫漫长路之前,先花点时间好好自我整理一下,真正客观、科学地规划一下,然后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大步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