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实用方法及解答古诗词阅读题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实用方法及解答古诗词阅读题方法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实用方法及解答古诗词阅读题方法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如何解答中考古诗词阅读题

  上海中考及模拟考的古诗阅读题并不难,考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意思的解释,词语作用或句子意思的理解、景象意境的领会、表现手法的简赏、诗意的把握和作品风格的判断等。

  要解答好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即理解词义,明白句意,弄清层次,了解特色,把握主题。其次要读通,即分析语言,明确手法,感悟意境,体会情感。其三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的诗体知识、文学常识和基本的语法分析能力。

  请看我们对下列诗词阅读题的解析。

  【试题】

  2011年上海中考题(为了便于解说,原序号一律改为1、2)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4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解析】

  读懂:李清照的这首词很短,但却很有层次。一二两句是一层大意是说“昨夜”风雨交加,酣睡醒来却酒意尚存。三四两句又是一层,转而写人物问答。意思是天明时“我”问“卷帘”(暗寓天亮)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说:“海棠花还是老样子”。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我”就对她说:“你知道吗,海棠花应该是花儿消瘦绿叶更盛了。”

  读通:第一层先写景,既暗寓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为“浓睡不消残酒”和后面的“问花”做了铺垫。第二层问答,显示了作者和侍女的不同情态,作者心情急切,侍女轻疏大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又引出第三层,突出作者的体物入微,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情感——感物伤己。

  注意:我们上面的分析,是针对初中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来说的。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不同题型或内容的试题了。其实具体解题的时候,不一定要这样面面俱到。

  题解:有了以上的理解,2011年的中考古诗题就是小菜一碟了。

  第1题解释“浓睡”,其实只要靠平时的语言积累就可以解决,那就是“熟睡”的意思(标准答案是“酣睡”)。但是,有时候词语是要依据语境来解释的,不像这一题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还是要具有依据具体语境来分析词语的能力。比如“浓睡不消残酒”一句,说明作者睡前是喝了酒的(借酒浇愁),喝了酒睡觉,一般会睡得很沉(或“很熟”),所以可以推出“熟睡”、“沉睡”、“酣睡”的意思来。

  弄清了作品的层次,明白了句于句的关系,我们在解答第2题的时候,就能果断而准确地选择B项了。当然此题也可以通过对句子简单语法分析也可以准确解答。“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两句都有成分省略,“试问卷帘人”一句省略了主语“我”,而“卷帘人”是“问”的宾语;“却道‘海棠依旧’”显然是回答,也省略了主语,这个主语就是“问”的宾语“卷帘人”。由此,我们也可以准确地选择B项。(附带说明“雨疏风骤”中的“疏”是有不同解释的,比如周汝昌先生解释为“疏放、疏狂”)

  我们再看徐汇区的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词中“鱼龙舞”的“鱼龙”指的是 (2分)

  8.下列各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描绘了人们欢庆春节的快乐场面。

  B.词人表达了自己在繁华场景中与众不同的追求。

  C.词中描绘的热闹画面体现了词人欢乐的感受。

  D.该词是辛弃疾词作中豪放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解析】

  为了节约篇幅,我们省去了“读懂”,直接从“读通”开始。

  读通:这首词上片写景,渲染元宵之夜的繁丽热闹的景象;下篇转而写人,表现作者的追寻,而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由此看来,热闹的灯市景象、盛装的游女,都不是作者追求的对象,只有那位在“灯火阑珊处”得佳人,才是作者的意中之人。由此看来,作者在华丽的灯火和欢乐的人流之中,是在追寻,并无欢乐。“众里寻他千百度”,表现的是一种急切、执着甚至焦虑的情感,所以才有“蓦然回首”的惊喜。原来作者写灯火写游女,完全是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铺垫的。

  读通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试题了。

  先看第1题:

  此卷第1题解释词语,就和市统考卷不同了,必须依据有关常识和语境来理解。题目是“元夕”,即元宵节(上元灯节),元宵放灯是传统习俗,词的上片写的就是灯市景象。其二,上片“灯火”一词提示我们,“花”、“星”、“鱼龙”都是用比喻手法来写“灯火”。由此判断这里的“鱼龙”不是“鱼”,不是“龙”,而是“鱼、龙形状的灯”。

  由此看来,词语应该依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从而作出准确的解释。

  再看第2题:

  此题与市统考题也有所不同,其一,市统考题是“选误”,此题是“选正”;其二,市统考题侧重句意、特点,此题侧重的是情境、风格。

  A项中的“春节”,与题目“元夕”不合,明显错误。C项的表述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一,也和作品的主题不符,也是错误判断。豪放风格的作品一般景象宏大、气概豪迈、语言刚健实朴,而此作词语较为华丽,表意含蓄婉转,与豪放风格不同,所以D项也是错误判断。只有C项的归纳,和词作的主旨一致,所以选定C。

  由此来看,读懂读通不仅包括诗词正文,还包括题目、作者和注释;要准确解题,除了较强的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必要的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时令季节、风格流派等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实用方法

  欣赏古代诗歌,怎样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呢?《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就提示我们读诗时须弄清诗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怎样写,我们阅读古诗时不妨从三方面入手: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受形象、领悟意境;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一).咀嚼语言、读懂原诗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比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寂幽静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此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元稹的《行宫》中白头宫女们“闲坐说玄宗”的细节,蕴涵丰富,这些宫女们由红颜到白发,在冷宫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谓心中怨悔无重数,她们闲谈玄宗昔时的繁华,聊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往事的欢乐越发衬托出此时的宫女们万念俱毁、心如死水。

  另外对诗中所用到的修辞,也应细细体会其中的妙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采用了设问和借代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的惜别和留恋。再看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领悟意境

  常言道“诗言志”“词言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形象,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月近人、风灯夜照、沙头宿鹭、船尾跳鱼的恬静优美的画面,创设了安谧、和平的意境,透露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既是景物形象,更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就是一个孤高寂寞、备受嫉妒打击,即使“零落成泥”也节操不改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是一位不惧怕各种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情白在人间”的清官形象。

  所谓生活场景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概括和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读到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句,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江边送别图,诗人久久不愿离去,目送孤帆远影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再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诗人选取了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三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失意和晚年的无奈。抒发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古诗里不少篇章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而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听到屋外的风雨声,仿佛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奔赴冰天雪地的北方,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搏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塑造了一位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穷且益坚、壮心不已的勇士形象,表达了杀敌报国的急切而壮烈的情怀。

  (三).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成了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有以下八种: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渲染出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人悲凉、伤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

  ②烘托。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诗人侧面写了“帆、鸟、海、树”,烘托出暮雨的细密和诗人浓浓的离愁别恨。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借新妇向夫君探询化妆是否入时,巧妙地向张藉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④用典。 借用典故可使诗的内涵更丰富,意蕴更深远。

  雍陶《题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 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⑦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⑧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需要解释一下,偏语是指有意偏离实际,看似乖谬,实则情感至真至纯,给人以美感。

  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人。”闺中少妇故意说偏激的话,从侧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无人相告的苦情。

  婉曲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要想全面透彻地了解诗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古文修养,了解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关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事;还要重视标题和注释,这对理解诗歌主旨有一定的帮助;对每首诗,应尽量做到“熟读深思”。

451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