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三忌”对策及定时精准法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题解题“三忌”及对策
阅读题在中考中分值一般在40——50分左右,而现代文类阅读题又占其中70%的分值。通过对中考学生答卷情况分析,学生答卷主要出现这样两个特点:1、散文类考题得分低于自然科学类试题。2、主观性试题比客观性试题失分严重。
一篇看似简单的现代文为什么让学生连连失分呢?考生在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上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笔者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忌:跟着感觉走
考生由于年龄因素,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都不强,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常常犯“跟着感觉走”到错误,草草看看阅读题的题干,在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的情况下,就凭着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去完成答案,这就是造成答案不完善和答非所问的原因。
二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马上写在答题纸上,孰不知,有部分考学生归纳能力的题目,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须要关照本段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在做阅读题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三忌:走马观花
骑在马上看花当然看不仔细花,考生在分析题干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出卷老师在命题的时候,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往往要在题干上设置很多的修饰限定语句,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题干上的这些语句,来做出尽可能符合出卷者意图的答案。
明确了答卷三忌,那么如何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读懂”“读通”这两个步骤。
“读懂”就是是从文章内容层面上来要求考生的。要很好的完成现代文的阅读题,首要的就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文章的中心,如果是记叙文(散文)要能完面把握文章所记叙的事情,明了主要人物大个体形象,还要能把握住作者对这些人物所寄予的情感态度,要切实的读懂每一句话,要能随着作品情感到波动而心领神会。自然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理解起来要容易一些,当时也需要把握住语段的中心,要能体会出作者用词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些文章例如人文性质比较强的文章,好多考生并不能一些子就看明白,这就需要考生提醒自己,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细体味,在交卷完成最后的确定答案之前,一定要彻底读懂文章。不然,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事实证明,所有的中考阅读题,只要彻底的读懂了,一般都会做出正确而完整的答案的。
当然,读文章和做答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读懂再答题,也可以边读边答题,在初步完成答题之后再细读文章然后进行检查。考生可以在读文章时在试卷上随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上标记,这样不会影响卷面,但是可以提高做题的效率。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读通”。
如果说“读懂”是从文章内容方面对学生做题的要求,那么,读通就是对学生对材料结构方面把握程度的要求。一篇文章要做到了然于心,必须对该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了解段意、层意、搞清楚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最终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里的读通,既要求考生能从最细微的地方入手,也需要从全文的角度关照。
那么,是不是做所有的阅读题都要求全面而深刻的去把文章从内容到结构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呢,我看,也未必。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在第一遍读文章的时候,就要细细体味,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有意识的感受和把握文章,然后,再具体的根据题干要求解题的时候,运用所涉及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再去做分析,形成有效的答案,最后,在检查的时候,根据时间的具体情况,再阅读并梳理有关的答案。看看时候答题正确完整。
有了以上几个步骤,学生的答案应该说可以完全克服以上三种常见的错误。
中考语文阅读“三遍圈划定时精读法”
反对先看题目再做题,这种看似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往往使学生带上出题者的镣铐,既不便考生投入文本,还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偏.
说起语文阅读考试,我们经常听到考生抱怨,文言文似乎就是默默默,现代文就是作作作。可文言文默默默,日积月累或许还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而现代文阅读似乎就是“抓住梦的手”了,感觉不错时,考下来却不尽人意;感觉不佳时,却考分不低。这难以捉摸的现代文阅读又尤以记叙文为最。怎么打破记叙文阅读考试阅读的怪圈,我觉得我们必须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做阅读的主人,我们首先要明确: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的思维过程与心态也就不一样,方法步骤也就不同。记叙文检测性阅读不同于平时随便翻翻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同于文学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检测性阅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学生的阅读综合水平,考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须心态平和又有一定的紧张度,促使头脑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反应,处理分析综合信息。为使考试时发挥头脑的最高效应,我提出主动阅读的五大策略:1、知识打通有体系;2、题型积累勤比较;3、审题口诀要记牢;4、定时专注圈划好;5、中心把握有高招。
其中前三种属于考试阅读前应做的工作,这里暂且不论。所谓“定时专注圈划好”是根据近年考试院所规定的语文考试时间100分钟,以及基本确定的考察内容结构框架提出的。它要求在保证现场大作文,从构思到成文50分钟前提下,古文阅读至少需15分钟,现代文两个语段阅读35分钟(包括语段中的小作文需5分钟),那么每个语段必须在15分钟左右完成!对于2500字的阅读量来说,这样的阅读必须是高效的,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考试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有恰当的“定时专注圈划”策略。
笔者根据所带8届初三毕业生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遍圈划定时精读法”。其具体做法是:
(1)首遍阅读:用时5-6分钟。由标题入手,边读边圈划。圈六要素,划出段落中心句,特别是故事起因、高潮表现人物行动原因的语句。初步分好段。
(2)次遍阅读:2分钟。围绕圈划快速阅读并根据文章结构特点修正、调整段落,比较整合思考,判断主要矛盾和人物精神品质,确定文章中心。
(3)针对阅读:7-8分钟。仔细研读题目,判断题型,有目标地看文章相应位置,结合上下文与中心答题。
首遍阅读最重要,也很耗时,但肯定还有不少模糊不太清晰的信息及疑点,第二遍阅读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整段落,反思主旨推导的过程,确定中心,可浏览后面题目,如果有牵涉全文结构内容的概括类题,可趁热打铁先做,梳理内容结构,自然过渡到“针对性阅读”。这样在做题时已胸有山壑,准确率自然很高。
采用“三遍”,即是客观时间条件的限制,又注意将分析与整体把握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首遍阅读是基础,次遍阅读是关键,但却往往被学生忽略,针对阅读是落实。之所以反对先看题目再做题,这种看似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往往使学生带上出题者的镣铐,既不便考生投入文本,还容易让学生思维走偏,抱着急功近利的目标恰恰适得其反。而边看文本,边看题,也容易使心思分散,将文本肢解,无法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背离阅读的本质。考生应确信,阅读必然是在整体把握基础上的深入钻研,考题必然符合这个阅读规律。
采用圈划方式的原因有四,首先,阅读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原有知识,重释消化文章信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前是否有恰当的原有知识,阅读时能否激活这些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记忆的程度。圈划实际上是激活思维的一种外化形式,它可以提醒、强化读者不断联系过去类似生活情境、类似的文章结构信息,从而补足文章省略信息,推理部分间的联系,阐释含蓄微妙的语义(可分别用不同的圈划符号表示)。第二,强调好的阅读也是一个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在圈划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读者不断地质疑以期导向的作用,释疑的思考过程又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至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第三,阅读是一个动态不断监控调整的思维过程,圈划一方面外化强化了阅读的计划的定向。同时,圈划着笔的过程不是一挥而就一次成型的,留有铅笔圈划浓淡的痕迹,便于思维随时的检查,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第四,阅读完成后有圈划可进行思维的还原,使学习阅读的过程清晰化。特别对毕业生,阅读能力的长进大多数需要这种反思性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