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在台湾》说明文阅读答案
《文化创意在台湾》说明文阅读答案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文化创意在台湾》说明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创意在台湾》阅读附答案
文化创意在台湾
宝岛台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然而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却是台湾的文化创意之美。所到之处都让人浸润在一种绵厚优雅的文化氛围之中。
把文化做成生意是台湾文化创意的亮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礼品店内,“朕知道了”胶带纸一上市便成为年轻游客的最爱,一时间销量竟超过翠玉白菜、肉形石等传统文化礼品。把康熙皇帝这四个字的朱批印在胶带上,从而激活了沉埋一个多世纪的清朝奏折,使得本来很普通的胶带纸成为抢手商品。小成本大收益,这就是文化创意的效率。在太极影音的放映厅,我们惊讶地看到,清朝郎世宁创作的《仙蕚大春图》竟然成了立体动画。文物明星化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典型代表。文化的感染力与感动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它不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还蕴藏着无尽的商机。
把生意做得有文化是台湾文化创意的品格。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却制造出“诚品书店”模式。诚品书店是台湾著名的大型连锁书店之一,有53家分店。书店坚守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不仅卖书,而且进行包罗餐饮、商场、画廊、花店的复合式经营。书店每年举办近500场演讲与展览,用书店攻占人心,让阅读永不打烊。诚品书店的顾客多年来不降反升,场所精神营造出来的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电子产品所无法比拟的。诚品书店是台湾文化创意的一个经典成功案例。它不仅在城市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影响了台湾人的阅读和生活方式,塑造了台湾的文化地标和人文风景,凸显了台湾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坚持品格就是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文化精髓,体现时代高度。
把传统与时尚结合是台湾文化创意的特色。佛教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如今,台湾的佛教场所已经基本告别烧香燃烛的参拜形式,“信众拜的是心香”。台湾的宗教场所基本解决了环保与安全问题,佛教从印度传进中国时,本来就没有烧香燃烛的仪式,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不同宗教的济度方法,其实都是为信众开拓净化心灵的途径。佛光山在倡导人间佛教、文化佛教的同时,改变了人们对佛教的敬畏感,使其更加贴近生活,从而使佛教文化具有更浓厚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这种生长性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之上的对优秀文化内涵的认同与传承,是依托于文化自觉之上对固有方式的勇敢超越,是一种文化担当。
中华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两岸人民心中的基因,文化的力量将永远是两岸牵手的脐带。台湾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着“坚守与创新”。在台湾感受文化创意之美,对我们正在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既是一种触动,也是一个机会。
(有删改)
14.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化创意的一项是(3分)
A.将康熙皇帝的朱批印在胶带上,既激活了沉埋一个多世纪的清朝奏折,又使普通的胶带纸成为抢手商品。
B.清朝郎世宁创作的《仙蕚大春图》在太极影音的放映厅成了立体动画。
C.诚品书店不仅卖书、举办演讲与展览,而且进行包罗餐饮、商场、画廊、花店的复合式经营。
D.佛教从印度传进中国后,增加了烧香燃烛的仪式,改变了人们对佛教的敬畏感,使其更加贴近生活。
15. 下列说法,不属于台湾文化创意意义的一项是(3分)
A.把文化做成生意,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动力,挖掘了文化背后的商机。
B.把生意做得有文化,凸显文化品位和格调,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承文化精髓,体现时代高度。
C.把传统与时尚结合,体现了一种文化担当,是对优秀文化内涵的认同与传承,对固有方式的勇敢超越。
D.贯穿“坚守与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植根于两岸人民心中的基因,促成两岸牵手的脐带。
16.伴随这些年“国学热”的持续升温,社会上出现了国学堂、国学书院、国学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请结合文中观点,对这一现象予以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4. D
15. D
16. 3分。 观点1分,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阅读附答案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
陶短房
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汉语普通话节目起,“美国之音”这个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华广播电波,终于在不情愿中走到历史的终点——近日,“美国之音”官方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仅保留在线播出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音”走上穷途末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近年来一直饱受巨额赤字和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且“尽可能压缩不合理开支”。自2011年起,作为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美国之音”中文部从国会所获经费不断减少。2011年2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广播理事会就曾在上报国会的年度财政预算方案中,建议停播普通话节目。
去年8月12日,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表示,“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然要压缩、再压缩,即便不能停播,也要裁剪掉“多余”专栏。而“多余”专栏的被砍,又让本就显得僵硬的中文广播变得更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把原本所剩无几的“铁杆中文听众”又赶走了一批,于是形成“因听众流失而砍节目——因砍节目而导致更多听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到停播的地步。
此次“美国之音”最终停播,被国会和一些团体批评为“自废武功”“向中国政府示弱”。和英国BBC、法国RFI等欧洲公营、准公营电台对内对外提供多方位服务不同,“美国之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只对外不对内,且“代表美国政府立场的声音”。简单说,“美国之音”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然而时过境迁,“美国之音”如今已难再现辉煌。其一,中国的日益开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娱乐方式更丰富,让“围着收音机听西洋景”成为过时的景象;其二,“美国之音”作为“纯官方声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听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其三,类似“美国之音”这样以短波电台广播为主的官方媒体,囿于自身“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势必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于是,“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而这根鸡肋被最终舍弃,也是必然的事。
但有一点仍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取代短波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信息传播平台,各国官方、准官方电台在减少短波广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投入的力度。“美国之音”中文网“9·11”当天正式推出,2011年12月6日开始播出现场直播的《VOA现场》,标志着其投入力度的决定性增强——这一年正是“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决定性削弱”的关键年,其用意自然一看便知。
正如恩德斯·温布什所言,中国短波听众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用户人数却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之音”“重新校正”的目的一如当年增强对华广播那样,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接受“美国政府的声音”,并非什么“向中国政府示弱”。更何况,同属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还在持续不断地用短波播出“美国政府的声音”呢。
﹙摘自2014年第11期《今日文摘》﹚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2014年10月起,“美国之音”这个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之日起,就对华充满敌意的广播节目,终于不情愿地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
B. “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它开办的目的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C. “美国之音” “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因此,“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
D. 虽然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但作为“纯官方声音”的“美国之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仍将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E. 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篇消息就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具体的人物言论、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来体现真实性。
14. 从结构上看,文章首段属新闻消息的什么部分?这一段有什么用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15. 从全文看,“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3. 【命题意图】C检测学生分析段落层次能力,E检测学生对新闻消息文体特征的掌握状况。
答:(5分) C、E(C““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是对“其一、其二、其三”的归结;E“形象生动的比喻”非新闻真实性的体现)
14. (4分)【命题意图】检测学生新闻文体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答:从结构上看,属消息的“导语”;内容上写出“美国之音”在2014年10月起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结构上起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作用。
15. (6分)答:1. 受美国经济衰退所累,经费难以为继;2.不能满足中国听众接受信息的需要;3. “纯官方声音”受到听众普遍的质疑;4.其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评分标准:答对2、3、4,只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