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阅读答案>

《古代也有“霾”》说明文阅读答案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古代也有“霾”》说明文阅读答案 ,欢迎大家阅读!

  “智能机能够像人那样思维吗?”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能机能够像人那样思维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是自计算机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1947年英国数学家图灵设计了“图灵测试”,他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如果一个人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的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人的大脑隐喻为计算机,将思维定义为程序、软件的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20世纪中叶,美国的麦卡洛克等人在研究人的大脑时,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这为以后智能机模仿人的智能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此人并不明白所给的中文问题,但可以按照其熟悉语言提供的程序规则给出相应的答案。“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事物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我们知道,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具体说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人类拥有的一种自主性认知过程,它以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等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B.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是否具备思维能力的最终判断标准,只有具备了能够自语境化的能力,智能机才算得上拥有真正的思维。

  C.自语境化是人类在语境中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即便我们进入了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理解谈论内容。

  D.自语境化是智能机解决思维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将会促使智能机在语境中自主融合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从而拥有自己语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因为在对话中不能分辨出对话对象是人还是机器,那么所有的计算机都思维。

  B.麦卡洛克等人把计算机看成是人,那么人的思维过程就可以类比成计算机的计算过程,因而计算机是能够思维的。

  C.塞尔的理论反驳了图灵的观点,“中文屋论证”表明了计算机程序仅能够执行计算,但并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

  D.从理解的角度看,智能机不能算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因为作为思维主体它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这是“中文屋论证”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机能在什么程度上模拟人的思维,最终能否自己思维,图灵所做的测试忽略了“理解”一词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B.从“中文屋论证”结果看,塞尔认为智能机只是运行程序而不能思维,他并不否认大脑是一台机器这种论断。

  C.如果技术人员设计出合适的软件,给计算机一个恰当的程序可以运行,计算机就可以创造出和人一样的思考行为。

  D.任何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只要能够实现自语境化,它就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维能力,自语境化将是智能机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1.(3分)B(“最终判断标准”一词不妥,原文只是说自语境化是另外一种判断标准)

  2.(3分)A(图灵测试的前提是“通过测试的机器”,而不是指所有计算机)

  3.(3分)D(目前只是在哲学层面上这样思考,并未提及能够真正实现)

  《古代也有“霾”》阅读附答案

  古代也有“霾”

  ①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②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主要由气体组成。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③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霾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④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⑤“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去声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15.阅读上文,说说你对“雾”和“霾”有了哪些了解。2013年度热词是什么?(3分)

  答:

  16.你觉得“霾雾”与“雾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2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的说明,谈谈你对人与雾霾关系的认识。(6分)

  【材料一】

  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雾霾还在继续,危害没有停息,对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材料二】

  人类对雾霾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在街道上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大气污染,雾霾区的微粒下降了14%;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修改,形成了《清洁空气法》,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德国则补贴机动车车主安装尾气清洁装置;而日本将城市绿化作为治理雾霾的重要措施,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历史证明,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答:

  窗体底端

  参考答案:

  15.答案:“雾”是一种气体,朦胧而神秘;“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雾霾。(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雾:自然现象,自古就有;由气体组成;感觉柔美、朦胧、神秘;持续时间短。霾:自古就有。古代:因风而起尘土从天而下,天色昏暗,可持续多日。无美感。现代:人为介入,污染;是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成,混浊;通俗说法,PM2.5超标。

  霾:导致结果是混浊(或:昏暗);由微粒或尘土组成。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

  16.答案:不是一回事。“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共2分。表明判断1分,理由1分)

  17.要点:⑴人类自古对霾就有认识。

  ⑵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治理雾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⑶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共6分。每个要点2分)

450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