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材 >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

时间: 明敏1093 分享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

  在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的第十四课中我们学习来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一)

  我的第一本书

  (一)重点字词

  1.生字

  掺 和(chān) 马 鬃(zōnɡ) 磨 蹭(cènɡ) 盈 眶(yínɡ) 塾 师(shú)

  红 薯(shǔ) 枉读(wǎnɡ) 挎着篮子(lán)

  2.解释词语

  温厚:温和宽厚。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的第一本书》的作者是牛汉,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史成汉。作品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二)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一、字音字形

  屹立(yì) 矢志(shǐ) 磅礴(pángbó) 赋予(fù) 呻吟(shēnyín) 鸟巢(cháo ) 香醇(chún) 戈壁(gē) 瀚海(hàn) 粗糙(cāo) 黝黑(yǒu) 淙淙(cóng) 炽烈(chì) 刹那(chà)

  二、词语解释

  矢志:发誓立志。 坦荡: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不毛:不长庄稼。 瀚海:指沙漠。

  三、文学常识

  李瑛,现代诗人。少年时代家境贫苦。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治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

  李瑛善于从小处落笔,从具体的局部生活现象入手,努力揭示其中蕴涵的时代色彩和时代内容,对生活的特征,尤其是对自然景色有敏锐细腻的感受力,他善于以鲜丽的形象寄托雄阔的情思,以柔婉的抒情,实现刚健的思想力量。

  他的诗集主要有《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早晨》《静静的哨所》《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等。

  四、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诗人通过想象把“树”塑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查一个献身人类的新的艺术形象。树有树的形象特点: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等等。诗人由此展开想象,展现了“我”——一棵树的言行,讴歌了“我”——一棵树的献身精神。

  (二)结构分析

  全诗自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这部分包括4--12节。第4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我”对生活的热爱。第5--10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妊妇物的强烈愿望,第5、6两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7、8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9、10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仍未脱离树的特点。第11节是写“我”的理想,第12节是再次强调“我”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

  八年级下语文第14课知识点总结(三)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玄奘(zàng) 戈(gē)壁 海市蜃(shèn)楼 呈(chéng)现

  (二)形近字

  戳(chuō):戳穿 戳脊梁骨 截(jié):截断截然不同 戮(lù):杀戮 戮力同心

  词语解释

  净是沙:副词,表示单纯而没有别的;只。

  不胜:不能忍受。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开小差:私自离开队伍。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也说匹马单枪。

  光怪陆离:形容形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受得住,禁得起。

  可望而不可即:靠近,接近。

  作怪:作祟(suì),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

  呈:呈现,显出,露出。

  怪异:奇异。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文章的题目点明说明内容,“奇怪”一词,引起人们的探求知识的愿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结构分析

  第一节: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

  第二节:以设问开头,暗含着对法显、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

  第三节: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

  第四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第五节: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的“鸣沙”现象。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段解] 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出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万里跋涉走过各处,他们对沙漠的感受,集中表现了古人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法显和玄奘,“都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虽相隔二三百年,“可怕”的感受却完全一致;“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可见他们的说法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的愚昧和盲从。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鉴赏]“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将沙漠写得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将沙漠写得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这种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段解]这部分作者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对这一沙漠现象他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娓娓叙说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2、重点语句点拨

  (1)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穿x疆塔克拉玛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了他们的行进,这是什么缘故呢?

  理解:“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身份的交代,寓含着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设问句,启人深思,引人入胜。

  (2)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理解: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部分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3)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理解:这是一个递进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现象的研究。
猜你喜欢:

1.初二下语文知识点归纳

2.八年级语文学习总结

3.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整理

5.八年级下册政治知识点整理归纳

6.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367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