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必考必背知识点
初中中考语文必考必背知识点
在中考高考的时候一分就足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所以对于基础知识我们更要重视起来。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一)
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二)
句子成分组成的基本模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表1)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或者形容词充当;宾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
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表1)即可演变成:
名、代+[副词或介词结构]+动+(形容词)+名、代+〈介词结构〉(表2)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省略句、和固定结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这五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11、用副词“非”表否定的判断句 用“非”放在主谓之间,否定谓语,形成一个否定判断句。译为“不是”。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为仲卿母所遣。(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于”(“乎”)字句。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为”字句。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为……所……”句。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三)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一).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让宾语处在动词前面就构成倒装。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A、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二)、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常见有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2.中心语+之+定语 ,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一石粟)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三).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四).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