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和反思
学习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老师应该怎么设计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教学设计和反思吧!
一、情景激趣: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过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还记得吗?它们的作者是谁?
生:叶圣陶。(师板书“叶圣陶”)
(这种导入是想尽快的让学生进入状态,从回顾旧知来联系新知,是学习新课最简洁最省力的导入方式。莘州中学的孩子们非常棒,回答的非常响亮。)
师:我们曾沉浸在叶老描绘的那一池盛开的荷花美景中,也曾流连于金华双龙洞的水石奇观里,但是,今天,我们不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而是?
生答:学习他的一些事情。
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
师:我们今天学习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板书“先生二三事”)通过阅读张中行先生平易质朴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呈现的浓厚的情感;掌握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最初的课堂设计中,我还有一个目标,但是感觉课堂上达成的不是很好,所以果断删去了,我想目标简洁一点,可能课堂上的重点会更突出一些,并且,凡是文章,我觉得都应该从读入手,认真仔细的阅读,沉浸其中,分析情感。)
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
师: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哪位学生能读一读课下注释①中的内容?
生:生读注释①内容。师评价。
师强调叶圣陶先生的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黑体字部分。
生齐读。
师:叶圣陶先生有这么多的职务,厉害吧!
那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作者张中行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师评价。
师:张中行先生的职务我没有写上,那他厉害吗?季羡林老先生给了他这么高的赞誉,这是对一个知识分子多大的肯定和赞扬啊,所以,无需过多赘述,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的厉害!
(作者的介绍历来是我感觉比较棘手的地方,介绍多了,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介绍少了,又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节课还有两个重要人物需要介绍,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式,突出两个人的巨大贡献,实际上是为后面叶老德行上的特点张本。)
四、字词知趣:
师:其实,这么厉害的一个大作家,他写的文章一点都不难读懂,不信,请试试屏幕上的生字!哪位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生读字词。
师:读的非常棒,有一个字“妥帖”读音为“tiē”,这个字读正确了就很完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字词!
生齐读字词。
(张中行先生语言平易,字词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们也几乎没有障碍。)
五、感知理趣:
师:字词不难吧,文章也不难,下面同学们速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注意文中表示文章层次的关键语句。
生读文章,师巡视。
生回答,师点评总结。
师预设:
六、品读悟趣:
师: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
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
生展示读,师评价。
(第一个小组展示读的是第四段,学生读的特别有感情,其他的学生给了非常热烈的掌声。第二个小组仍然是这一个段落,读的情感稍微弱了一点,我从一些数词和量词的角度分析,让孩子们学会重读关键地方,品味语感。)
师:穿门越街,鞠躬致谢,目送上路,几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对人物“德行”的生动体现,两个“才”的使用暗含强调意味,叶圣陶先生的品德高尚、君子之行、质朴无华,虽表达无声却处处有声,叶翁送客的情形如在眼前,即使到了晚年力不能逮,却仍然显其真诚。还有哪个小组展示?
(第三个小组展示的是第五段,学生读的情感投入也可以,但是,对于其中的悲伤学生仍然不能理解,所以,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引导。)
师:叶圣陶先生为什么感到悲伤?
生:因为“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就感到悲伤。
师:学生的处境窘迫,老师关心,为学生感到悲伤,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请同学们看一句话:“只能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小住”,张中行先生在京工作这么多年,为什么只能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小住?一家人住在一起团团圆圆不是很正常的吗?风流倜傥的北大才子,未名湖畔的文人雅士,在“”那个错乱的时代里,一家人都不能够正常的团圆,生活的如此落魄,怎能不让叶老悲伤?叶老的那份至善至诚的关怀,怎能不让人感慨唏嘘,心生感激?
“我”为什么悲伤呢?
生:“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师:可是,叶老是什么境遇大家了解吗?编写的语文教材停止使用,提倡的语文课被取消,他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成路人,特殊的社会环境让人人人自危,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关心境遇同样窘迫的学生,这份真挚的关怀就倍加珍贵了,这份高山流水般的情谊蕴含无限深情与真挚。
(因为学生比较少,每个小组人员又比较多,所以,同学们集中选择了这两处进行赏析,其他的地方忽略了。我给孩子们读了读第三段的内容,让孩子们明白描标点,修文章。两件事情相互生发,能极大的深化主旨,无论是谁,叶先生“无不”一样待人深厚。前一是私事,后一是公事,无论人前人后,叶先生都始终如一。修文章,字字动听,句句含情,话语里透着温暖,透着谦虚与诚恳。)
师串珠撷玉,梳理整篇文章。
七、小结存趣。
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华民族最为不朽的创造,不是宏伟壮丽的亭台楼阁,也不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而是一种湛然而又端庄的集体人格——君子。张中行先生用他平易质朴的文字让我们结识了走下神坛的叶圣陶先生,但这些细碎而平凡的小事却那样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长在了我们的血液里,叶圣陶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也会引领我们,激励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期待着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过像叶老那样,做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也期待每位同学能够像叶老那样,有自己不朽的业绩。
课后反思:
这堂课基本上能够完成我的教学目标,课堂预设合理,生成也不错,主要的亮点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趣”味横生。虽然这篇文章语言平易,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我仅仅抓住“趣”来做足文章,使得整堂课主线明确,不散乱。从开始导入时的情景激趣,到目标引趣、识人入趣、字词知趣,这些设计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对作家作品字词等的畏难情绪,后面的感知理趣、品读悟趣,又借助学生最熟悉的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最后的小结存趣环节,又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课堂不仅有情趣,还有理趣;不仅有知识的获得,还有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好像在情感上没有可以深挖之处,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特别是开头段的“双层的悲哀”,让人读后眼含泪花。最后一节,“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标点符号的停顿又蕴含了无尽的缅怀之情。中间的事件,那一件事情不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哪一件事情不是叶圣陶先生人格高尚的最佳写照?所以这节课,力图通过诵读,感受作者情感,引领学生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理解张中行先生在平易的文字内蕴含的深沉的情感,让学生在文字上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情感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这一设计特别是教师的示范朗读,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课堂出现生命的律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架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桥梁,让他们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吸取对自己人生有意的启示。
三、教师对文本要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尽管只是穿针引线,但是花在备课、查资料、反复揣摩文本、设计问题上的时间却相当多。如果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失去了方向,学生的答案也无法点评。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这节课堂,我觉得还有以下问题:
首先,还是有点紧张,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紧张,和平时上课的状态有区别,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就会受到限制。
其次,调动课堂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学生思维不活跃的时候,应该学会设置更合理的台阶,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整堂课主要分析了送客人和写回信的事件,其他的事件涉及不足,另外,选择的范读段落情感体现不明显,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读第一段活着最后一段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三,语言还需要更精炼些。语言不精炼,源于读书不够,用词不准确。
作者:宋秀芳
公众号:甘泉语文栖息湿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