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有关尊重的哲理文章:尊师的要义是“尊重”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老师育人职责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尊重老师的前提下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尊师的要义是“尊重”》这篇文章吧!

  记得当年第一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赵朴初先生的一首《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着实让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领悟到了自己职业的价值:“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词中洋溢的那份诚挚的情感不由得令人心存激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随着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来临,教师头上的那些光环已经渐渐褪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再那么神圣。相反,由于社会转型时期所存在的许多矛盾在教育领域里,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集中地折射了出来。诸如择校、应试压力、课业负担、教育收费等等,乃至当下课程改革伊始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都得由面广量大的中小学校去面对和解决。于是,具体承担着教育工作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也便自然而然成了公众评议抑或非议的直接对象。而多年来在意识形态中把教师祭上圣坛的那些赞美词偏偏又成了社会舆论乃至新闻媒体贬斥教师的反向参照体。

  不妨浏览一下教师节前后的大众媒体和网络,一个基本印象是除了报道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惯例开会表彰优秀教师和领导下校走访慰问一线教师外,更多的声音是在拿教师说事儿。诸如关于教师节送不送礼的讨论,家长重金设谢师宴之类的负面报道,男士征婚:“女教师优先考虑”、“我的老婆是老师”之类的调侃式新闻等等。而在网络中,《教师还配过“教师节”吗》之类的文章似乎人气颇高。这除了证明着人们对于教师节的理解已经趋于世俗化以外,也让我们看到了“尊师”的社会风尚实质上正在急剧消退。这对本来已经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成就感高度缺失的教师群体而言,不啻是一种深度的隐性伤害。

  毋庸讳言,在一个跨越式实现了教育普及化的国度,在一个人数以千万计的教师职业人群中,其素养的良莠不齐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根本不应该成为对“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的广大教师进行群体性贬斥的依据。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把教师当成撒气的对象,让教师去对当下社会与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承担他们根本无法承担也没有理由承担的责任!

  教师只是教师而已。他应该承担的是归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同时也应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包括教育权、休息权在内的权利。已经逐渐认清自己社会地位与角色的教师,需要的已不是一些廉价的赞美,也不是出于礼仪般的尊敬,更不是对弱者般的那份怜悯,而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

  ——尊重基于平等。既然光环已经褪去,那么就以平视的角度来看待教师吧:教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和普及者,而不必是文化大家,学术权威;教师是社会道德的守望者,但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生活需要的普普通通的人。

  ——尊重源于理解。师生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的交汇处。在心理学中,教师有一种角色叫“替罪羊”,如郑板桥诗中所云:“课少父兄嫌懒惰,课多子弟结怨仇。”但他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角色而不得回避。

  ——尊重在于在乎。教师在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但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却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我们可以调侃教师的“陋”和“迂”, 但万万别小瞧了他们精神的富有!

  ——尊重出于认同。教师的工作看来微不足道,但其作用之大可关乎国家与人类的命运。诚如“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早在70年前说过的那样:“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作者:朱建人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