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有感
读文章有感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会促发读者不一样的感受......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文章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文章有感:读《活着》有感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余华的大作《活着》,心情颇为沉重!中国底层生存者过去60年的苦难,主人公福贵几乎全都赶上了,若是承受能力低的人早就没有生的勇气了,就如作品中的县长春生选择上吊自杀一般,觉得活着比死更难受!但福贵坚强的活下来了,在黄昏的田野里,他牵着也叫“福贵”的老牛,苍凉悲壮而又不失豁达地高歌——“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福贵式”的苦难,是生存在社会底层的人共同的苦难,也是中国旧时代的苦难。解放前,福贵有过好家境,过过“吃喝嫖赌抽”的花花公子生活,因为他父亲有百多亩地,是地主,是穷人眼里的“先生”。这种“小资”生活让他忘记了勤俭持家,如同失去良知和理性的富二代或暴发户一样,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最终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贤惠的老婆也离他而去。在他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时候,妻子又回到了他身边。在妻子和老娘的帮助、鼓励下,他开始租田种地,力图通过劳动再兴家业。然国军抓壮丁,把他拉到南方的战场上去抗日、去打共军;几经生死后,被解放军俘虏并放回家中。这期间,母亲病死。他和妻子、女儿、儿子一家四口艰难地活着,经历了土改、人民公社“大锅饭”、“大办钢铁”和““””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大事件。这些年里,女儿因病成聋哑人,好不容易成家后难产而死;儿子被医院抽血(为给县长太太输血)过多而死;做工的女婿被水泥板砸死;妻子病死;小外孙因饿极后吃豆子撑死……最后,只是和一头老牛共度晚年!
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语言,甚至觉得过于平淡灰暗——开头大量叙述福贵放荡的生活;后来亲手埋葬了六位亲人,也没有表现出他如何痛彻心扉、如何洗心革面、如何坚定生存的信念……如果试图拿起笔来摘录一些励志的、抒情的、写景的、绘人的经典名句到自己的笔记本中,还很难找到合适的!然而掩卷沉思,那种对特定时代生活真实的悲剧化,又深深地刺痛着很多人的心灵——只要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熟知那个时代的人,就会有块垒在胸、骨鲠在喉的感觉!
很多读者认为,作者是在展示现实的残酷、时代的悲哀,是在讽刺和批判当权者的蛮横和冷酷(如儿子有庆的死)。其实,他创作这部小说的,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讲述一个悲剧故事,也不仅仅是为批判那个物质匮乏、荒.唐无知的时代,而是在对“活着”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并告诉读者如何勇于承受苦难、如何保持乐观的态度!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在《韩文版自序》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因而,作品通过福贵的口,为我们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苦难;讲述了绝望之中的希望;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福贵心中,妻子是最好的妻子,孩子是最好的孩子,所以他给老牛取名“福贵”,并告诉“福贵”说身边还有几头叫“家珍”、“凤霞”、“有庆”、“二喜”的牛在它看不见的地方默默陪伴着它——其实这些都是他亲人的名字;所以他只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博取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所以他才在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牵着老伙伴渐渐远去,留下一路粗哑而令人感动的歌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像风一样飘扬……
活着、活着、活着!当代国人,除面临重病和自然灾害之外,已极少去掂量这个词的份量!逐之以金钱名利、悦之以声色犬马,死死盯着与生命本真关系不大、与欲海情壑紧密相连的东西,使很多人都不再去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了!对“活着”作过深深思考的作家史铁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生出褥疮,一连七八日只能歪七竖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听过福贵的故事,读过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你一定会觉得,自己好胳膊好腿儿、有吃有喝、和家人团聚在一起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如意!
读文章有感:读《谈美》有感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曾几何时?凛冽的寒风不停地敲打着窗外,而今,秋风再次扫过落叶!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谈美》一书中,朱先生带领我们走出“柳暗”进入“花明又一村”,给了我们一个“美”的答案。
成长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过程。林清玄说过:诗情与道情的转折是“悟”。这种悟,不是凭空冥思苦想,也不是死盯着书本的一句话想上一个中午,而是在生活得点滴中,发现某种永恒存在的道理,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长大了,说得更多的是思维与涵养的增长。审美的能力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悟”来进行充电。
在美的普遍性中找到美的特殊性,便意为对美的一种创造。即美的艺术价值是在美的共性中找到个性的美。只有个性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去了。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阐述了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谈美》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美的答案,既要与事务之间保持一种距离感,又要与这种距离有一种美的结合,处于能触摸,能感受到美的位置。美感属于一种直觉,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求证的内心的美的触碰。
悠悠然,勿把遗憾留脑后!“慢慢走,欣赏啊!”
读文章有感:读《马保三传》有感
近日拜读了国乃全、范友春老师所著的小说《马保三传>,读后深有感触,一是深感二位作家为写此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二是进一步了解了抗日英雄马保三的英雄事迹和生平。
人物传记小说要写实、写真。二位老师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翻阅了大量有关马保三的书籍,查阅了很多文史档案材料,采访了一些知情者,还搜集了很多网络、报刊上的材料,书中记载的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研究和求证,使人读过此书,能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了解马保三其人,更好地学习他,更好地继承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此之前,有关马保三的书籍很多,但内容大都局限在八支队那个时间段 ,缺少一部完整的马保三传记书籍,此书从马保三出生写起,一直写到他驾鹤西归,不仅写他揭竿而起,率众起义,还写了他组建抗日八支队,与日寇顽强拼搏的民族大义,不仅写马保三领导的八支队,还写了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写大事战事,还写了家庭和生活琐事,不光写他的顺境,还写了他被扑入狱和建国后刚正不阿,遭遇到的逆境,以及年老生病,受到党和政府关怀照顾的事情。
人物传记小说就是要记录某人一生的业绩和他走过的路,一生中有说有笑,有快乐,也有苦恼,有雄伟大志,也要有生活琐事,否则他就是一个无血缺肉,孤零零的纸上英雄,此书以马保三为写作红线,穿起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写活了周边的众多人物。发生在他们中间的喜怒悲乐,会使人有亲历其境的感觉。读者会随着他们情感而兴奋、愤怒、和流泪。亲身体验那段外敌入侵和身怀民族大义的勇士们,悲壮抗争的场景,仿佛听到他们与日寇奋力厮杀的呐喊声。
一本民族英雄的传记小说,它的写作目的是在唤起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复兴而奋发向前,此书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让英雄的事迹发扬光大,为寿光,乃至全国的经济腾飞摇旗呐喊。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跟随英雄的步伐会更加有力,国家复兴之日 可待,民族大业日益光明。
读《马保三传>收获颇丰,英雄马保三是我们寿光的骄傲,是抗日战争中,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的缩影。
读文章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