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关于踏青的优美随笔文章

关于踏青的优美随笔文章

时间: 析娜1196 分享

关于踏青的优美随笔文章

  江南三月,绿绽枝头,莺飞草长,绿意盎然,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整个身心。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踏青的随笔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踏青也是文化力

  江南三月,绿绽枝头,莺飞草长,又是踏青好时光,看那些红男绿女,或约上三五知己,或带着家眷儿女、亲朋友人,纷纷走出钢筋水泥的“围城”扑向大自然的怀抱,踏山、踩水、游湖、玩石、听松、观瀑,寄情与山水,融意与友情,放飞心情,其乐融融。

  其实,踏青也不失为一种文化。

  久居在“城堡”之中的上班族,早已厌倦了自己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生活:那些在厂里的工友,一进厂门就象关进牢笼,八小时之内得拼命干活,巴不得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对于那些已有家室儿女的全职太太,平日里被油盐酱醋、浆洗缝连、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烦得头如“盐脚箩”,巴不得掸掸围裙走出家门,放松一下自己;至于那些久坐于办公文案或电脑之前的“白领”们,每天在家门——办公室门两点一线间逡巡,十指在键盘上游走,头首在卷牒中深埋,上要看领导眼色,下要顾得同事关系,颤颤兢兢过日子,偷得半日空闲也是求之不得;老人更重视颐养天年,他们喜欢在春日暖阳下舒筋展骨,踢腿弯腰,吸收大自然的氧吧精气,作为一种保健;对于原本就厌静好动的年轻朋友来说,回归自然无异于笼中之鸟振翅展翼,在天地山水之间自由翱翔。怪不得你看那游走于青山绿水间的人们,总是那样精力旺盛,神采飞扬,不拘俗节,挥洒百态,神情亢奋,放浪形骸,将那悲悲戚戚、愁云怨雾一扫而光!

  大自然对于人体的益处古人早有论述。明、清医家曾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身,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琴医心,剑医胆”,可见踏青是一种养生文化。

  从情感交流的角度看,踏青也是一种文化。不要说同住一幢楼房而不相识,同处一个部门而不打招呼,同在一个单位而不知姓名,就是熟悉的人在平日里大家忙于工作也难得说上几句话。而一旦结伴出游,相互之间尽可以聊,尽可以侃,此刻没有“纪律”约束,没有上下大小、长幼贵贱之分,没有矫揉造作摆架子,没有忸怩作态作淑女状,粗言俚语、荤段子蛮黄话也滑溜溜地从口中不经意地流出,在回归自然的轻松里,在友好善意的嬉笑打闹中,加深了交往,增进了友谊,联络了感情,连平时偶有“疙瘩”的也会借此机会一笑泯冤仇。

  踏青休闲,野外郊游,其意义当在“玩”之外,而存乎“文化”之中。

  2.春光正美好 踏青好时节

  阳春三月,花绽枝头,莺飞草长,又是踏青好时光,看那些红男绿女,或约上三五知己,或带着家眷儿女、亲朋友人,纷纷走出钢筋水泥的“围城”,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寄情山水,放飞心情,其乐融融。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大抒雅怀。踏青习俗究竟有哪些?漯河的踏青之处在哪里?本报记者一一为你探访。

  踏青习俗知多少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乘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现代人羡慕不已。

  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

  “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文人雅客踏青之余,或多或少都要留下几笔。

  如今踏青之地何处寻 古人有雅兴,今人当习之。

  时下,万木复苏,百花争艳,春姑娘正踏着轻盈的舞步来到我们身边。沙澧大地的春天分外美丽,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那破土而出的小草、那清脆婉转的鸟鸣,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当你漫步郊外田野,沐浴在灿烂暖阳下,醉心欣赏着斑斓春花,你会感到春天真的来了。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气晴好,市民许林科和几名驴友驱车来到西城区管委会阴阳赵镇的河堤上踏青。沙河在阴阳赵镇拐了一个弯,地势平坦,两岸风景优美,是个休闲、野炊、摄影的好地方。

  唐代,女子春游踏青蔚然成风。杜甫《丽人

  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以及林宽《曲江诗》:“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

  公子雪衫轻”,描绘的是唐代上巳节曲江池畔游

  女如织的盛况。另据《新唐书中宗本纪》记载:

  “景龙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反映了唐代还有女子拔河等。

  荡秋千是古代女子春日必不可少的游戏。宋代欧阳修“绿杨楼外出秋千”和黄庭坚“穿花蹴踏秋千索”写的都是荡秋千活动。

  放风筝则是春游时老少皆喜的活动,在唐代 以前就盛行。晚唐诗人高骈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蹴趵也是唐代女子喜爱的春日休闲项目。王

  维《寒食城东即可》“蹴趵屡过飞鸟上”描写了踢足球活动。清代李渔《美人踢球》描写女子踢

  足球道:“蹴趵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3.诗词中的踏青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与踏青有关的诗词。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塘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仿佛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后,宋代的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文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是踏清时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396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