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有关历史的话题随笔:历史的凝视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文章《历史的凝视》通过三个部分,详细地回答了历史究竟是什么,值得你前来一读。

  今天我们从三个部分来讲历史。第一部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读的各种书所编纂的历史,我们惯常以为的历史;

  第二部分是大历史;最后一部分是元历史。我们将通过这三个部分来完整的展现西方学术界在历史方面的建树,并回答历史的凝视是怎样的。

  1、人的历史

  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西方历史,其视角和编纂方式的演进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古代,即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

  在这个历程中,历史学家从发现时间开始和组织多重分散时间开始,逐渐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重要,于是将历史事件先放入到一个静态的,后来又放入动态的因果关系网中。

  我们了解了这样的一个演进的历程,就能更好的把握整个西方几千年的史学传统。

  最早人们描述的神话是时间之外,到编纂历史的时候就有了时间。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希罗多德第一次区别了希腊神话,把认为是人间存在的东西描述出来的,被称为历史之父的话,比他小几十岁的修昔底德,第一次宣称是以考古学的形式,真正时间发生先后的东西来梳理这些实际发生的事件。

  希罗多德提出了情节时间(episodic time),即一个事件本身就是时间,所有事件放在一起他认为就构成了全部的时间。修昔底德修正了希罗多德,他认为这种方式不对,认为我们必须追问事件的先后,所以修昔底德提出了线性时间,以真正时间的先后来梳理实际发生的事件。

  这两种时间结合在一起,既有了事件本身构成的可描述的时间的节点,又有了线性时间的框架,这就是古希腊这位个历史学家对后来历史编撰的重大贡献。

  到了中世纪,历史的编纂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历史能综合神性和人性,因为神性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奥古斯丁发明了一个词,saeculum(拉丁文、“今世”)。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里,“今世”意味着现时代(the present age)。这个时代是不动的、永恒的,这个时代非常大的,包含了神性,所以奥古斯丁是带着神性的视角来看历史的。

  奥古斯汀通过“今世(saeculum)”这个词将时间的空间化了,而且是一个神性和人性联合存在,世俗和非世俗联合存在的空间。中世纪的历史就变成了一个静态的历史。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和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这三本书,是我们了解中世纪的非常重要的著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历史事件能否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楷模成为了历史编纂最重要的选择标准。

  人文主义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模仿,而历史必须和这样的出发点相符。整个文艺复兴其实就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的发掘,从中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人性和仁慈的事件,能够成为有效的博雅教育课程的楷模,并编纂入历史当中。

  在这种选择中,时间的因素是不重要的,因为楷模是没有时间性的,是永恒的。历史逻辑的演进不重要,这些鲜活的楷模才能触动人的意志,从而使人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这是到了文艺复兴历史编纂的全部追求。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历史上升到了人文科学非常重要的位置之上。

  法国思想家蒙田的《蒙田随笔》和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的《格言集》就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编纂的例子。《蒙田随笔》从历史编撰的角度来说,非常典型,他试图通过历史性的编撰达到楷模修行作用。

  蒙恬散文基本的态势是引经据典,他的每篇散文都突出一个人性的品质,如善良、智慧、教育等等。伊拉斯谟在他的《格言集》里,把希腊作家、拉丁作家中耳熟能详的谚语集成了四本著作,用一种哲学的方式编纂起来,探讨每个格言背后究竟表达什么真理。

  蒙田和伊拉斯谟用一种历史的框架,灭掉时间性,把所有不同的言行汇聚在一起。虽然看起来是发散的、不连贯的,但是这些被汇聚在一起的东西都能够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楷模。

  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历史不是消失的东西,不是对过去的回味、回忆和记录。历史是活着的过去(the living past),既是过去,又活在现在。

393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