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关于学校的原创随笔:在徐塘电厂学校任教的日子

时间: 凤婷1158 分享

  编者按:《在徐塘电厂学校任教的日子》讲述了作者在徐塘电厂学校教书的生涯,表达了作者对学校师生的深厚感情。

  一所学校,不论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从创办之日到停办,总要有几十年之多或百年的历史,历史越长久,它的名望就越高,成为百年校史的学校就是一所众望所归的名校了。在我的经历中,却有一所企业创办的学校,校史却特别短暂,它就是徐塘发电厂职工子弟学校,为什么只有20多年就停办了呢?让我慢慢道来。

  徐塘发发电厂自1972年建厂,到1974年已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机组并网发电,职工和家属已有上千人,中小学适龄儿童也有近百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的问题迫在眉睫。电厂党委吴学智书记亲自抓这个问题,建成一座两层8间教室的教学楼,责成宣传科郭思沛科长从邳县物色教师,准备在暑后开学上课。

  我从一位学生家长口中听说电厂要办学校,她还说我可以调到电厂,正好我也想从运师附小调出来。一天就约也要调出附小的同事程树环一起到电厂了解情况,找到电厂党委办公室秘书老同学许在勤,我说明来意,他说:“太好了,电厂办学正缺老师,宣传科郭科长叫我帮助物色教师,你们都来。”经过意想不到的曲折,我们两人从邳县文教局借调到徐塘发电厂参与办学。

  1974年9月4日,我们二人到电厂报到。学校建在职工宿舍四牌楼最南边贯穿宿舍区南北路的西边,学校西边是冯家村,南边是苏家村,东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环境幽美。我从今天就要在全新的环境、崭新的学校里工作生活了。

  程树环在附小的职务是教导副主任,到电厂学校负责学校工作,我仍是教师。另外厂部从工人中物色三名教师,一男二女,男的叫吴广申,女的一个叫沈新民,一个叫曹淑贻,只有初中文化,从未教过书。

  9月9日开学,当时开设四个班,一年级,10多名学生;二、三年级为复式班,20 多名学生,四年级20多名学生,五年级40多名学生(一半是职工子女,一般是冯家、苏家农民子女),全校不足100名学生。我教五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教全校体育,负责宣传;程树环教四、五年级算术,吴广申教四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沈新民教复式班语文,算术,兼班主任;曹淑贻教一年级,兼班主任,包班。一楼是中低年级三个班教室,二楼西头是五年级教室,东头是办公室兼我和程树环的住处,中间用布帘隔开。中间两口教室,楼道西是乒乓球活动室,楼道东是保管室。建校时学校的校产就是这些。

  创办一所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欠缺的情况下,最宝贵的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们要对厂领导负责,也要对全厂职工负责,我们完全按照正规小学规章制度去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的,但和名校学生的素质与要求有不小的差距。职工子弟只要有文化就可以进厂或接班;只要有学上,家长就没有后顾之忧。再加上家长的不时调动,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纪律性也较差,这与运师附小这样的重点学校教起来就有不小的困难。

  就拿我教体育来说,别说没有体育器材,就连场地也没有,我就带着五年级学生平整教学楼前的场地作操场,我在场地上划出60米和百米跑道,200米跑道,挖了跳远坑。建设电厂的三处撤走,在电厂东区留下一幅木制篮球架,厂里送给学校,我们如获至宝,我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五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挖的挖,抬的抬,运的运,运到学校的场地上,划好篮球场,把它竖起来,学校就可以开展篮球活动了。厂里也陆续给学校添置了乒乓球台,羽毛球,铅球,手榴弹等体育器材,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了起来。

  我喜爱体育活动,这时有了用武之地,我成了各项活动的总教练。从五年级一个班学生中选拔运动员,组成了女子篮球队,男女乒乓球队,田径队三支学校代表队,课外时间同时进行训练。早上都进行长跑体能训练,回校后分开训练,我巡视辅导,课外活动仍是如此。

  这样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吴学智书记在百忙中对我们两人和学校都非常关心,厂里主动把我们的调动手续办好,我们成了电厂的正式职工,我们把户口从附小迁出,吴书记用星期天替我们办好户口和粮油、煤炭的本子,解决我们生活的困难。尽管学校只是宣传科下属的单位,也给学校订了七八种报刊,教师有了精神食粮。

  学校很快办得很有起色,原在地方学校上学的职工子弟纷纷转入电厂学校,地方干部群众的子弟也设法转入电厂学校,因为电厂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学生都可以享受电厂职工子弟的待遇。

  学校五年级选拔出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不俗,超出想象。女子篮球队到运河小学比赛,竟赢了,乒乓球队和官湖小学比赛也赢了。1977年田径队参加邳中小学运动会,女子800米比赛取得第一第二的优异成绩,初中男子3000米,取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佳绩。运动员身穿蓝色运动服,脚穿白色田径鞋,一上场就受到观众的注意,大大提高电厂学校的知名度。

  这个五年级毕业全部升入徐塘中学。1975年秋季开学我又教五年级。学校调进了王淑琴等4位教师,有9位教师,学校扩为5个班,我除担任原有课职务外,学校成立语文教研组,担任教研组长。

  不久,电厂招工有不少老三届知青进厂,分到学校6人,男的马东云,5个女的中一名党员,进校就当了校长,处处以领导自居,什么都不懂,讲话还是“”中极左的那一套,也不把程树环放在眼里。学校由外地调来的副厂长分管,而他又偏听偏信,学校工作就偏离了正确轨道。

  1976年是中国人民大灾大难的一年,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学校在悲痛中如期开学,厂部研究决定开班初中班。

  开学后,学校便有了初中一年级,学校分我当班主任,教语文,任全校语文教研组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是知难而进的人,既要搞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也要教好初中语文。为了提高文化业务水平,我报名参加徐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函授学习,除在校自学,每月一次到徐州参加面授,从1977年4月到6月就参加三次,至今还保存着当年面授听课的笔记,后因搬家盖房太忙未能参加结业考试。

  电厂学校在业务上属邳县文教局领导。我还要参加邳县和徐州市的中小学教研活动,听课、开公开课,交流教学经验。曾到徐州市教育局听作文指导课,到山东省五七中学听课,到徐州一中听了叶圣陶、吕叔湘等权威人士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讲话录音,听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广义、王老师等关于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情况及关于教学的改进意见,听了徐州一中房树民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通过以上学习、教研活动,填补了我在中学语文教学文化业务的空白,为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78年学校规模扩大了,逐渐调入了刘加洋、吴广经、孙俊梯等7人,从沛县调入杜洪吉校长,把张某人调出学校,学校的团结局面、教学工作开始改观。

  由于电厂学校在体育和教学成绩突出,在徐州市和邳县教育局领导的心目中是一所办得不错的职工子弟学校,就成了直属单位,邳县教育局曾在电厂学校举行一次全县的小学语文公开教学,获得好评;还为红旗公社就举行一次初中语文公开教学,听课教师100多人,获得好评。尤其是1979年初二升初三的考试,电厂学校在一边结束新课一边仓促复习的情况下,语文成绩取得高于运河中学的好成绩,县教育局领导感到吃惊。

  1981年初,我调入运河中学,接着不少初中生陆续转入运河中学,运西中学,小学生也陆续转入县城小学,学生只减不增,到1997年,20多年的电厂学校只好停办。

  这与国家的大气候也有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企业办社会,很多企业办学成为风气,铁路办铁路中小学,输油管线办中小学,果满山水泥厂也办了小学等,办学影响企业集中力量搞好生产,不久,所有企业办的学校都停办了。

  尽管电厂学校停办多年了,在我的心里,对徐塘发电厂还有很深的感情,对电厂学校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和学校师生的感情历久弥新,电厂学校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杨玲

  公众号:文化佳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