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与李香君有关的随笔写作

时间: 凤婷1158 分享

  编者按:李香君是秦淮八艳”之一,《凭吊李香君墓》写了作者在李香君墓碑前拜谒长眠的李香君后所写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吧。

  莺飞草长,杏花还在菲、桃花欲怒红的季节,我骑车来到了位于商丘古城西南7公里的李姬园村,拜谒长眠在这里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

  李香君墓位于李姬园村东头,周围紧挨着民房,墓裙直径约5米,花岗岩镶砌,墓前立着一尊2米多高的石碑,碑上镌刻着“李香君之墓”几个大字,现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阴面刻有“保护范围以墓址为中心,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周围向外各30米”字样。当地村民好像并不买账,当然文物部门也没有认真按“保护范围”执行过,村民甚至连墓冢上都种上了油菜,此时正置油菜花盛开时节,金灿灿的一片,蜂飞蝶舞,为凄凉的李香君墓凭添了几分情趣。

  “来啦!”见笔者在李香君墓前拍照,几位正端着饭碗蹲在门口吃早饭的村民主动过来搭讪。“恁是拍电视的吧 ? ” “经常有公家人来拍,香君墓还上过电视哩!”“李香君可是个好人,卖艺不卖身”!“李香君墓应该好好修一修…… ” 不一会儿,一位老汉和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也参加了“讨论”。好淳朴的乡亲,封建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开化,他们也喜欢李香君,不像几年前笔者第一次来李姬园时那样回避李香君了。热情的老乡还领我去看了村中另一处《桃花扇》遗迹一一“香君井”。香君井传为李香君当年在南园生活时打水浇花留下的,现在被一块磨盘封盖着,像一段尘封的历史。

  据一位老汉讲,很久以前,他家盖房挖土时曾挖出过几块银元和南园的基址,基址位置就在今香君墓与香君井之间。后来日本人来了,架着机关枪来挖香君墓,打开棺椁,拿走了墓中的桃花扇。另一位老人讲说,1958年“合大伙”的时候,村里人挖过香君墓,挖出了一枚金簪子,卖给了银行,当时卖了几十块钱,给村里买了一口大锅。村民们还说,香君墓在商丘一带很有名气,当地政府为修香君墓,曾拨过好几回专款,但都不知道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村民的话,有传说,有抱怨,可信可不信,但都对香君墓的现状表示不满意。

  伫立李香君墓前,笔者感慨万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意思是说历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歌妓娼女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用她们的声色皮肉换取达官贵人们的欢心,在他们身上,毫无人格尊严可以谈及,更谈不上顾及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大事了。但是,在这个被压迫、被扭曲的群体中,却出现过一位为当时及后人敬仰的奇女子一一李香君。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家喻户晓的我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秦淮名妓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重情重义之举撼动了世人。她不但是风月场所里的硬骨头,更是古代名妓中有口皆碑的义气妓,可以说是人气很旺的大牌明星。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明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父亲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李香君兄妹三人,飘泊异乡,流落街头,幼小的李香君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在李香君8岁的时候,被一位叫李贞丽的女人收养,随其改吴姓为李。不料,养母是个“特殊行业”的生意人,李香君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踏进了“红灯区”,人生之路从此改变。据说,古代的妓女自幼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音律诗词等都是必修课,不像现在的小姐,除了会脱,基本上没有别的本领了。李香君聪明伶俐,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无一不精,几年时间就名贯秦淮河,红遍南京城,与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并称为秦淮八艳,深得四方游士追慕。因为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

  头牌,自然是备受瞩目,鲜花与掌声受之不尽,追求者也是趋之若鹜,而李香君似乎对所有的男人都不屑一顾。越是这样清纯的义妓,越是招人喜欢,文人墨客不远千里前来拜访,就连朝廷中的正直忠耿之臣亦为之折腰。李香君之风采,岂是一个艳字了得,想上李香君的床,决非易事。李香君也在幻想着美好的爱情,寻找着触电般的心动感觉,直到才华横溢的侯方域出现了,李香君的心房为之一振。

  明崇祯十二年 ( 1639年 ) ,16岁的李香君遇到侯方域,一见倾心,爱的死去活来。问题是李香君是个妓女,若想单独接待侯方域是需要花大把钱的,古时妓院有个规矩叫“梳拢”,就是指客人若钟情于某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像李香君这样大名星的头牌,自然价格高的惊人,连“高干子弟”侯方域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有人想趁机拉拢他,阮大铖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也正需要侯方域这样的人才,假借侯方域朋友的名义将钱送到了侯方域的手上,侯方域并不知情。李香君知道实情后,骂醒了侯方域,拿出私房钱,变卖首饰,把钱扔给了阮大铖。

  李香君的义举,深得侯方域的敬佩,可是迫于阮大铖的陷害,不得不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可怜的香君,从此闭门谢客,一心等待心上人回来。阮大铖那边一直怀恨在心,可对李香君这样的硬骨头,也苦于一时没法下手。正好御前侍卫内大臣田仰看中了李香君,阮大铖顺水推舟,怂恿田仰纳李香君为妾,没想到遭到香君的拒绝,面对着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并不屈服,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田仰迎娶不成,暂时放下此事,可是阮大铖放不下,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隐姓埋名流落民间,来到苏州找昔日好友卞玉京。李香君在苏州呆了两年时间,身体康复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为尼。

  清顺治二年 ( 1645年 ) ,侯方域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后来失悔此举,派人多方查找李香君,得知香君已出家为尼,非常伤心。侯方域也算是性情中人,他怎么也忘不掉李香君的情意,于是到栖霞山寻找李香君。此时的李香君看到侯方域,百感交集,欲哭无泪。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回商丘老家。他们星餐夜宿,历尽艰辛,回到商丘侯府。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 从1645年到1652年这8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后来,侯方域再游江南时,李香君的歌伎身份不慎暴露,显赫官宦世家的侯府当然容不下李香君,她被逐出家门,栖身在古城南十余里侯家花园 ( 今李姬园村 ) 的几间草房里。

  相传,1653年春天,李香君在李姬园生下一个儿子,但因为自己身份低贱,孩子不敢随侯方域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 据说,如今在与李姬园相邻的大元子村,生活着一支200多人的李姓村民,自称是香君后裔 )。孩子生下几个月后,李香君便在郁闷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年仅30岁。侯方域在痛苦与内疚中,把李香君葬在了李家花园,也就是现在的李姬园村,并立碑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在李香君去世仅一年后,也就是1654年的12月13日,年仅37岁的侯方域,也在忧闷中走完了自己充满惆怅悔恨的人生之路。

  按照村民的指点,笔者在李姬园村东北方向3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侯小园村。在村头打听侯方域墓时,老位老太太热情地说:“走,我领你去!”热情的老人在村旁一片麦地里停了下来。见我有些疑惑,两位老人说 :“ 这个地方原先就是侯才子墓,平啦!”据两位老人回忆,侯家祖坟及侯方域墓地规模很大,墓前神道上还有石像生,在半个世纪前的“破四旧、立四新 ”运动中就被当做“四旧”刨了,当时刨出来很多盆盆罐罐,扔得满地都是。

  离开侯小园,路边出现一片桃园, 笔者停下了脚步。此时好像不是赏桃花的最好时机,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应该是在一周前,有些桃花已显得有些残了,但仍是春意盎然。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古褐色的桃树,弯枝如画,曲直有韵。层层叠叠的桃花,花团锦簇,窈窕婀娜……

  或许是因为桃花的争春和张扬,人们正面描写颂扬桃花的诗文并不多。相反,似乎对桃花总有点贬意。如把对风流女子的交往称作桃色新闻,交桃花运等等,文人的诗词很少有颂扬桃花的,隅然提到却诉说对它的不满,刘辰翁在宋词摸鱼儿中有;东风似归,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词中之意就是说桃花负心。还有首说桃花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感慨桃花的无情。笔者也不太喜欢桃花,然而,是《桃花扇》改变了桃花在笔者心目中的形象:桃花并非柔若无骨,桃花也是有血性的。

  因了李香君,笔者对桃花肃然起敬。

  作者:刘平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