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写人记事的日志散文随笔
记述是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表达形式,着意于刻画人物形象,下面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他用一只手敲开历史的门》吧!
原标题:他用一只手敲开历史的门
那是2012年11月,在龙南笔会上我认识了憨仲先生。
之后几年,多次参加“东方散文”主办的文学笔会,自然和憨仲先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憨仲先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一位称职负责的主编,一个热爱生活的强者。但无论他有多少道光环笼罩,让我记住的是摆在书架上那四本厚厚的大书,《泱泱齐风》(上下卷)《天齐高风》(上下卷)。将近200万字的作品,不是吹出来炒出来的,是憨仲先生一步步艰辛地走寻出来的,一字字蘸着心血写出来的。今天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憨仲先生都不过分,都是名至实归。实力派、实干家、多产作家……那厚重的作品为他说话。
如果是一个身体健全四肢发达的人,行走千里万里、哪怕说自己绕地球三圈都不足为奇。但发生在憨仲先生的身上,却是一个奇迹。38岁的时候,病魔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当昏迷五天五夜的他再次醒来时,左半身已经失去了知觉。但值得庆幸的是他活过来了,虽然行走蹒跚,举步维艰,但活下来了,生命是他的本钱,以后的每一天都是赢得的利润。于是,他开始用顽强的生命与病魔抗争,用不屈的毅力完成他今生的夙愿。一个人一旦产生了一个明确的想法,只要你坚持,终会使之成为现实。坚持,是成功的法宝;只要选对路,就不怕路远。平凡的脚步也能够走完伟大的行程。
憨仲先生就这样一步步蹒跚地走啊走,终于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收获了四部极具史料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的弘扬齐文化的经典力作。
记得我去参加《泱泱齐风》研讨会时,正是2013年严冬,第一次亲临齐国故都淄博,凛冽的寒风中,感受浓郁的故都文化;静怡的深夜,倾心拜读憨仲先生的《泱泱齐风》。透过字里行间,一个声音告诉我:“历史依然活着,时间不曾酣睡。” 它是一部对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的拓宽和延伸的鸿篇巨制。题材广泛,跨越时间长,上至殷商、下至秦汉,人文地貌、传统民俗、地名考、人物志,正史、野史、民间古典、成语故事……我惊叹作家的文字调遣能力,从历史穿越到现实,又从现实追寻到历史。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挖掘、开拓、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尽了淄博这块土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山水。这是真实的历史考证,这种考证浸透着憨仲先生多年的心血和汗水。
多年来,他一边写文章,一边当主编,一边组笔会,一边从事公益善事,他的多重身份交错互动,编码整饬,有条不紊。2015年冬天,继《泱泱齐风》之后,新作《天齐高风》亮相,洋洋洒洒的文字、气势宏大的结构,丰富明快的描述,可谓阵容庞大,特色俨然。全书分上下卷,101篇文章,篇篇精彩各具特色。《天齐高风》再次证明憨仲先生是一个才思充沛,匠心独具,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作家。他用一双脚踏破故都齐国的围城,用一只手敲开了历史的大门。
许多年来,热爱齐文化的憨仲先生,足迹几乎踏遍了与古齐国有关联的广大土地,读者也跟随他的足迹,一路走来,综观乡野之战,崤山之战、长平之战;听鬼谷传奇、蒲姑传奇、拔苗助长、掩耳盗铃、桓管救卫、皇姑救父、围魏救赵、齐王韩信、愚公移山、祸起萧墙的故事;访孟姜女庙 、仿山灵圣寺、五霸寺庙、颜良故里、列子故里、山戎故地;登延陵古台、南皮钓台、点将古台、古滕高台,蒙山揽胜,瞻齐望楚……他西去陕甘,北下京冀,东到沿海,南往赣浙,横穿中原大地,舟车渭水黄河,行程何止万里路?正如他说,凡是和“齐”字沾边的古迹,他都去拜访。一堵巉岩断壁,一丘惨烬的坟冢,一条三千多年风侵雨蚀的沟壑,一座无人问津的寺庙,他都虔诚屈膝跪拜,他生命的瑰丽生机也像瓦砾间滋生出来的小草,顽强地生存,不屈地向上。
文学创作关乎发现,更关乎呈现,憨仲对历史研究是透彻的,每一篇文章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组组特殊的历史符号,他给那些沉睡千年的人物加注了灵魂。让他们穿越尘封的岁月,走进读者的视野。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望烽火狼烟,龙城飞将震匈奴;听易水萧萧,英魂长留天地间;闻七雄征战 ,万马奔腾战鼓鸣;叹天地人间,千秋功过成云烟,任后人评说。
憨仲先生擅长用大量的事实,佐证历史上许多被误解的地名,一条被历史掩埋了两千年的沟,他就能引出了一段秦国灭齐的往事。《史记》中记载的无棣,与今天山东北部的无棣县不是一处。憨仲先生用充分的事实证明了无棣沟的遗址,事实上,面目全非的田陌沟壑已经无法让他想象出两千多年前的自然天堑的原始面貌,但他还是把那段历史写得有理有据。并且和当地流传已久的各种民间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又一个纷呈多彩的趣味深长的故事 。
还有在战国时期的吴国都城,许多人都误认为是今天的苏州,其实,在中国历史舞台活跃了667年的古吴国,在姑苏存在的时间仅仅只有11年。
憨仲还大量揭示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谜团,如,中国毛氏研究会认定,两千多年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毛遂的嫡传裔孙。毛泽东是毛遂的第22世祖。
蒲姑,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是憨仲用文字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图解了“蒲姑城前春前草”这句俗话的含义。“烟树凄凄古帝州,荒城故址至今留。”是啊,齐胡公走了,连同他苦心经营过的蒲姑城也走了,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是憨仲来了,他在这座废墟寻找、搜集、查访,把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连缀在一起……
那条干涸的古渑水,也蕴藉着许多的故事,它涵盖着孔子听歌的精髓,宁戚饭牛的智慧,还承载着齐懿公的血腥、田单的骄傲,更有那晋人伐齐的耻辱、齐景公“有酒如渑”的霸气,易牙“淄渑之辩”的超常之能……光阴如梭,沧海桑田。当古渑水又再现在《天齐高风》的文字里时,我们不能不为憨仲先生发出由衷地赞叹。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五百春秋昭日月,满地英雄尽风流。姜子牙、周文王、齐桓公、管仲、王莽、扁鹊,楚平王、秦始皇、鲁仲连……他们一个个从《天齐高风》中走来,从远古时代走来,走到读者面前,从他们身上又引发出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历史典故:老马识途、蚁穴知泉、周文王辇车、姜太公钓鱼、王莽篡权、削足适履、平原君欲封鲁仲连、管鲍之交……他们穿越时间的隧道,与憨仲一起谈古论今,一起游走天下,一起忧国忧民。
在《泱泱齐风》和《天齐高风》中,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他笔下生花,稷下百家的思想在他字里行间流淌。文集收录了大量的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岐山臊子面的来由,千手千眼佛的来由,分金桥的来由……两个新娘的故事、东平陵城的传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韩信的故事、毛遂埋娘的故事、毛遂之死的故事、身遭烹杀的郦食其、铸剑高手干将的故事,曾子啮指痛心的故事……在许许多多关于齐文化历史的叙述中,淄博毫无疑问是埋藏了无数传奇故事的齐文化发源之地,凝聚了齐文化的精髓。一条河、一道沟、一冢坟、一座消失的村落和破败的寺庙,都是祖宗留下的保护遗产,承载了意义非凡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载体,憨仲担当了齐文化的使者和代言人。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岁月中,特别是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庙,古镇,坟冢,烽火台,都已经樯橹灰飞烟灭,想找到它的蜘蛛马迹,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多么浩瀚的工程,是憨仲用双肩扛起了这个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憨仲先生所受的磨炼只有上苍知道,所吃的苦只有他自己清楚。正如他说:“这些再也不可复制的过去,成了我的珍藏,包括所有的酸、甜、苦、辣、咸。”
前路漫漫踏歌行,心生双翼待时飞。他用一双颠簸的双脚走着伟大的行程。一路上,天空吸引他亮翅飞翔,大海召唤他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他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他信马由疆。他寻觅凤雏遗址,跪拜扁鹊之墓,他登卫都帝丘,听齐女哭夫;他瞻齐望楚,在太阳下追寻梦想,在灯火阑珊处追忆往昔。其实成功,在没有抵达之前,它是那么遥远!许多人都是在九十步之后倒下的。九十步之后,每一步都比之前所有的步履更艰难。憨仲就是这样一步步艰难地行走,他跨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万水千山,在现实与历史的隧道里穿越时空。
“来了!我是憨仲,我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作家,一个生长在齐国故都的儿子。”在登上泰山南天门的那一刻,他回眸,“先前的汗水早已经流干,苦楚也已经飘散。陕北的寒冷,赣南的疲劳,冀北的饥渴,豫西的风霜,晋南的奔波,甘东的酷暑,还有那数不尽的舟车劳顿,都伴随着经年酿制的琼浆所散发出的醇香甘美,淡淡而去,成为历史。”
反复品读憨仲先生这段话,禁不住感慨,你是千年历史的佐证,你敲开了历史之门,让所有酣睡的灵魂苏醒。
作者:郝秀琴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