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活的日志随笔散文
有关生活的日志随笔散文
文字是生活最好的记录者,而日志随笔是不错是承载方式,下面就一起来欣赏这篇《霜树著红尝柿时》文章吧!
原标题:【东方散文杂志•生活笔记】山东 李宁宁‖霜树著红尝柿时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县城的阴历九月,大街小巷满是柿子的身影。
山里人并不稀罕柿子,物以稀为贵,多了也就酝酿不出稀罕的情愫了。老家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柿子花开,甚是唯美,厚实的橘黄小花羞涩地从枝桠间探出头来,娇俏的如二八佳人,从容的打量着眼前这个世界。我曾以为,柿子花飘着奶油般的香味,才能与“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的柿子般配。可惜,它是没有香味的,亦或它的香气太淡了,淡到我们闻不到而已,仿若曹禺笔下的那人美人儿,“淡淡妆,天然样,我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
终于有一天,柿叶满庭红颗秋,那个“汉家姑娘”在飒飒秋风里,初露风华,冷眼观望着一个吃货对它孜孜不倦的研究。
刚摘下的柿子是不能吃的,入口生涩,只有把柿子漤舒服了,它才会回馈你甜美。漤好的柿子,清脆甘甜,似桃如瓜。将柿子随意切块,撒入葡萄干、蔓越莓干,拌上沙拉酱,一道酸甜爽口又应景的秋日沙拉“出炉”了。
某天看到网上柿子挞的图片,心痒难耐。于是,网购了黄油、杏仁粉、朗姆酒等一宗高大上的原料,照猫画虎做出柿子挞,如同漂亮的混血儿一样,其味道中西结合果然妙不可言。
其实,最朴素的吃法是喝烘柿,烘柿的皮吹弹可破,包裹着内里蛋清样的酱液,在阳光的照耀下,似琥珀般透明。秋风吹过,烘柿在风中摇晃不已。偶尔,坐在柿树下发呆,忽然头顶“咚”地砸下一个烘柿来, 橘红色的柿浆四溅,虽已面目全非,口水却肆意泛滥起来。喝烘柿要对着柿蒂处的开口,“滋溜”一吸,那浑然天成的甜羹便滑进腹中,可谓原生态的冰激凌。
后来,我又发明了柿子果酱,将柿子加上冰糖,放在面包机里慢慢地熬,最后熬成浓稠的酱,口感清甜舒爽。一瓶瓶地封存起来,以备来日蘸薯条、抹面包、做冰糕……
我就这么每天变换着花样,尝试各种柿子美食。母亲看我如此折腾,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浸淫厨艺多的家庭主妇出手果然不凡,妥妥的民间智慧,地道的乡土风味。母亲将烘柿去蒂去皮,与开水汆过的玉米面、黄豆面搅拌和匀,捏成小巧玲珑、色泽艳丽的窝窝,搁笼屉上蒸二十分钟。掀开笼屉的一霎那,此刻只有一句歌词能表达——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那姿色非凡的柿子窝头啊,妆扮的餐桌清新的如同雨后的春天。
柿饼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我见过其制作过程,那场面蔚为壮观!将削掉皮的柿子用绳串起,挂在特制的架子上,小院内外顿时被一串串红灯笼所包围,美不胜收!当然味道也是可圈可点!鲁迅在《人话》中这样写道: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读完令人喷饭。朴实的农妇啊,生活的至美光景,被她凝缩于一个柿饼上。于是,人家把柿饼入口当作了最美好的憧憬。
不要以为,山里人都像惦念柿饼的大嫂,不懂得浪漫。他们偶尔浪漫个把回,也令小资们惊羡不已,叹为观止。他们把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折枝带回家,递给婆娘挂在墙上,一是为了欣赏,二是为了摊柿子煎饼。
在沂蒙山区,摊柿子煎饼对农妇来说,可谓信手拈来。所谓的柿子煎饼,并非是用柿子糊摊,是把柿子抹在煎饼上,做法有些类似于天津的煎饼果子。先把玉米糊摊在鏊子上,半熟时,磕一个烘柿在煎饼上,用耙子轻轻抹开,香气氤氲间,柿子煎饼就熟了。绯红的柿子煎饼酥脆、香甜,灶头飘出一缕缕炊烟,似曾相识的温暖弥漫过来,不知不觉中引你回到一个妥帖安稳的所在。像一片树叶,跌落泥土,叶落归根的感觉,这就是吧!
文/李宁宁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