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生活随笔:观念的水位
简单的生活随笔:观念的水位
我玩微博,我把微博上关注的大部分人分成了五个组,分别是好看/理论/学习/生活的美/笔记术。「好看」的分组里拿来放美女;「理论」的分组里拿来放讲道理的知识分子;「学习」的分组里比较杂,是一些可以开阔眼界的东西;生活的美里面是一些家居日常;笔记术里放手帐达人和字写得好看的博主。
刚开始只是依据心情来看不同分组里产生的内容,但是后来,基本上只会看「理论」这个分组里的内容了,可能是这个分组让我觉得可以学到更多人生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吧。会讲道理的不只知识分子,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点自己的看法,没有谁更高明,只有谁更透彻,只是相对来说,有的人天生对文字的掌控力比较好,后天又热爱积累,能够更完整地表达自己,又在其中形成迷人的自我特色。
后来我就干脆把其他几个分组里同样输出逻辑清晰的博主挑出来放进了「理论」组,每天就只看这个分组里的内容,有意思的是,当一些有讨论价值的时事热点出现时,往往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不谋而合,有时相互碰撞,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观看这种碰撞的时候产生的矛盾、犹豫、摇摆不定,其实也是一种对输入内容的再思考、再生产的过程:我为什么会觉得两个对立角度的观点都很好?它们真的是对立的吗?哪个观点更有实际意义?
年初的时候,在某个受益良多的群里看到群友们在讨论一个名字,ZSC。很好奇地去搜来一些他的文章看,进而又关注了微博和公众号。他的文字是那种张扬又稳重的风格,里面混合着一股自信和时不我与的自嘲,有时看他的文章或微博,总能看到一些自夸意味明显的句子,可是一点也不讨人厌,不知道为什么,对于这种有才华的人,再怎么骄傲我都觉得非常可爱,大概是因为这样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他深沉起来的时候,比如写一些时评类的文章时,里面的一些旁征博引,如果没有一点阅读基础的话,理解起来可能不太容易。我在另一篇似乎是他学弟写的关于他的文章里知道,他在大学里曾经九天吃掉八本大部头,连平常的读书笔记都有五厘米厚。这实在太让人敬佩和吃惊了,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高质量输出是因为有着大量的输入。
我喜欢记录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但是很多时候都有一种没办法把它们描写得细致完整的无力感,甚至没有办法去写一篇很长的文章,想了想,原因除了自己的逻辑感比较弱外,还有本身的输入比较少,又比较零碎。对于我来说,表达的意义之一是被理解,这种被理解的前提是,你的表达要够精准,如果表达得不够精准,可能会表达出一种根本不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观点出来,这时候别说理解,其中引起的误会偏差会让表达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所以比较务实又有效果的做法是,看更多的书,才能有更精准的表达。虽然有时候也很享受那种憋文字的感觉,一点点地把那个你想要的词和句子憋出来,就像在挤一管瘪瘪地几乎快用完的牙膏,用尽力气慢慢挤出来最后一点儿,让你觉得,咦,挤一挤还是有的嘛。当然了,更多时候就像便秘,憋不出来。
上周我去看了许知远的节目《十三邀》,才发现这节目以前看过,是他采访俞飞鸿的那一期,印象最深的是,许知远用那种想看又不好意思的目光望着俞飞鸿又收回来,说:你真的很漂亮。但是这一期吸引我的是俞飞鸿的美貌,对许知远这个人没有太多更深刻的印象。我不看《奇葩说》,以前因为好奇看过几期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不太喜欢那种张牙舞爪的氛围,没有继续看下去,除了知道马东在这个节目里担任主持人之外,对这个名字也没有更多的了解,就连他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这个关系也是之后百度才知道的。很明显,我不是为了许知远和马东去看的节目,说得简单点,只是因为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了马东说的一句话:我的底色是悲凉。底色这个词我很喜欢,尤其是当它用在人的身上,非常耐人寻味,一瞬间我觉得很好奇,他这样一个出身的人为什么会把悲凉定义为自己的底色。
在他们的对话开始之前,有一些前期的酝酿,大概可以看到马东其实是个很接地气的人,他会在等候的时候玩起王者荣耀,会在又被叫去谈话的时候嚷嚷着问有没有人帮他先打一盘,就很像你身边某个普通的男同学。在后面的正式谈话里,也可以看到这种接地气的感觉。比如在回答那个“边缘感”的问题时,他说起了以前在湖南台做过一个关于民工进城打工的选材,当他看见这些民工时,脑子里呈现出来的是自己在澳洲打各种杂工时的状态,他在描述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好像明白了那句“我的底色是悲凉”,他身上那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价值观和许知远身上那种书卷气息浓厚的知识分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对方抛过来的貌似庞大虚无的问题,他也总能抓住要害,以简明扼要的生活经验来描述为什么,又用精准犀利的观点去重新定义问题。看到这样的马东,心里真的疯狂打 call。
真正的感同身受,是你也经历过我所经历过的,你才会明白我的处境。同理心这种东西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人作为一个主体,一定是自己想要去换位思考的时候,你才会去慢慢感受别人,在这个感受的过程中,如果也有相似的经历,那么对他人处境的理解,才会真正的感同身受。
敲到这里我又想起文章开头的那位 ZSC 说过的一句话:「要有很多观念,但不要活成观念的人,要进入广泛的生活,把观念变成经验。」
最后,由于我还没洗澡,叽歪得也差不多了,就把在这次访谈中马东说的两段比较喜欢的话放在这儿吧。
「积累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你有另外一个视角看待同一件事情,你看到了处处的荒诞和不合理,那么它有没有合理的解法,这种荒诞是怎么来的。」
「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就是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觉得,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儿。」
【本文作者:T儿(微信公众号:T儿的记录)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