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随笔:教授之学
在一帮学生面前,王教授空閒时的一个习惯,很是為人师表,让我十分敬服。没有病人和讲座时,他总会翻开一本皮肤科书刊,摊到办公桌上,翻到上次的位置,双手轻轻一按,把突兀在纸上的疑难摁倒、抚平,再用前臂压住书页的左右两侧,低下头,认真研读。
与王树村教授的师生之缘,始於二零零三年下半年。在全国的皮肤科领域,教授并非顶尖,也难说赫赫有名。这多少与他為人谦逊,不喜张扬有关。
印象中,王教授走路轻巧,时常皱眉。皱眉前眼睛先瞇起来,皮肤和眉毛让思索纠结向中间,靠拢成一座小矮丘。时呈端详,时作旁视。这个动作,一般由疑难杂症引发,被明确诊断瓦解;或因学生的某个低级错误激起,被几秒鐘的克制平復。我所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皮肤科知识只佔其中很小一部分。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皮肤科工作的寥寥无几。这一点,教授心知肚明。去皮肤科实习没多久,一位军人模样的年轻人来就诊。患者一侧眼眶外有个两倍於一元硬币大小的皮疹,像湿疹,也像体癣。来四院专家门诊前,他已去过济南的两家省级三甲医院,有诊断湿疹的,有诊断体癣的,还曾到隔壁普通门诊就诊过,反反覆覆几个月,一直没治癒。
王教授看完他的就诊病例和用药情况,把其带到检查室。在显微镜下,王教授闭上一隻眼,微微皱起眉头,用另一隻眼聚精会神地查找。几分鐘后,他终於揪出了确诊依据--一根菌丝,并让我到跟前观察。之后,徵得病人同意,王教授给他的患部拍了照,嘱咐他用完药后回来覆查。在皮肤科待的时间不长,转到其他科室学习的空閒,偶尔回皮肤科。王教授拿出一本刊登有他署名文章的国家级皮肤科杂誌。杂誌上赫然刊登着一篇论文和两张照片。一张是那位年轻病人就诊时的,一张是痊癒后回门诊覆查拍的。那位病人,用药不到两周就痊癒了。
跟王教授学习,他强调最多的,就是不能偏科。皮肤科虽然是个小专业,但不懂皮肤科知识对将来的从医很不利。教授举了一个被三甲医院误诊误治的例子。有个病人因右下腹痛急诊入院,症状酷似阑尾炎,只是不典型。外科、内科、神经科、B超室专家联合会诊后,决定进行手术,切除阑尾。阑尾切除次日,病人右下腹再次剧痛,症状丝毫未减。换药医生见皮肤上起了水泡,才犹豫着有一搭没一搭地去请皮肤科会诊。事实证明,患者得的并非急性阑尾炎,而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带状皰疹。
毕业后,我还留着王教授的电话。表哥的女儿在县医院查出心臟瓣膜病变,告知得手术治疗。四院的心内和心外科挺有名,我就打电话到济南。王教授竟还记得我。因电话中说不清楚,建议我们去找他,再帮忙联繫心内和心外科专家。小侄女双腿残疾,从小卧床。表哥為了她的病,四处寻医问药,偏方验方尝试不少,一直找不到病因除不了根。到了皮肤科门诊,教授居然第一眼就看出了导致小侄女残疾的病因并非心臟问题,而是关节型银屑病。他这话,蒙得我们一脸茫然,尤其是我,够跌三次眼镜的。
王教授见我们诧异,走到小侄女身后,让表嫂帮着掀开小侄女上衣,两个不太显眼的花生米大的牛皮癣,偷偷摸摸趴伏在乾瘦的后背上。四院心内、心外的专家都非常忙,王教授几分鐘一个电话催促,诚心诚意帮着联繫上,又带我们去让专家挤出时间给小侄女瞧病。经过检查,专家给出的建议非常明确,只是小毛病,无需手术。
盛情邀请王教授吃午饭,因推辞不掉,他才勉强答应去附近一家小吃部。且进店只点了两斤水饺,没要菜。水饺蘸着醋和蒜泥,教授边吃边和我们谈论小侄女的病情。他面露难色说:「银屑病导致的关节病变很难治癒,一遍遍手术得花费二三十万,除了受罪,效果还是未知数。」早已是主任医师的他,待我这个多年不见本就不算太熟悉的学生,态度却依然坦然、谦和。
几年前,同事朱姨的儿子屁股一侧出现皮疹,在县医院、中医院和皮防站都看过,没啥效果。去市人民医院和皮防站诊治的效果也不佳。皮损范围一直在扩大,并出现了脱皮、渗出。后来听我说起王教授,便急去济南求诊。教授明确给出了我们市人民医院打了问号的诊断,治疗效果却立竿见影,短短几天就治癒了。
我刚进内科工作时,科裡来了一位急性蕁麻疹病人。王教授教学的影响尚深,我按照他教授的方法下医嘱,病情很快缓解。但次日又犯,第三日再犯。时轻时重地反覆,令我一时摸不着头脑。
电话打给王教授,听完我的疑惑,他果断说,「你问问患者家中有无猫狗等小动物。若有,应是对其脱落的细毛过敏。」一问,人家还真养了猫和狗。嘱患者远离过敏原后,症状未再出现。
离开济南,没从事皮肤科工作。与王教授的实际距离远了,与他传授的专业也有了一定距离,心中甚是悔恨、愧疚和无奈。基层医生,若都能有王教授这样一位老师悉心指点,得其真传,很多疑难杂症,就不必去大医院解决了。
在教授过我专业知识的教授、讲师中,客座博导有之,校聘硕导有之,王教授却是影响我最深的一位。因為谦和,因為严谨,更因為其精湛诊疗技术上的孜孜以求。他早已是皮肤科领域的专家,却依然时刻在研读所从事的专业理论。身為教授,酷像学生。
时间风一样吹过心田,荡起层层涟漪,吹皱了很多面容,漾去了不少经歷,却怎麼都撵不走教授的习惯。他留给学生的,仍是一如既往的谦和,十分清晰。
每次忆及王教授,面前总会浮现他研读的一幕。翻开一本皮肤科书刊,摊到办公桌上,翻到上次的位置,双手轻轻一按,把突兀在纸上的疑难摁倒、抚平,再用前臂压住书页的左右两侧,低下头,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