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鹿晗的随笔
描写鹿晗的随笔
氧气美男鹿晗现为男子偶像天团EXO组合的中国成员之一,是组合中的主唱、领舞和门面担当。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描写鹿晗的随笔,希望您喜欢!
描写鹿晗的随笔篇一
鹿鹿,请允许我这样称谓,在我心中,独一无二的你。就算韶华易逝,如星辰般陨落,然而,忆取一段似水年华里你我的美好邂逅,此生无憾矣。
或许,我的言语不够动听。
也可能,我的表达总过苍白。
可是,没有谁像我一般爱着你,用整个生命,开出一朵绚丽的花,在你的年华里,独予你一世馨香,独予你瓣瓣浓情。
我想,你大概会笑话我的,因为,我真的在遇见你之前,并不知道相思为何,情为哪般,痛苦么,也是浅浅一尝罢了。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体会,在外人看来,并不足以挂齿的事情,我却总是印在心里,不过是一个眼神,不过是一句无心的话吧,可我却记得那么清楚。我以为,是我的记性太好,后来才发现,并不是如此,因为,我对别的事,总是不能清晰再现,单单关于你的一切,我总是一丝一毫埋在心里。
记起关于你的一切,总是带着浓浓的喜悦,却又有着淡淡的莫名哀愁,只因为,我怕在经年以后,我会忘记你的模样,你的笑脸,你说过的话,以及与有你关的一切,那是一件多么无奈而又痛苦的事情,只要这么一想,我就觉得整个心被紧紧的缠绕,窒息到透不过气来。所以,我想,我应该在保留着所有关于你的记忆的时候,便投入轮回,然后,巧妙的躲过孟婆递来的那一碗汤,带着对你的记忆,在下世,依然能把你寻找。
鹿鹿,在这茫茫世界,渺渺红尘,我们的相遇,算是偶然吧?我有时会这样想,但是,为何这偶然得来的缘分,偏偏却是你,而不是别人?那么,我们的相遇,算是必须吧?可在此之前,上苍从未给我哪怕半点的暗示。我在青春的路上,风风雨雨,做着各种各样莫名奇妙的梦,看着旅途中千姿百态的风景,我拔山涉水,我对酒当歌,那么漫长的岁月,独不见你入梦来。直到看见你的笑脸,我才猛然清醒,那个时常在梦里出现的隐隐约约看不到的影像,原来是你。
人们总是说,倘若爱得太深,总会迷失自己,卑微的爱,难免会长出苦涩的果实。可能,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我懒得去管,我也不去介意什么迷失,什么卑微,我只知道,我愿意不顾一切的去爱你,即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我知道,流星划过美丽的最后是消陨,而我愿意做那一颗流星,给你璀璨到以消亡之代价换来的华美。我亦知道,花至荼蘼花事了,我却甘愿化作一季繁花,以无法相媲的风华惊艳你的流光岁月。
描写鹿晗的随笔篇二
考研这一年也是我追鹿晗的一年,我已然忘记那个让我迷上鹿晗的契机是什么时候了,总之就是大概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喜欢了,然后在微博这个社交媒体上,疯狂的搜索者有关鹿晗的消息,看粉丝们的评论,看鹿晗的视频,看以前他在团队里的相关,也是一位喜欢鹿晗和世勋CP的粉,现在依然有时候会搜索勋鹿看看,只不过现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
我是学广播电视学的,我考研选择的是传播学,我选的学校学的科目的书又是有很多关于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所以在最初我看到那些著述后,就产生很严重的人格分裂的感觉,我认为自己的追星行为是幼稚的,因为我已成年,我不应当有这些幼稚的行为,而作为一个以后要从事新闻行业的我来说(希望可以进入),更应当理性对待。
我常常在朋友面前调侃自己,我什么都懂,什么道理都能说,让我去分析一些现象背后的东西我也能讲,我也是经常开导朋友的那种角色,但很奇怪,当我卸下理性的面孔,我又会很幼稚,就比如回来后上微薄刷刷鹿晗的东西,我也会很矫情的发评论,什么么么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总之和其他人没什么差别。
喜欢鹿晗渐渐就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打开微博习惯性的输入鹿晗搜索词条,看粉丝们发的博文,图片,特别喜欢看微视频。那时候的时间是很快的。
但是一关掉微博,就会很罪恶感,自控力的缺失,考研的在即,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今天,我是要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抱着好奇心,在搜了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后,也在中国知网里输入了鹿晗的词条,果然有很多的。当然,更多的是出现在意林,课堂内外这种大众化,青年群体的期刊里,也有几篇分析男色时代等的文章,以及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的。 看完这些,我其实大致也有了一些了解,对整个中国近来趋势似乎明白了什么。其实我倒是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成了鹿晗粉,大势所趋,有种这个感觉。从13至15年,因该说可以使EXO这些超级男团在中国十分火爆的时期吧,鹿晗,吴亦凡,以及中国原生新生代TFBOYS,都是目前大受喜爱的明星偶像团体。不仅我们粉丝喜欢,各大广告、电商、影视、综艺等都很欢迎他们,似乎只要有他们在的地方就可以圈起一片粉和引起人气及关注,单就鹿晗微博的一条“达令”就催生了"达令“这个电商,足以说明这些新生人气偶像的号召力和关注力。
但,我在想,我为什么喜欢鹿晗呢?这一直是我自己的困惑。作为一位90后,实则已经是成年人的我,在步入社会的这个关口,我的身上似乎透露着两重性,一面是极力想把自己塑造成理性成年独立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女性,而另一面则又不可避免的包含着入社会之前的不成熟和女生爱幻想的典型特点。一方面,在专业学习方面,我自认为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也认识到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而另一方面,每次搜索鹿晗,我又甘愿沉浸于这种不实切的幻想中,在粉丝们撰文描写的幻想中,为喜欢鹿晗加温,其实有时候不是鹿晗感动了我,似乎是鹿粉在感动着我,鹿晗那些不经意的表情,动作,鹿饭们都可以看到满满的爱意,并时刻心疼和爱护着我们的鹿袍子,我想如果不是微博,紧靠电影和综艺,我也许都不能这么持久的喜欢一个真的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吧。但是鹿饭们,却似乎将这个连起来来了,她们很有秩序,很理性,很爱鹿晗。每天不厌其烦的刷着微博,带着话题,其实我觉得带#鹿晗#这个话题都挺主动的,都是就想让别的鹿饭也看到自己关于鹿晗的感受,而我们这些鹿饭看到这些后呢,也会产生同感,然后随机要么转发,要么也
带话题发。这样就会形成一股趋势,且势不可挡。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鹿晗效应“的一个体现吧。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自己会喜欢鹿晗多久,但是我觉得喜欢了就是喜欢了,不喜欢了也就不喜欢了。其实鹿晗很懂这一点,所以他的致爱your song中写的很明白啊,似乎知道没什么可以是永远一样,歌中说如果有一天你会为另一个谁而哭泣,请记得还有一首歌,I only sing for you girl。人生也是一样,似乎不能说什么是永恒的。记得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叫此刻即永恒,那是候还是很朦胧的感觉,但是却觉得那句话很有魔力,很吸引我,后来,经历一些事,人也慢慢长大,似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了。所以,此刻即永恒,也许下一刻你会为谁而转身,不再爱鹿晗,那么在你爱的这一刻请用力爱吧。因为此刻即永恒。
不过,话说回来,当我看到这一切现象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时,又难免使我有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我喜欢鹿晗一点都不假,我也在他专辑时尽微薄之力支持,也买了他的微信表情包,都很开心。不过,或许是我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浅薄,只停留在一定层面上,不能解释更多的东西。因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粉丝在消费这些明星产品时都获得各自的需啊哟,得到了满足。其实这就属于共赢状态吧,商家使粉丝距离明星更近,同时自身也获得利益。
就拿今年,连张艺谋的电影长城中也请了不少小鲜肉助力,鹿晗,王俊凯,林更新等均在内,尽管鹿晗演的是个小兵(估计戏份不是很多),但依然使得这部剧备受关注,更何况还有王俊凯也在,他的粉丝关注自然是少不了的。所以说这是一个拥抱小鲜肉,男色时代也是不为过的。因为据我看到的那篇《男色时代》的文章利分析,目前网上用户中,女性是多于男性的,特别是在关注文化、娱乐等这些方面,而男性则更多地关注时事政治等比较硬性的信息。
而这又使我想到了女性主义里关于大众文化的分析以及粉丝经济力关于女性的分析。我不知道这么说合不合适,但是这样的后果会不会产生娱乐大众同时”愚“了大众呢,就拿我自己的感觉而言,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那几天#韩国闹很大#那件事,我当时也积极参与了,新浪微博的优点是让我可以实时关注时实(虽然大部分都是明星娱乐八卦),但它的致命点也是这个,那件事几天头条之后就迅速石沉大海了,你现在虽然还能搜到词条,但你已经看不到相关报道和事件进展了。我们在这个微时代已经被碎片化了。注意力被严重分散,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快要成为一条鱼了——7秒的记忆力+身处水里而不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多数的状态。我们被分散着注意力,我们沉浸在消费社会,奇观社会,符号化社会,拟态环境中。我们一方面对这些丝毫不感到奇怪,另一方面,当看到一些文人艺者在哀嚎文艺的死亡时,又感到莫名的哀伤和无助,似乎他们的痛苦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一样。于是我们有习惯性的点赞,转发,然后继续看下一条微博,或许下一条是个搞笑段子,让我们笑的合不拢嘴,于是我们又愉快的度过了一天。似乎文艺的悲哀和死亡不曾发生,那些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一般。我们还是很平庸的过着每天一天。
只是,我在想,是什么又导致了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呢?我明明笑的很开怀,微博也打发了时间,给我带来了快乐,但是为什么,每到深夜就有一种强烈的压抑。焦虑和不安呢? 有一件事我觉得解答了我自己曾出现过的这个问题。上半年,有段时间,借同学的专业课的书看,由于要尽快还回去,我每天都沉浸在书里,看的也比较投入,书中学者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大启发,那段时间白天我是快乐的,晚上我也是安心的。
所以我发现了,焦虑的解药之一就是学习,学习可以让感觉自己在充电,不是在浪费生命,也让我内心感到安宁,睡得踏实。
所以,还是运用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做个有点装逼的结尾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把握一个度,所以懂得协调自己是最重要的,我们初中学习政治中接纳自我,实质也是一个度的关系,因为你把握好一个度,其实就是是自己处于一个最适度的状态,比如学习,不会学的太死,其他都不要;比如喜欢鹿晗,也不会说就整天24小时围着他转,只刷微博或其他社交媒体只关注他。然后什么都不干;比如消费,虽说我们身处消费社会,难免会受到影响,但不至于全部被动,我们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所以说一个”度“就如同中国儒家思想的”和“,易经中的阴阳平衡一样,都是有一个临界点,一个范围的。适可而止,懂的调和。
不过,写完这些,我的内心似乎又更平和了些,这就跟纽科姆的对称理论,海德的平理论以及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一样,当人们感到内心不平衡时(就是说处于不协调状态时)就会产生紧张和压力,而人们是希望处于调和状态的,所以就会做出改变,正如我写这么所的文字,在自我剖析的时候,也是在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解释,寻求一种合理的出口,是自己得到一种平衡,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