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端午节的随笔_端午节心情随笔(2)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关于端午节的随笔篇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又要吃香喷喷的粽子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逢端午节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还要进行赛龙舟等活动,非常热闹。端午节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很有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免职,被赶出都城,流放他乡。当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报国无门,最终在阴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乐章。

  今年端午节到了,妈妈特地从超市买了各种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拨开粽叶,大口大口地吃着,阵阵的苇叶清香扑入我鼻子里。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激励了我,感染了我。我们是生活在祖国的怀抱的少年儿童,要向先辈屈原那样,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专心读书发愤图强,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关于端午节的随笔篇四

  很长时间里,只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相关。刚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言之凿凿,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满眼都是喜庆的氛围,看不到一丝伤感的影子。心里不免纳闷,又特别享受这样的喜庆,尤其是,这一天就是平常的庄户人家,也可以品尝到因为节日到来所凝结的幸福滋味。

  来到江南,才知道这端午佳节还另有一说,在古吴越的土地,如今的江浙一带,广为流传。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含冤而死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历史上有记载,为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可还是没落个好下场,被吴王赐死,沉尸水底,最后变成了涛神,百姓为了缅怀他,五月五日迎涛神,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节。

  不管是郁郁不得志自沉汨罗的屈原,还是冤死被抛尸江水的伍子胥,都已经随历史漫卷,成了一种记忆,一种追溯,一种中国文化沉淀里的传承,而矗立了两千多年的这个日子,翻新出许多生活的韵味;于历史的沉积中,享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和风惠物和芳香浓郁;快何如哉?

  年少的时候,平常乡下的端午节,更叫人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家在山区,这粽子,未必年年都包,但咸鸭蛋、咸鹅蛋年年都不会少。母亲会为这,每年都早作准备。每年的春夏,见了下乡串户卖雏鸡雏鹅的人,母亲一定会每样挑上几对,精心巴意地养着,长大了,鸭也好,鹅也好,都能下蛋。有时候,也自家孵一些,只是比买要繁琐得多。所以呢,这鸭蛋、鹅蛋都是自产的;母亲会选一个结实的瓦缸,涮得干干净净,盛上井水,把鸭蛋鹅蛋洗的干干净净,放进缸里,加盐,腌渍起来。做咸蛋,有技巧。时间太早,等到五月端午,吃的时候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总是把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年端午煮出来的咸蛋,咸淡适中,蛋黄又都浸出了油,剥开,都是黄爽爽的油,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另外,一般的年份,新麦已经收了。跟七姑八婶一样,母亲会淘些麦子,摊在竹匾里晒干,去磨坊加工成粉。在端午这一天,蒸馍,或者几户人家约了,请有能为的人,炸油条或者麻花。瞧着乡村小路上来来去去老老少少的脸,都写满了喜气。日子的味道,于这些时候,渲染得淋漓尽致。

  出了嫁的女儿,一般,这一天都会回娘家。自然不会空手,少不了一些礼物,美其名曰“送端午”;于是家家的厅堂里,又多了欢天喜地的说话声,被逗得不耐烦了的孩子的哭闹声。这些声音,和院子里的掩不住的清香,把庄户人家的快乐和满足,书写得惟妙惟肖。悬蒲挂艾,自然是少不得的事。菖蒲长在池塘里,艾叶树在地边田角,头一天,就被割回家。用彩色的线扎成一小束一小束,挂在门边上。虽然山村的人家,几乎没见过龙舟,但这端午节的味道,一样芳香袭人。

  饮雄黄酒,熏白芷,大约兴盛于江南地面。江南多水,湿气浓重,又值梅夏时节,这雄黄酒,有去湿通筋的功效。正好调节身体,活筋络骨,老祖宗的高招,就是把一些简单的事理融在一起,让人在享受节庆的时候,又不疏于对自我的调养,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一种心口相传的博大精深。

  似乎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看见父兄酌饮雄黄酒的场面,但酒的醇香,这一日,从家家的院子里溢出来,整个乡村都是惬意的酒香。尤其是读了书,知道了许仙和白娘子的事。对这雄黄酒,竟多了些恨意,要不是那杯雄黄酒,白娘子也不会露出原形,这人妖的爱恋,也不会被法海戳穿。这茫茫人海,不又多了一宗爱情的绝唱?但不管我是为何不情不愿,这端午的风俗,流淌不衰。年岁渐长,才明白是自己的无知,然这年年的端午节,依稀会想起那个亦人亦仙的白娘子,隐约在时间的光影里,还留有她的痕迹。

  现时的端午节,物产丰富,热闹非凡。但是,撇开浮华,总觉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绵长。

  离开了土地,最然也就离开了麦子独有的芳香,更谈不上劳作的生活情趣,麦子如何磨成粉,粉又如何做成各种花色的美味佳肴,恐怕,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幸一见,就算造化不浅,更谈不上围在一起大家动手自得其乐了。从超市或者食品店里买回来的咸鸭蛋,又如何能吃出母亲的味道?

  倒是街上依然还有卖菖蒲蒿草的,一小把一小把,虽然花钱,终不是从自家的田边地角里采来的。究竟还是少一些泥土的气息。

  看于丹这一期在文化之旅上的节目《端午节的记忆》,心中颇多感触。“接地气”的说法,让人不能不去深思。是不是说,无论社会为何进步、发达,我们的两只脚,还是不能脱离土地。我们的内心,还必须从土地中,撷取精神充盈的食粮。

  过节,就是“绵延一种活着的方式”,对节日的记忆,要能够“记得起”“唤得醒,回得来”,说得多好。传统节日,不单单是端午节,赋予的,就是这些意义吧。

猜你喜欢:

1.关于端午的随笔

2.端午节随笔

3.最新端午节随笔日志

4.古文化街端午节随笔

5.关于清明的随笔

6.关于高考随笔600字

126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