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随笔
新教育实验随笔
新教育实验随笔包含什么内容呢?我们去读相关随笔了解一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新教育实验随笔,希望你喜欢。
新教育实验随笔篇一
教育数码社区包含网络信息服务站及资源库建设工程。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它不仅会改变我们教育的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国家应该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平台,然后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其费用也是由国家支付。免费开放的教育信息平台应当让所有的家庭、学校,甚至所有的网吧都能使用。比如,你要了解世界著名的桥梁,你只要在电脑上键入“桥梁”这个关键词,世界上所有的桥梁从图片到文字到数据全部都出现在你的面前。再如,你要了解世界的园林的资料,轻击键盘间所有的园林信息都免费送给你。现在,不少学校建网容易,买机器更容易,却买不起软件。有的开发商通过各种关系,或是借着联合教育部某个部门的名义,去开发软件,然后卖软件,去赚学校与学生的钱,这自然使我国本不均衡的教育雪上加霜。
我的设想是,我们所有的实验学校可以联合起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有序的资源开发与共享。当然,数码社区不仅仅是校际的,它的利用价值更多在校内,而且获益的首先是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二十多万家网吧,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是证照俱全的,也就是九成以上为黑网吧,黑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隐患。在众多失火、瘁死等恶性事件发生后,为什么臭名昭著的黑网吧仍能风光地生存着?其重要因素就是它拥有一大批客户群体,他们想上网却没有地方可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坏东西,网吧坑孩子,坑家长,很多故事都辛酸得让人落泪。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培养孩子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学校完全可以轻松地将利用率极低的电脑教室改建成“红领巾网吧”或是“少先队网吧”或是“共青团网吧”,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来查资料、交流、展示以及玩一些益智游戏。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和老师都知道,如果不具有很强的信息能力,你就不能够适应社会,也就不能够生存,也就谈不上发展。这里所谓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快速汲取信息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教科研的基础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在网络时代,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有时候可能是一瞬间可以完成的事。第二,通过网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资料的传输走过了从鱼雁传书到电报传真的漫长过程,但没有哪一种方式可以像网络一样高效。它速度快,支持大量的图表传输,而且费用极低。
学校完善了数码社区后,可以构建以学校网站为信息平台的互动交流系统,建设班级与个人主页,开设校园论坛,安装资源库及考试系统。师生可以将自己与班级的网页作为展示风采的“电子墙报”,也可以将班级或学校的一些问题或决策搬进论坛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在完成了题库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期中期末测试与批阅已经不再是梦想。此外,师生共写教育笔记的行动与网络媒介的结合更显得方便、有效。
新教育实验随笔篇二
这一行动容易使人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育产生混淆。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育,是指强化另一种工具语言,使学生能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地运用这一种语言。对此,我们的理解有一点不同。我认为,双语教育可以强调外语的重要,但母语的表达能力培养无疑是第一位的。所以我理解的双语教育的基础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而且应当是母语优先。
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身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读(或是接受)能力,而话语(也就是输出)能力相对不佳。说得严重点,我们实际上在培养新一代的失语症。因为在课堂上,老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孩子们即使在讲,也是不需要动脑子思考的,表达的也不是自己的思想。在家里,父母与孩子交流也不多,而且父母常常也是话语霸主。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用语言自由地表达自我的能力,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话。允许他们聊天,允许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讨论,鼓励他们辩论,组织他们对话,让他们习惯在众人面前一样镇定自如地说话。学校里可以建立学生论坛,要有学生说话的地方,不能让孩子说话畏首畏尾,让孩子讲话时不要像蚊子一样。嗓门大小也是一个人自信心的大小的表现。现在一些外国公司在中国招聘人员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你会不会表达。日本有一家公司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就是看谁会讲话,谁的嗓门大。总经理在50米以外,让你讲,讲的我听得见就录取,听不见就不录取。这个案例我曾写进管理学教科书。
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学会一门外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地球村”这个概念,那么同一个村落的人总得交流吧,英语便是一门十分流行的交流工具,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英语显得更为重要。印度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其IT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与中国内地、日本相比,新加坡与我国香港的青年在美国更容易地找到IT类的高薪工作。这一切便是因为印度、新加坡与香港普遍的英语水平要高,在工作交流上没有障碍,更容易与他人沟通、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外语也是高考的三大必考科之一,且高学历教育、职称评定都有一定的英语(外语)水平要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测试形式的局限性,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语言能力发展失衡。我希望在新教育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对于英语教育,我们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我们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学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而不是“哑巴英语”。什么是英语教育的真正目标?我想能够自由、熟练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教育实验随笔篇三
我们觉得,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经过选择了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走上就业的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通过层层的考试,再考取某所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就业。
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求“饭碗”的。但因为饭碗数本身有限,到最后把抢饭碗又归结教育。所以在2003年初的“两会”期间,就业方面的问题显得很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曾指出“旧业”的概念并不完全。我们的毕业生中如果有百分之五的学生能够去创业,他们不是去抢饭碗而是去制造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百分之五,甚至是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就业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但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然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很难发生:我们从小学起就区教孩子如何去考试,如何去就业,如何去适应,却很少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学生很少有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都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培养。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老师没有创业的经历,要教孩子们创业几乎不可能。
我提出要让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把社会的名流、优秀企业家请到课堂上,请到学生面前。目标是: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我们可以请他们讲一讲公司的创业史、成长史,或是讲一讲他自己的成长史,是如何从一个就业工人成长为总裁的,这到底经过了多少摔打与磨炼?学校还可以请来成功的艺术家们,让他们讲讲自己的艺术人生。成功人士谈自己的成长道路时往往充满了回忆、充满了真实的故事,这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打动孩子。孩子们听他的报告比听课堂中的讲课感兴趣。
有时候,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用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新教育实验随笔相关文章:
9.许新海教育随笔
10.成功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