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我们来看看有关它的读史随笔是如何写的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六国论的读史随笔,希望你喜欢。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一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下而従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二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被秦人追回而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过几个家庭人才链现象,汉朝时期,出了班彪、班固、班昭三个史学大家;曹魏时代,出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个诗词大家;宋朝,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个时政散文大家;明朝时期、出了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个文学大家。

这几个家庭人才链中,应该说,宋朝三苏父子是最为出色的,他们不仅仅是杰出的诗文辞赋家,同时,他们还是易学理论家,还是政治评论家和史学评论家;特别是他们三父子的许多时政评论文章,纵横古今,视野开阔,认识深刻,观点独特,立论的标准选择得非常符合时代的和平发展要求,充分表现了他们十分深厚的学养,这些文章,至今都还对中国的现实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下面,我对他们三父子的《六国论》进行点简评,同时,结合他们的《六国论》去评论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改造问题。

汉初,贾谊曾经针对战国局势和秦朝的兴衰做过分析文章《过秦论》,他在该文章中对秦朝的“暴政”有很多指责和批评,这些,都反映了他有他的历史视野的狭隘性。但是,贾谊最后的评论,是很精辟的,他说:“鄙谚曰 :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论》)

宋朝,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作文,且父子三人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功底深厚的易学家,所以,他们的评论分析和观点,与贾谊是完全不同的。应该说,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当属苏洵的《六国论》最为老辣,该文的立论标准,在所有的经书中都几乎是寻找不到的,笔者认为,他的《六国论》立论理论标准模型,应该是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直接总结出来的社会人生经验!

苏洵的《六国论》(见附录)认为,战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本来是可以形成联合政权的!但是,由于秦王朝一意要灭亡六国,而六国中,韩魏两个王朝有又是挡住秦朝军事力量东进的障碍,于是,秦朝在战略上采取了“远交近攻”,也就对韩魏两国后方的齐、赵、燕进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这样,这三个国家连同楚国都因为惧怕秦王朝的势力而力求自保,他们连连使用贿赂的方法试图去取得秦朝的欢心,结果,秦朝就把这些贿赂赏赐给自己的战将和降将,刺激得这些部属吞并他国领土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最后,导致韩魏两国的孤立,当秦朝攻击韩魏的时候,其他的国都坐视不救,最后造成秦国一个个的分化瓦解了各国,一个个的击破他们,最终灭亡了六国。

苏洵的《六国论》的立论标准,是“衡”论,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系统契约和平共处观。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洵时代,人们还按照传统的史学观,认为秦朝属于暴政,他们是把同情心放在六国一边的,他们还没有去考虑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苏洵的《六国论》中的“平衡”世界观,是积极的!因为,事实上证明,秦朝自武力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一直就没有真正解决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中的种种问题,至今还拖着中国现代化的后腿!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秦朝一统政权,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也的确给后代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克服的社会弊端,这些,都还需要今人去努力克服和重新建设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苏洵的《六国论》实际上揭示出了人类文明文化中的一个共有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契约和平观和自私自利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果问题。许多人,或者许多集体和国家实体,他们往往都很难意识到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生态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当大家处于某种强势权力的压迫之下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自保,且不顾及别人别单位和别国的安危,甚至都有种侥幸心理,总是以为别人别单位和别国被强势者吃掉与自己没有关系,于是,自己虚妄的以为,只要自己给强势权力者进行贿赂,去搞好与强权者的关系,于是,自己就可以从强权者那里获取到好处。结果,事实上是,最后大家全部被各个击破,大家都要被毁灭掉!

苏洵的“权衡”思想,显然来自于秦汉时代的权衡观,特别是来自于西汉思想家扬雄的“太玄论”,这个“权衡”思想的原则,和现在的系统控制论有些相仿,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模型,是来自于现代物理实验模型,是来自于独立于宇宙和人之外的物理模型,所以,现代系统控制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特别不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个“权衡”观,则既是来自于物理世界中的“秤、水平”等物理原理,同时,又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原理,还来自于古人对人心和宇宙关系的探索原则。所以,苏洵的《六国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解除人类世界中的和平发展法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就是说,如果人类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不被改造!如果大家都试图以贿赂现实生活中的强权者去寻求自保,如果大家都只顾及自己的个体小利益,那么,这就是“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结果,永远无法满足强势权力者的欲望和野心,最后,只有灭亡掉弱势群体自身和全部!

苏洵不是个书呆子,他是个生活阅历十分丰富的人,他的《六国论》之所以老辣,显然就是因为这样的分析方法,是那些书斋里的人所望尘莫及的,因为,这样的“尔虞我诈”的实例,很难在“礼道”经典中看到,却又是大量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但是,只有那种处污泥而又不染的人,才可能从这样的纷繁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真正提炼出这样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模型!

相比之下,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就没有他们父亲的《六国论》老辣了,但是,苏轼毕竟人生坎坷,所以,他的《六国论》又要深刻于苏辙的《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启用了自然生态观的理论模型去观察分析人才时政问题。比如,他认为六国和秦朝的兴衰,原因均在于用人的当与不当上。战国时代,“智、勇、辩、力”等人才甚多,鸡鸣狗盗之徒也很多,苏轼认为:“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蛰也。区处条理,使各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苏轼:《六国论》)。这就是说,苏轼经过自己的考证和他观察总结了自然生态中的物种共存的情况,发现,六国当年之所以长期存在,就在于他们遵循自然法则去处理社会事物工作,他们既合理使用人才,也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各安其处”,人尽其才和各得其所的最大限度了利用了社会人才资源,使得国家强大,秦朝也就无法灭亡他们。但是,后来,六国在使用人才的方法上出了问题,他们开始排除那些他们认为是异己的人,相比之下,而秦朝则收回“逐客令”,而广泛利用国家内外的所有人才资源,这样,六国走弱而秦朝走强,秦朝就将六国灭亡了。

苏轼通过《六国论》也提炼出了一种社会政治规律,这就是,当一个权力执政者为了自己的集团利益去极力扫除异端的时候,或者说社会政治现实只注重司法严厉和技术实用价值的存在,而轻视了博爱的社会伦理的时候,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单位就一定要出危机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苏轼:《六国论》),因为,人类技术手段的所有目的,不是仅仅去追求人类的“易使”,也就是不是去追求社会表面的强大,而是为了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博爱!是为了人人能够有好生活过!手段和目的,是不能够颠倒的。苏轼的这些理论,现在依然是有效于现实的。

苏辙的《六国论》几乎是在补充他的父兄的《六国论》,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独见,他认为六国的灭亡,和六国之间的“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苏辙:《六国论》)直接相关。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按照法律契约办事情,随意毁约不讲诚信,往往必然导致大家彼此一同遭难!苏辙也提炼出了一种社会规律,这就是诚信和遵守契约,是立国立家立人之本!

大家看了三苏的《六国论》,再联想到当今中国的国际外交政策,特别是联想到现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强弱势群体对待的现实,我们是否可以说,现在,是应该值得我们大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能够容忍美国等这样的野心勃勃的国家打着世界一体化的旗号试图西化全世界吗?!如果美国称霸了世界,能够给世界人民带来幸福,那也就罢了,但是,中国不是已经有秦朝一统天下以后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后果摆在那里的两千年了么,这就是说,如果美国将霸权和一体化世界,那对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来讲,绝对是一种历史性的灾难。所以,任何一个头脑还不至于发昏的人们,都应该去阻止美国的这种虚妄野心!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经验的中国,我们应该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加知道美国模式那样的“一体化”一旦实现,将有什么样的灾难后果!

同时,中国现代社会中的腐败之风如此严重,除了制度缺陷等原因外,我们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是不是也有象三苏在《六国论》中所说的那些问题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吧!当弱势群体个个都希望自己从强权者那里得到了蝇头小利的时候,当弱势者去向强权者贿赂的时候,当国家试图去“高薪养廉”的时候,那些社会中的强权者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最后,他们会贪心不足蛇吞象地把弱势者们全吞了,甚至把国家都吞掉!弱势群体珍视自己的权力,讲究团结,去维护社会中各种权力和权利利益团体的平衡,对于国家的和平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啊!国家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取决于社会中的各种权力的制衡,这,并不是西来之道,而是中国古老的衡论之基本内涵!

同时,对于那些总是试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扫除异端的人和事情,我们也是应该高度警惕的,因为,历史已经一再证明,扫除异端,排除异已,内耗不断,就意味着国力和单位能量的衰败!

同时,诚信对国家和人民有多么的重要,这,已经不需要笔者去多说了,因为,这样的正反教训,现在的人们,几乎个个都是有切身体会的!

读史随笔相关文章:

1.关于敬畏的散文

2.培根随笔句子赏析

3.《培根随笔》读后感2000字

4.培根文学随笔好词好句(2)

5.培根随笔读书笔记10篇

6.培根随笔读后感2000字

7.关于明天与未来的散文

8.巴金短文两篇读书笔记

9.道家思想的读书笔记

120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