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高考文化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准备高考的人都说,如何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有文化一点。小编的说法是多看文化随笔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考文化随笔,希望你喜欢。

  高考文化随笔篇一

  高考的劲风现在愈吹愈烈了,年盛一年。首先是因为高考而起的官司愈来愈多,比如北京人上北大、清华比外地考生要低一百多分以及由此引出的各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而产生的高考不是公平竞争的问题,移民考生事件也由此而来;其次是作弊之风屡禁不止,泄题、代考、传抄以及由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操纵的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再次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家长、考生对于高考所倾注的心血甚至病态的关切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一度高考就是一次地震,它牵动社会的每个细胞、每根神经,大家一起投入争名夺利的漩涡之中,教育的职能在此完全变质变色。高考以其不可更移的伟力正在催生社会的腐败。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考试。大体说来,在古代,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机制。到后来,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考取的人愈来愈多,因了教育的发达和人才的等级愈来愈繁,各级各类的学校考试才应运而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考试的本质是什么?只能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只能是培养造就人才。而人才的根本在人心,在思想、修养、道德、品质。这一切的核心又是什么?只能是辞让之心,仁爱之意。舍却这一点,人才愈多,国越乱;教育愈发达,人民越不宁。

  然而,现在的高考到底是干什么?人们醉心于高考,无非是上了大学,就有了自立于社会的资本;上了好的大学好的专业,更有资质为自己赚得财富和地位。有哪个考生在应对高考,为此而发愤忘食的时候想到过国家民族的利益,想到过社会的责任?有哪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家长把这些教给学生、子女?因了高考,各种官司、作弊不断,都是一个利害攸关;为了高考,社会、家长、亲朋无所不用其极,都是金钱、地位、名誉所系,宁有它哉!

  造成这种局面的,非怪考生,不在家长,而在社会,而在国家。今天的中国,作为国家、社会的脊梁是什么?是唯利是图。虽然国家、社会也通过许多渠道、采用各种手段教导人民重义轻利,舍生取义,但国家的主导政策或实际操作是否定这些的。而且,明明白白的事实放在人们眼前,只要富了,只要有了官位、名分,就一切都有,就可鸡犬升天;一旦贫穷,一旦无职无权,纵使你行若由夷、学比孔孟,也只能凄风苦雨,蹉跎终生。“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在这种情况下,谁肯相信那些假仁假义的宣教,而不为自己的名利富贵去竞争拼搏呢?高考,不过是飘荡在这个茫茫欲海中的一叶方舟。

  世界的情形也类于此。越是发达的国家地区,此风愈盛。世界正在朝一个暴风骤雨、大浪滔天的海面行进,无可阻遏。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与此格格不入,可连中国人也不再相信。人们蔽于眼前的诱惑,坐怀不乱的事不会再发生了。

  高考文化随笔篇二

  我恍然记起了中学时代的语文课,老师教我们如何写议论文: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先提出正确的论点。何谓“正确的论点”?这好办,尊官方论调为风向鸡,就行。中间穿插论据,展开论证,既要举出正面的例子──何谓“正面的例子”?这也好办,尊官方认可的爱国人物英雄事迹为准绳,就中;还要举出反面的例子,才有足够的说服力。最后一锤定音,若非如此如此,就当如何如何,仿佛西班牙斗牛士毅然将利剑刺入公牛的心脏,半点含糊半点偏差都不可有。语文老师怕我们不明白或将信将疑,又罗列了大量范文,如杨朔的《荔枝蜜》、《雪浪花》之类,文辞既美,思想又极合官方铆榫。你说,如此作文好不好玩?我认为,有点像演戏。

  教我语文课的老师两鬓星星,桃李满天下,资历可谓深矣。其谆谆教诲还能有错?先生课中例举某某与某某循规蹈距,依其妙法作文,现在已是某名牌学府的教授,某中央大报的主编;某某与某某标新立异,悖其靓招出笔,如今正在扫大街,收荒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便打足十二分精神,恪遵先生所指引的思维路径,绝对不敢偏离分毫,以求早日学会“降龙十八掌”。当年的强化训练确实收得奇效,我们再作议论文,无不轻车熟路,健笔如飞,单就文思敏捷一项而言,绝对比得上袁虎草檄,倚马可待;温庭筠作诗,八叉手而成。

  练兵千日,用在一时。一九八二年的高考作文题赫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帽子”虽大,脑袋虽小,我却遵语文老师所嘱,备齐了“垫充料”。难乎哉?不难也。我欣然命笔,千万朵心花顿时怒放,宛如一座春天的花园。那年夏天很热,我心里却一直慨而慷,凉而爽。愿望有时与现实只隔一步之遥,这一步我抬起脚就跨了过去,独木桥那边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

  去高中母校辞行时,语文老师一如既往地眯缝着一线笑眼,对我说:

  “王开林,我没骗你吧,按照我的单方抓药,准能妙手回春!”

  说完这话,他仰起脖子,双手叉腰,像电影中打了一场大胜仗的将军那样,十分畅快又十分豪迈地开怀大笑。他很得意,也似乎应该得意。

  至今想来,假如我那篇作文不曾见报,我对它的记忆肯定早就淡至无迹可寻了。既可幸又不幸的是,当年它变成了铅字,而且被我视为镇宅之宝似的收藏起来,如今再看,简直味同嚼蜡,不忍卒读。行文够流畅,思路也清晰,但通篇充斥了正确的废话,很少有灵性的闪光。这样的作文能获阅卷老师的格外青睐,能得高分,还能见报,说怪不怪,它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样的时代,“左毒”远未清除,连中学生也不能幸免,想童言无忌都不行,于是作文真就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说,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只可惜这话充满了讽刺意味。

  试想,要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年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极具政治意味的试题作文,他不说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废话,还能说什么?再者,利益原则正牢牢地掌控着这位考生,假若他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我手写我心”,自说自话,不管他是否妙思泉涌,能否自圆其说,都将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为了谋生,他真得起早扫大街,或沿街收荒货,也未可知。

  作为一位旧教育模式下的直接受益者,我这样猛揭底牌,大唱反调,肯定会有正人君子骂我忘恩负义。然而,一事总有两面,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受益者是因为听“将令”而受益,受害者是因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受害,真可谓顺者昌,逆者亡,这里面的冤情就不会太轻。试想,一道命意僵至毫无发挥余地的作文试题明晃晃地摆在那儿,硬逼着莘莘学子在一个小时之内忧国忧民,他们不急中生智能行吗?所谓的“智”,也纯属袭取前人故智,难有半分新巧。这样的作文直折腾得考生心力交瘁,气血贲张,痴人说梦,大发热狂,这不是无病呻吟,又是什么?唱不了高调的人,举不出实例的人,连废话、空话、套话、假话、大话都不知从何说起的人,便只好灰溜溜地出局。

  我们的幸运固然极其有限,但与可怜巴巴的父辈相比,似乎应该知足常乐了。他们别无选择,曾写过“增产节约的意义”(1951年),“记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3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6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58年),“我在劳动中受到锻炼”(1960年),“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1961年),“说不怕鬼”(1962年),“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1963年),“谈革命与学习”(1965年)。单从这些毫无情趣可言的题目,我们就不难闻到一股比大葱更浓郁冲鼻的政治气息。真够为难他们的了,然而,为难并不等于难为,谁若能将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废话写得合格合式,有条有理,谁就能登堂(大学殿堂)入室(高校教室)。虚矫的文风造成了新一轮的八股泛滥,如今,你若有幸(其实是不幸)重读当年的“文章”──那堆硬梆梆亮晃晃的金属垃圾──不免会感到异常惊讶,一向意味隽永的汉字经过另一种通行的排列组合,竟然会变得面目可憎。

  正统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无微不至的模铸,在作文这一小小的项目上集中体现出来。说到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中国语文教育便是洗脑、清肠再加模铸的一体化流程,在这样刻板的教育机制下,自然而然,个性惨遭极度压抑,才智难得充分发挥,而众人对精神的自我去势早已运斤成风,真正达到了楚人斫垩的境界。在政治思想的高空钢丝绳上个个履险如夷,在道德的窄条平衡木上人人身轻如燕,这样的功夫既已普及,便不再成其为祖传绝技。青春时期的绮思梦想被极为僵固的革命公式取而代之,任何带有个人主义情调色彩的东西都被逼至死角,打入冷宫,毫不留情地加以扼杀。官方教育的口径如此整齐划一,还能不千人一面,众口一辞?模铸式教育的隐性目的即在于:弱化学生的想象力,钝化学生的感知力,僵化学生的思辩力,最终尽收奴化的显著功效。通过这样“四化”教育出来的人实则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人,而是大政治一体化背景下的“水泥预制构件”。将模铸式教育称之为典型的奴化教育,毫不为过。

  ““””十年,教育归天,斯文扫地,人们用先前所学的红色八股挥写大字报,使之变成杀人如麻的利器,至此,模铸式教育的负面效应尽显无疑。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尚且不具备傲视狂流的独立人格、深中肯綮的批判精神和披沙见金的认知能力,全体国民除了盲目盲心,还能如何?

  十年浩劫之后,““””腥风未能一朝荡尽。一九七七年的考生多半是刚洗干净两杆泥腿子的“知识青年”,惊魂未宁,喘息未定,就要“心中有话向党说”。一九七八年的作文试题也妙不到哪儿去,“速度总是一个政治问题”,那股子政治的大葱气息依旧挥之不散。翌年,缩写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文,题为“陈伊玲的故事”,原文稀松平常,还夹着一条莫名其妙的荧光尾巴:苏林教授决定录取陈伊玲,并且认定她“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是因为她乐于救助失火的邻里。这种光灿而蹩脚的因果逻辑仍是拜巨腕的政治思想所赐,不禁使人想起一条众所周知的歇后语,“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丝毫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九八0年的考生则要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学习,一门心思“画蛋”,从极其逼仄的角度,尽说些“业精于勤”、“实践出真知”之类老掉牙的套话。一九八一年的考生拿着“毁树容易种树难”的作文试题,傻了眼,道理就那么显而易见,却苦于缺乏恰当的例证来全力支持,焦虑之下,头脑空虚,心神慌乱,那年的作文考生得分普遍偏低。到了一九八三年,作文试题别出新招,看图挖井,好歹让考生有了想像的余地,也就那么一点点,不可能更多,但这是一个信号,作文不必非要预先饱吃政治思想的大葱,弄得满嘴口臭不可,还兴说点别的什么话。一九八五年的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一家化工厂污染环境的问题,这样的信不写得千篇一律才怪,可见出题者仍乐于扮演胡同里赶猪者那一类省心省事的角色,把劲往一处使,犯不着自己给自己添乱。

  历览各届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作文都十分无趣。一九八六年的“树木·森林·气候”,一九八八年的“习惯”,一九九四年的“尝试”,一九九八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出题者一直板着后妈似的脸孔,不让考生于紧张之中享受片刻轻松。作文砸锅的可能性最大,出题者却似乎不怀好意,专等着听考生将一口口“饭锅”(关系其一生前程)砸烂的声响。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一九九九年,他们才奉献了一道尽管玄虚,但容易出彩的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肯和盘托出“迟来的爱”,总算是天良未泯。

  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迄今二十三年间,高考作文的出题者在形式上可谓玩尽花样:缩写原文、读后感、议论文、记叙文、书信、简讯、说明文、单独的肖像描写、气氛描写、场景描写,其中纯粹命题作文为四次,看图作文为三次,材料夹命题作文为八次,材料自拟题作文为八次。不知出题者基于何种考虑,多次强调,作文不能写成诗歌、抒情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抑制考生才情的展露,这似乎是他们要严防死守的准则。他们亮出作文试题的同时,也派赠一把“快刀”,要他们乖乖地削足适履;或者分送一块结实的“裹脚布”,让他们折腾出三寸金莲。当然,久而久之,也不是完全没有松动的迹象,九十年代后,作文试题中开始强调想象的成分,比如说,要考生把一个圆想象成除满月之外的其它物体(1991年),根据一首名为《鸟的评说》的寓言诗想象两种鸟儿的对话(1995年),这样的想象已经受到很大的制约,可谓戴着镣铐跳舞,舞姿再怎么好看,也可怜巴巴。回顾二十三年来高考作文的行迹,我们不难发现,出题者确实像慢郎中治急惊风似地给自己也给考生松绑,但以往绑得比粽子还要牢固,现在放“脚”,还能否回复为“天足”?着实令人质疑。

  曾有人愤激地说:“我不是自然长成这样,而是被教育成这样,我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人格畸形,灵魂瘫痪……你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万千考生都宛若龚自珍笔下受尽刀斧之伤绳索之苦的“病梅”,居上位者却视若罔顾,听任甚或怂恿那些铁血的园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谁肯像定庵先生当年那样痛心疾首,“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一九九六年高考的看图作文,图为两幅漫画,其中之一是给六指整形,却惨兮兮地切去了大拇指,不打自招,五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圆满功德”已尽见于此。

  高考文化随笔篇三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没有写自己的生活,没有写自己的感想了,或许,真的平静了!然而,这个时候却有如此强烈的欲望,想写一些东西,或真或假,或欢喜或悲伤,只是想写写!!!

  手指在键盘上蹒跚而过,那些落寞在心底翻腾,久久不肯离去!我想笑,凄楚却在眼底挥之不去,窗外的夜色渐浓,有点点的灯光在远处跳跃!我不是天使,我不是圣人,我的喜怒哀乐大多时候是我不能控制的!!

  这是一个撩人的秋天,而我一如既往的心若止水的在阳光下飘忽,我只是一个尘埃,不能自己!!我想,我已经没有生机,我想,我真的将过往全部埋葬!!

  今天,同事说起了我,说起了我这几年的一些!是的,我这几年做了很多惊人的举动,这一切只是为了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心态;然而,一切事与愿违,我每次总是带着更加糟糕的心情继续着杂乱的生活,我不是一个成功者!

  我开始了遗忘,我开始了迷糊,我开始了一如既往的寂寞!我总是分不清眼前的人们,我忘记了身边的大多数人的摸样,忘记了她们的姓名,忘记了我还是一个有血有泪的人,我在人群中越来越孤单,越来越憔悴,越来越迷茫!

  我没有了悲伤,如同我没有了快乐一样,我已经习惯了用牵强的微笑面对所有,即使在一个人的房间,我依然!!

  这是第几个秋天,或者说,这是第几个缺口,我惨淡的过往早就云烟消散,我连那时那刻丁点的疼痛都无法记起,天知道我是多么想再次拥有那些撕心裂肺的疼痛啊,那么真实的泪水在眼底翻滚,那么清晰的痛楚在心底蔓延,那么真实的爱着,那么真实的恨着,多好,多好……心里埋的心思的太多了,压力也就这样席卷而来。突然发现自己连倾诉的人也没有了,远方的朋友

  也不知道现在在干嘛?不想让我的坏心情破坏朋友的快乐,就这样把脸埋在腿间,让泪水随着脸颊流下。

  原来我也是孤独的人,白天的笑容在随着夜晚的降临而消失了。可悲,我不哭,我只是流眼泪…爱情是禁不起等待的。当你很期待的渴望着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些回应的时候,或许对方正在与另一个他打得火热。希望与失望不过是爱情的两个面。当你满心以为希望就在眼前,其实失望也就不远了。“激情”这东西就像BT下载,开始的时候速度很快,不代表会一直快下去。而不温不火的两人,一旦遭遇颠峰,也就意味着,快要结束了。Download结束的那一刻,谁也不能保证硬盘上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只不过不喜欢的文件可以删掉,而感情却并非能够轻易被丢弃的,直到最后大多落个两败俱伤。

  不得不承认,觉得自己是个不够幸福的人,都是对某种事物贪恋太深,生命中无处不充斥着欲望、追求,然后是无止尽的诉求、索取。直到最后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心满意足。人类的欲望是一个黑暗的旋涡,当一样诉求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会有另一股更可怕的力量趋势着自己,去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很多时候,即使明知事后会后悔,依然会鬼迷心窍的走下去。

  寂寞就像一道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口,被诅咒的爱情,沉寂了很久,直到自己都听到了它在溃烂的声音,才不得不抬起头面对。苍白的面容,一脸惊惶的错愕,原来,那些自欺欺人的信仰,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也许爱情里,女人才是弱势的一方,开始的时候总是自豪的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幸福真的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然而当付出得不到回应,当信任换来欺骗,才知道,再美的梦也会有醒来的一刻。甜美的梦魇,延续在幻象中的爱恋,都像在嘲笑着我的无知愈加证明了自己的愚笨。

  有人说不合逻辑的事,发生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必然,第三次便是命中注定。我却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命中注定都会必然或偶然的发生。它需要一个引端和一个催化剂。而那个引端,也可能是自己的想象,更也许只是误会一场。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自欺欺人。至少在自己制造的梦境中,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快乐或痛苦,可以惊世骇俗,甚至可以放浪不羁。一切都只因为现实给了我们太多的框框,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有勇气去违背世俗的眼光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

  曾经的我是个表面热情内心火热的人,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是尽量多的去尝试。看过听过太多让人失望的故事,遇见过太多虚情假意的过客,我已不愿再花费太多时间去了解另一个人的人生,那些于我而言,已不再具有任何意义。想象与现实永远存在着不能逾越的鸿沟。于是学会了隐藏,内心的热情被表面的冷漠掩盖,埋葬了那个曾经无知的年代。

  不想让自己变得太过尖锐,而有的时候,却又不得不如此。糜乱的城市,苍白的人生,无奈的自己,该怎样才能走出这个漩涡,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有答案,留给自己的只是一个个被岁月划破的缺口,无法弥补。

高考文化随笔相关文章:

1.高考散文随笔

2.随笔600字高中关于高考3篇

3.高考前的随笔

4.致自己高三随笔

5.高考励志文章-高三励志文章

6.初二学生写高考相关的随笔

高考文化随笔

准备高考的人都说,如何才能让自己看起来有文化一点。小编的说法是多看文化随笔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考文化随笔,希望你喜欢。 高考文化随笔篇一 高考的劲风现在愈吹愈烈了,年盛一年。首先是因为高考而起的官司愈来愈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15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