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是打基础阶段,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帮学生打好基础的呢。看看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随笔就知道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篇一
今天在居敬小学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基于目标的小学生习作核心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活动,早上听了三节课,下午主要聆听了滕春友老师和励汾水老师的讲座,收获颇丰。这里感谢张晨瑛老师和卓超波老师精心策划活动,为我们提供一次次学习观摩的机会。
因为一直执教高年级,所以对低年级的课堂充满了好奇,特别是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蒋老师在说课中提到,教学过程设计努力体现“三个化”:儿童化、活动化、情趣化。正因为有此理念的引导,所以课堂环节童趣盎然,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课始,蒋老师领着孩子们一起跟大屏幕唱歌,孩子们带着美好的情绪开始一节课;课中,蒋老师出示一首儿歌,孩子们一边大声念一边做动作,课堂氛围得到有效调节;课尾,蒋老师利用现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向台下老师们提问,体现学以致用,使课堂氛围推向高潮。课中还有一处巧妙的设计是蒋老师借用绘本,巧设情境引导孩子跟着画面内容提问,形象化的图像深深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们兴趣来了,思维打开了,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都是最真实的声音,有些问题把我们听课的老师也逗乐了。评价过程中蒋老师随机强化了问句中“吗、呢、吧”及问号的运用,使学之更加有效。张晨瑛老师在总结中指出:“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是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行径都应该以学生为基点展开。蒋老师课堂理念的“三个化”,也正是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遵循了一年级孩子的学龄特点,所以才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取得了实效。
当然,在听课中我也有一些小建议。孩子们观察问号长相的时候,可以启发他们想象:小问号长得像什么?你看到它时会想到生活中哪些东西呢?(耳朵、钓鱼竿上挂着的针……)这一问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而且拿生活中熟知的事物来比照可以加深对新学知识——问号的认识。又如,向问号先生提问时,可以“先读图再提问”,让孩子先观察画面上问号先生的表情,体会问号先生当时的心情,再来提出问题。这样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更符合画面的内容,不至于偏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篇二
我们五六年级语文组确定侧重关注学生“思、写”的课堂学习常规,现将学习材料及各位教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呈现如下:
学习材料之一——
关注整体,为高年级学生读写建立科学的思维程序
一、调查总结、提出问题:
近两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研究上,也为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的方法,课堂上针对一句话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分析,课堂教学的效果不错。但这种欣喜很快就被浇灭了,因为从阅读考察的效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这就向我们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课堂教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从阅读考察的试卷上来看,学生对有关文章细节考察的题目失分相对较少,而对关于文章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文章整体特点的问题失分较多,如:单元检测中有这样一个短文:一个叫邦迪的男孩希望买到一瓶“上帝之水”来挽救叔叔帕特的生命,一位老人被男孩的执著所感动卖给他“上帝之水”,随后暗中请来了医疗队治愈了帕特的病,最后老人留下一封信离去了。文后有这样一个题:结合上下文想象一下老人会在信中说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老人要给帕特留下巨款的;希望帕特要照顾好邦迪的;祝贺帕特痊愈的。就是抓不住邦迪的“爱心、孝心”来写。怎样让学生也能想到要围绕这一点来写呢,它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进一步研讨我们发现:这是一篇记事写人文,人物的特点是文章写作的目的,老人的信描写的一定是老人的语言,这是侧面描写,那么侧面描写的作用显然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特点。因此老人的语言一定是围绕主要人物的特点展开的。而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只局限于信的内容,并没有去关注文章整体想要表达的情感。我们意识到以前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引导学生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上,课堂上更多的是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进行体会,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而整体的理解又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 面对现状、分析问题。
通过分析学生试卷上的批注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关注点的不同阅读效果也有所不同:
关注整体只抓局部
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全面、深层次零散、肤浅
阅读效率抓住重点,省时高效面面俱到,费时低效
阅读效果学会阅读方法零散的了解文章内容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阅读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得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很多学生忽视整体阅读与我们的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们的课堂由于忽视整体造成以下的问题:
1、面面俱到、顾此失彼。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生怕自己哪个地方没有讲到,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一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其结果是蜻蜓点水,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太多的印象。
2、只抓重点段落,限制学生的整体思考。
关注重点段落固然重要,但有的教师却为此忽视了整体,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重点句段,便通过不断的提问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相关语句中去,如此多的提问足以让学生晕头转向,课堂成了大量提问地堆砌,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是一些零散的语句。
三、改变思路、解决问题。
过多的在局部上下功夫,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导致了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只在一句句话上下功夫,缺少了站在文章整体上思考的意识。如何为学生阅读建立科学的思维程序,要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做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个关注”“两个提升”,来解决以上问题:
三个关注:
(一)关注主线的“准”。
抓准文章的主线会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篇三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再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周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吗?”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入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周德敬仰之情吗?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感染学生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学生定能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4.称赞教学随笔
5.小学生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