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著名景点的优秀散文精选
世间万物之大,山山水水,各样风景,很多有名的景点都是我们心里不可言说的梦。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美丽著名景点的优秀散文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阿里,离天最近的地方
多少人不惜长途跋涉,不畏路程艰险,只求在有生之年能够看一眼阿里那一尘不染的蓝天。
隐藏着的神秘中,依稀可以望见冈底斯山脉的股股诱惑,在西藏西部,这个名字像一个古文明中不断深刻的符号,岁月变迁中被风蚀得棱角分明,遂囊括了世界上关于信仰和虔诚的全部定义。“阿里”,海拔4600~5100米之间的圣洁,被人们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
西藏是世界屋脊,而阿里则是屋脊上的屋脊,其奇特的高原风貌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们去征服。在藏民的心中,阿里的玛旁雍错是圣湖,冈仁波齐峰是神山,它们是世界的中心。这不仅因为它的高海拔,还因为它独特的景色,让所有的人可以释放心灵,做一回最真实的自我。
如果有这样一座山,四季冰雪覆盖时会显出金字塔般的圆冠,上空常是变幻莫测的白云缭绕,周围尽是香火旺盛的寺庙,这样的地方只能有唯一的一个名字——冈仁波齐。坐落在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齐峰,被誉为中亚宗教的精神之山。山形似橄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像八瓣莲环绕,山顶常年堆积白雪,如水晶浇砌玉镶冰雕,顶尖直插云霄。从世界各地前来转山朝圣的信徒常年不断。在圣湖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神山。乌云散去后的冈仁波齐,露出金字塔般的山形,我们甚至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山上的 字符,据说那是天然形成的雪梯。万峰之上的冈仁波齐,就是这样充满了冲击视觉与震撼心灵的神力。
关于玛旁雍错的故事和传说数不胜数。玛旁雍错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她的神圣与冈仁波齐一起赋予了阿里双重的诱惑。天气晴朗时,湖水颜色层次多变,远眺气势磅礴,湖边鸟类繁多。在圣湖岸边可以清楚地看到冈仁波齐和纳木那尼两座山峰。纳木那尼是阿里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海拔7694米,与冈仁波齐遥遥相对,煞是精彩。
洛子峰,世界的第四高峰,也出现在阿里。它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险峻的洛子峰,从不因珠穆朗玛的高大而遮挡住它雄健的姿色。它地形险要,山体环境十分复杂。大大小小的冰川无规则地细密分布,山中的气候更是变幻莫测。洛子峰的雨量一直比珠峰要大,所以每到6月至9月,便是雪崩频繁发生的时期。1956年,瑞士登山队从西侧首次登上了洛子峰的山顶,至今,仍没有人从东坡攀岩到达顶峰。
西藏阿里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曾经延续700多年的辉煌的古格王朝就诞生在这里。300多年前,这个鼎盛一时的王朝谜一样地消失了。它的历史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记载。今天我们甚至找不到那个王朝臣民的后裔。如果没有一片古格废墟残留至今,那700多年轰轰烈烈的王朝历史就会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日出时的古格,美得难以形容。金色的阳光一点点地移到古格遗迹上空,移到四周天然的也许已经静默上千年的土林上。这里的气候比较干燥,否则土林难以如此完好地保存千年。在这里,能看见深蓝的天空,而且天空一丝云都没有,一片广阔的深蓝,蓝得像深海一般。在任何别的地方都见不到这样的天空,确实蓝得有些古怪,而且直至正午12点,月亮还高高地挂在天上,日月同辉,可是一点不假。
古格的外表看上去几乎是废墟,却内有乾坤。洞穴处处曲径通幽。层次分明的建筑,从上往下依次是王宫、寺庙和普通民宅,整个遗址似乎没有特别的保护。古格有著名的壁画和雕像,千年的壁画和雕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确实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远处眺望古格遗址,荒凉、寂静、神秘、孤独。这记载着千年历史的遗址就这样孤零零地站在高处冷眼看着过往的人间百态。千百年前它如此,现在还是这样,除了历经岁月的轮回显得更为沧桑外,变化的恐怕只是这个世界的生灵吧。阿里,那样地辽远、开阔、苍茫、质朴,那山的故乡,那鹰之乐园,不正是一个纯真而美丽的梦吗?希望这梦永远都不会醒!
(摘自浙江摄影出版社《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中国篇》 编著:《非常旅行系列》编委会)
2.造化钟神秀 江水绕绿洲――江中丽岛“八卦洲”的前世今生
大自然总是充满着神奇魔力,时常会创造一些令人咋舌、惊叹不已的奇迹,然后传之于世,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揣摩考证、引发深思。有谁能够料到,北美大陆上的一场飓风,最初仅仅缘于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轻轻扇动?又有谁不惊叹,作为“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几千万年前居然是一片海洋?或许是难以置信的缘故,这个世界便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神话与传说,以开启后人心智,丰富人们想象。
此刻,当我来到这个地处江心、面积有56平方公里(相当于南京古城一般大)、人口在3万以上的“万里长江第三大洲”——八卦洲,内心深处,除惊叹之外,又平添几分亲切。因为我知道,生活在这片江中丽岛上的洲民们,祖上大多数来自上江——安徽无为,而我的先辈,当年也是从安徽无为出发,肩负“逃荒”与“淘金”的双重使命,在距离八卦洲下游不远处的一片江滩上垦荒种地、最终落户,同为下江人,他们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一定和八卦洲的先民一样,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如果我有雅兴走进洲上任何一户农家,随意找一位年纪稍长的洲民畅聊一番,那么,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像当年写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陆游一样,受到主人的一番盛情款待。可此刻,我不愿惊动任何人,只想独自在这片江洲上漫无目的地四处走走。
这是夏日的一个傍晚,一轮磨盘大的落日正在缓缓潜入水中,呈现出“半江碧透半江红”的美好景致,晚霞将它的最后一抹余晖毫不吝啬地洒向四周,点缀着洲上万物。抬头仰望,可见穿洲而过的长江二桥如长龙卧波悬浮在半空,好似一幅硕大无比的神奇画面。桥面上,虽有隐隐车流声不断传来,却不显得多么刺耳,似乎所有来自外界的嘈嚷声,都被洲上层层绿意和格外清新的空气彻底过滤了一番。随着暮色的渐渐降临,八卦洲显得格外恬静。一条傍河的林间小路笔直地伸向远方。小河不宽,却清澈见底,如明镜一般清晰地倒映着两岸的树影与农舍,恰似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不远处,偶有阵阵狗吠声传来,间或还有大人呼唤在附近贪玩的孩子们回家的声音。而碧空如洗的苍穹之上,一弯月牙已过早地悬挂在树梢上。目睹此景,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产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想象。对于热闹繁华的都市来说,月亮似乎显得有点多余,可对八卦洲这座与南京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的江中绿岛而言,月亮的出现,又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你从都市的喧嚣中走出,来到这方美地,尽情呼吸着岛上清新无比的空气,感受着几乎无处不在的江风;或者信步走上大堤,聆听江水与沙滩的窃窃私语(间或还能亲眼目睹一艘巨轮与这座小岛擦肩而过)……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浮躁的心灵缓缓趋于平静?又怎能不撩起人们对八卦洲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无限遐想?!
一
关于八卦洲的形成,我在一篇考证文章中找到了一些佐证,它已有400年历史。在此之前,这一带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似乎没有形成洲岛的任何迹象。然而,从准确的地理学名称上来分类,八卦洲最初应称为“心滩”。所谓“心滩”,按照《辞海》上的释义,应为河床中水下的浅滩,枯水期会露出水面。此类地形,多发育在河床展宽处,向上游段常受水流冲刷,向下游端则逐渐增长,缓慢移动,不断扩大,以至最终有可能形成一座沙岛。这样的概率究竟有多大?我不得而知,同时也无法知晓,或许,只有无语东逝的江水,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答案。然而,我想猜测的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辰的枯水期,一粒来自江底的砂石被浪花带上了浅滩,从而引来又一批砂石的汇聚。它们牢牢抱成一团,想在这处江心地带安家落户、创造奇迹,直至形成一个沙岛。谁知这一想法刚刚冒出,就被湍急的江水无情击碎、化为泡影,因为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这些砂石,很快被奔涌的江水毫不留情地冲向一边。从表面上看,在江水的淫威下,它们似乎被击败了,可事实上,它们是在以退为守,把战线拉得很长,并借助江水的作用,默默夯实着基础,以期有朝一日能够露出真容、惊艳现身。或许是上苍被它们的不懈努力所感化,抑或是造化本身格外垂青这片水域,总之,八卦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由于江水冲击和泥沙的不断沉淀,终于现其雏形。其形成之初,方圆仅七里,故名“七里洲”。后逐渐扩大,形若草鞋,又名“草鞋洲”。至清代,由于洲地不断南塌北淤,状若八卦,遂被命名为“八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