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
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应该是从小开始培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篇1:知行统一 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中学德育的一个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通俗一些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我在这里所说的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途径。就是思想品德教材和课内外相关内容的学习,即正确的道德规范、概念、理论,在课内外的行为实践中能得到相应的体现。换言之,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乐意探究等活动,获取的道德认知,经过体验、内化,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达到知行统一。当然,我们也要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明理和导行一致,道德和行为统一。使学生能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辨别是非,自觉规范,矫正不正确的道德行为,身体力行尝试道德理论指导行为实践,使那种知行相悖的“双重人格”逐渐在学生身上隐退,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不断丰富,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行为不断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知行统一有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知行统一教育有五个特点:
1、生活性。以生活为本,遵循生活的逻辑,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品德,要通过生活中的情景,实施教与学,突出体现立足于学生生活、围绕生活、引导生活、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达到回归生活、知行统一、学会做人。
2、主动性。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保证,真正成为学与做,知与行的主体。彻底改变“你教我学,你说我服”的理论说教做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造生动活泼,恰当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乐意探究,主体参与,力求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我追求的愿望,并通过思考、探究、体验,自己悟出道理、辨明是非,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3、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所以实践也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性发展,一般难以在教师的说教中形成,更多的需要在自己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而知行统一教育十分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过程性。知行统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人道德观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漫长的实践,体验和内化的过程,因而,知行统一是一个不断认知、实践、体验感情、内化、确立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知行统一教学的实施办法与效果
(一)改革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有魅力的品德教学活课堂。
1、活用教材,当好引路人
思想品德课中会出现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场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知行统一。例如,在组织人教版《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注重通过学生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价值目标。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一个具体家庭生活场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符合我们实际的活动情境,比如让学生课前准备照片,拿着照片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爸爸、妈妈的生日,全家人的生肖,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同时说说平时家里人是怎么关心自己的。并以家里人对你这么好,你又该为家庭、家里人做些什么等问题讨论
发言。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使学生更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有报答家人爱的欲望和行动,做自己能做的事,如:梳头、洗脸、刷牙、整理书包、打扫和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落实了回归生活、知行统一。
2、主动学习、乐意探究。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乐于去探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强调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主体自主参与,乐意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探究,自主获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乐意求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个体体验是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感悟”(英·麦克菲尔语)体悟式教学。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4、做中学,学中做。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在教如何与别人相处时,改变了以前要求学生只懂得“客人来访先请进,热情让坐又端茶,客人问话礼貌答,客人说话不打扰,客人送礼说谢谢,站立双手把礼接,客人出门说再见,邀请客人再次来”的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现场表演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情景中演演、评评、改改,使其在入情入境的表现中得到深刻的体验,真正学会待客的礼仪。再如,在《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导入后,组织第一次体验活动。让同学们捏熊猫,每个小组合作捏一个,每个同学捏其中的一部分。而后,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因此,组合起来的熊猫捏得都不太好。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想到要相互配合。于是,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捏一次熊猫,完成之后,让各组学生分别将第一、二次所捏的熊猫进行对比。进行了两次合作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这些问题,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效果很好。
5、联系实际,精心指导。
思想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延伸,设计具有个性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所学的道德认知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和运用,内化为道德意志,形成美德。如,在教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当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爱惜劳动果实是一种传统美德后,接着联系学生中午饭菜倒掉,零食浪费较普遍的现象,提交学生讨论,当堂决定:开展“爱惜劳动果实一月赛”活动,学生都乐意参赛,民主制订了比赛规则,每个学生作好每天用餐记录及体会、结对互评、小记者及时报导新人新事、教师以身作则作好示范,大多数学生都已养成了不倒掉饭菜,爱惜劳动果实、生活俭朴的习惯,这一成功做法推广到全校各班,学生们不但在校不到掉饭菜,吃多少盛多少,不乱花零用钱,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挑吃、偏食的坏习惯,和爸妈一家人一样有什么吃什么,爱惜粮食生活简朴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6、回归生活,拓展题材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这真正回归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就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担任德育功能的“思品课”要真正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需不断与进俱进,拓展充实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新内容。作为教师还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善于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从中提炼出品德教学活动的主题,收集、锤炼、编排课堂活动的内容。比如,在《品德与生活》“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根据我校校门口处在一个“三叉路口”,学生行路、乘车、骑车安全问题特别大的情况,我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校门外“三叉路口”的道路交通实况,在多媒体室边演示讲解、边让学生模拟行走与避让,让每个学生真正体验到该怎样自觉遵守行路、乘车、骑车安全等规则。这样,品德教学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是学生自己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通过学习活动,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实际效果,推进了新课程理念在各学科教育中的渗透和学校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的进程。
(二)、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实践也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知行统一研究是促进我们教师以身立教、提高教科研素养、学科品位,的重要途径。
经过思想品德知行统一教学的研究,我们自身初步具备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以身立教、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富于改革、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反思的意识,能自觉地追求和探索教育、教学活动的底蕴,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初步树立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形成了加强与同事合作,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新的工作方式,初步掌握了课程开发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1、强化了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形象。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通过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在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知行统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强化了“灵魂工程师”意识,人人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创新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努力做到在教书育人中践行“三个代表”,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信任、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赏识、激励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2、强化了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成为学习型人才。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种现实的要求。而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要成功地进行研究又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知行统一教学研究与新课程实验、新课标贯彻融会贯通,强化了《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深刻地把握“品德教学生活回归生活”这一思品学科最核心的理念。
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篇2:浅谈初中品德教育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可见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归家的富强。目前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是基础,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求知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步伐。思想落后则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品德教育,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我们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全社会和家庭对品德教育的认识
?思想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与凝结。是人们在相处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的倾向和特征。是一个知行相统一的综合性的范畴。道德品质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个人的自然本性,它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源于社会,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
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2.灵活应用品德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灵活应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本人在教学中主要是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 1.1 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
? 1.2 榜样分析法
?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为榜样,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
质的原因。通过榜样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 1.3 引导讨论法
?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 1.4 社会调查法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义务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课外活动和义务劳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走访发现,许多学校能够很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程,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了义务劳动及各种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特别是在“六.一”儿童节举行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各班的同学都投入紧张的排练中,校园中歌声四起,乐声缭绕,充满了生机,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又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我们学校充分利用上午放学后的10-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清理白色污染活动,适当安排高年级学生到校外打扫街道等义务劳动。此外,每年清明节,许多学校还组织学生扫烈士墓,讲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学生品德协调发展
?不少的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认为只有分数才是孩子的命根。没有高分就不是好孩子。甚至给孩子们定了一个目标,不达标准则进行体罚。不少的家长拿到家长报告书时,只是查看他们认为是主科的分数,对其它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及教师评语漠不关心,有的家长强行规定了孩子回家的时间,不许他们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人格往往有偏差,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校和教师以及社会因素外,家长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家长是学校德育工作最佳帮手。作好家长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协调的发展。
?总而言之,良好品德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
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终有一日,会水滴石穿,百芳齐现。
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篇3:品德教育故事
节约水电
有一次,我在学校的水管旁边,看到这样一幕:我班孙大川学生在接水时,接满又倒掉连续反复好多次,他说是为了把杯子洗干净,旁边还有好多我们班同学王培华和孙方浩在开着水管互相用手洒着玩,水流一地。
看到这个场面,我很痛心。于是开展了一次关于《节约水电》的主题班会,我让他们开了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中分正反方两组,一个主持人。 正方观点:我们要节约水电。反方观点:我们不用节约水电。正方理由:每一度电,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要节约,不要浪费掉。反方理由:生活好了,不用节约了,一度电,一滴水花不了多少钱的。他们激烈地发言,小脸都争辩的通红,最后反方败下阵来,我给他们总结了一下:水、电都是我们珍贵的资源,我国的水资源缺乏.电也是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处处节约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后来我看着孙大川、王培华和孙方浩三人,他们也低下了头。并表示以后再也不玩水了。
通过这次的品德教育活动,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如随手关灯,见到开着的水管就要关紧。还和同学们一起想出了怎么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方法,如下:节约用水方法:一、用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三、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等; 四、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水果。节约用电的方法:一、尽
量多使用节能灯。二、屋里没人时随手要关灯,三、不用的电器要拔掉电源线。
总之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进去,及时启发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节约水电的重要。
关于孩子重德的短文章相关文章:
5.鼓励孩子的短文章
8.思念孩子的短文章
10.儿童德育小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