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色下亲情的文章
描写月色下亲情的文章
亲情感悟:父亲,一个神圣温馨的字眼,父爱,一种含蓄,深沉深厚的爱。现在就跟着学习啦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看这篇描写月色下亲情的文章,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
描写月色下亲情的文章
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五岁那年,我浑身长满了水痘,每天都要去医院打针,从家到医院大约有三四里路,每次去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有时他背累了,就把我抱在他的怀里,在父亲温暖的臂弯里,我沉沉的睡去。
医院到了,父亲见我没醒,就用他的胡碴轻轻地扎我的小脸,睡梦中感觉有什么东西扎了我一下,像针,又不像,我还以为是医生乘我睡着时,偷偷地给我扎针呢,我在梦中惊醒,嗷嗷大叫:“不要给我打针,我不要打针。”睡意朦胧的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眨巴眼睛定定地看着父亲,他满脸笑意,宠溺的说:“不是打针,是我用胡子扎你呢,小呆瓜。”
真的医生拿着针向我走来时,我害怕了,我就躲在父亲的身后,不敢出来。父亲把我从他的后背拉过来,温柔的摸摸我的头说:“欢儿乖,我们是勇敢的小孩,咱不怕打针,乖,不怕,眼睛闭起来一会儿就过去了。打完了,咱去买你最喜欢吃的糖葫芦,不怕,不怕。”针打完了,父亲给我买了糖葫芦,我坐在父亲的肩头自顾自的吃起来。我把糖葫芦吃的美的,却忘了问父亲吃不。
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能看到不?”我说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地笑。
父亲是农民,从他的一笑,就可以看出,一张笑脸,跟乡土一样朴实,却又饱经沧桑,风刀双剑的折磨,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岁月的刀痕。
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他的肩上。我不同意,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的。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头,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哼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上了学,人长大些,心也就大了,也不再骑在父亲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见到。也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起,还是后来,我发现他突然深沉起来,全然,没有了我小时候对我亲昵的举止?或许是因为他忙吧,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少了,渐渐地我与他疏远了。即使我们坐在一起,他还是沉默寡言,我与他也说不上几句话。
初中每个周末回家,父亲都会骑车来学校接我。从学校到家,有些路段坎坷不平,很不好走。他来接我,每次我在前面蹬着车子,他骑着单车跟在后面离我将近十米的后面,如果发现两个人的距离近了些,我吃力地都要猛蹬几下,远离他。后来,我常常想起这段时光,一对沉默前行的父女,父亲不远不近的跟着,那种亦步亦趋,不离不弃的感觉,是否就是父爱的距离?
我与父亲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道是什么横梗在我们之间,彼此一直沉默。是年龄,是他忙,没有时间,我们彼此缺乏交流,缺少关心,是他的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还是我们性格不合导致的?
其实都不是,他是爱在心口难开。我慢慢长大,他觉得他想说的不一定是我想听的,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不同,久而久之我们没有了共同语言,有的只是沉默。
上大学的某一天,意外的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沙哑,显得很疲惫。我知道劳作了一天的他,非常辛苦,托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灯光拉长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是那样的单薄,苍白无力。
这么多年,父亲还是头一次主动打电话给我。以前都是我给他打,很少能找到话语让我们多聊一会儿,彼此先是一阵沉默,沉默之后说不了几句,匆匆的就挂断了。其实我知道他有很多话要对我说,开口言爱很难,却不知要说什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欢儿,天冷要多穿点,好好学习,”心里莫名的一沉,泪海决堤,我知道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承载了他的期许和深藏的爱,多么深沉厚重的话。
原来这么多年,是我筑起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堡垒,我的叛逆,我的任性,阻隔了我和他的交流,拉远彼此间的距离,也阻断了他对我的关心。他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成长中的每一步,满满的爱,是我把它遗落在角落里,忘记将它拾起来。
经典描写亲情的文章篇1
或是寒风料峭,或是身子每况愈下,时序渐近严冬,阵阵寒意从脚底直往上窜, 我回家从门后取下尘封已久的布鞋,掸掉蛛网,拍去灰尘,穿在脚上,顿觉舒适、温暖,股股暖流遍布全身。穿上布鞋,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计难以保障,著衣穿鞋更难以讲究,不能讲究。华丽的衣裳,漂亮的鞋子是我们孩子梦中的奢望,我的母亲却能想方设法,把我们兄弟姐妹装扮得漂漂亮亮。家中上有年迈的祖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虽然每天的劳作很辛苦,但是母亲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我每每在半夜梦中惊醒时,总看到母亲还在熟练敏捷地运针拉线,嘴里哼着小曲,没有一丝倦意。
母亲年轻时是方圆几个村落有名的针线活能手,年轻情侣赠送情物往往是布鞋、鞋垫,大多出自母亲之手,寿酒上的礼物,也有我母亲的杰作。那时一到天黑,母亲在忙完家务后,就在油灯下做针线活,乐此不疲。我们几个村落有嫁女娶媳的人家,从十多里的地方,提着火把,赶到我家里求我母亲,不上两天就乐呵呵地拿走布鞋、鞋垫,在人家赞不绝口声中,母亲退下人家的重礼。
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常常穿着精致漂亮的布鞋,惹来不少孩子钦羡的目光,在那个年代,它是我们兄弟姐妹炫耀的资本,最高兴的事儿。
七十年代末,我在一所县级重点初中读书,离家有二十多里。我们农家孩子不到寒冬,不会穿保暖的鞋,一星期就是解放鞋,而且是光脚。一天下午,天气骤寒,阴沉的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来,不一会儿,地上就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而且雪一直飘落不停。晚上,我们这些衣着单薄的农家孩子,光脚穿着解放鞋在走廊上跳着、跑着,驱逐寒冷。晚上下半夜,我们寝室里很多人被冻醒,咳嗽声此起彼伏,惊醒中,我感觉被子冰凉冰凉,飕飕凉风直往被子里钻。
第二天清早,雪依然在飘飘洒洒,屋檐下晶莹剔透的冰凌儿好长好长。许多同学的家长纷纷从家里赶到学校,送来驱寒的衣物、袜子、鞋子。到了下早自习,我还未见我的父母,心中有一股失落、惆怅、沮丧。在同学们的欢呼雀跃声中,我显得十分落寞。
上课不久,老师叫我出教室,在走廊上见到了我的父母,腋下夹着新被子、新棉衣,手里拿着新布棉鞋,他们头上有零碎的雪花,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层层厚雪,急切地来到我的身前,父母红扑的脸上显露着焦急、惶恐。母亲急切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心和愧疚,在喘气、咳嗽、焦急的语气中,我体会到母亲的牵挂、担心。看到母亲一脸的憔悴,我隐隐约约读出了一些什么。后来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前几天母亲病了,晚上咳个不停,一直头昏脑胀,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下不了床,昨天下雪,母亲硬撑着身子下床,连夜纳鞋,赶做棉衣,整整忙了一个晚上,咳了一个晚上。一早便急急地叫起父亲赶往学校,本来父亲不要母亲来,但母亲不放心,父亲还是没有阻止住执拗的母亲。山间小溪的小木桥布满了厚厚的积雪,父亲回家拿工具清扫,耽搁了时间,母亲在来学校的路上,多次蹲下咳嗽,所以来迟一些。我先前的些许不悦和遗憾已无影无踪,唯有心中的阵阵激动。
穿上新棉衣,接过母亲手中的新布棉鞋,看到均匀的针线纹路,穿在脚上,阵阵暖意从脚底散遍全身。当父亲搀扶着母亲渐行渐远,一直消失在校门口时,我的眼泪禁不住簌簌而下。
时隔多年,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依然铭记着,当时穿上新棉衣,新布棉鞋的温暖远不及父母对儿女爱的温暖。
后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稚气未脱的我分配到离家一百多里的一所村小,学校闭塞,交通不便利,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成了母亲的牵挂,在家里时常念叨我,担忧我。经常跑到村上信件寄存点,看是否有我寄给家里的书信。虽然那时已是八十年代中期,物资生活不是很富庶,但是我有一份不薄的薪水,生计不成问题。
我在衣着打扮上喜欢追逐时尚,锃亮的皮鞋,雪白的球鞋,一参加工作我就购置了,母亲给我的布鞋,我觉得老土,就挂在门后,很少去穿它。
记得刚刚分配出来的那学期,时序已入隆冬,寒风呼啸,大自然仿佛蜷缩一团,严严实实包裹着自己,抵御着寒冬,学生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袜,脚上都是一双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装革履。当我把学生送到学校门口时,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母亲。
在母亲嘘寒问暖声中,我慢慢得知,原来天气逐渐寒冷,母亲放心不下我 ,从家里乘车来学校,中间转了几趟车,下车后找人打听,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学校,我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些许疲倦中透露着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担。
接过母亲的新布棉鞋,我告知母亲,我年壮,没有寒意,不感觉冷,不要担心。我依然钟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随手将棉鞋搁置在箱子上。母亲多次要求我换上,我不愿,母亲只好叹着气,黯然神伤地到厨房给我做饭。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母亲当时的哀叹,可惜我没有仔细领略其中的温暖。
后来几年,每每到了严冬,母亲总要给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挚爱的皮鞋,将棉布鞋丢在门后,或是转赠他人。布鞋带给我的温暖,我忘记得无影无踪。
见我依然如故,母亲叹气中停止了她的手头活儿,我隐隐约约感觉母亲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
在家中,我无意透露的话语,母亲却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给我做一双布鞋,来满足我的心愿。唉,儿子再不经意的事情,在母亲眼里是最经意的事情。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矫健,手脚不再灵敏,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可母亲的布鞋带给我的温暖却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经典描写亲情的文章篇2
小时候,家是一个能睡觉,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饿了就想到了家。耳边总能回荡起母亲全村找我们吃饭的声音:“锋仔……吃饭咯!”
年轻的时候,家是个牢房。总感觉家束缚着自己寻求自由的脚步,总想有一天离开父母的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家”。可后来发现自己仅仅是在空中飞翔的风筝,线的那头,紧紧攥在父母亲的手里。父母在,不远游!儒家的传统深深地在自己心里烙下了印。
成家之后,发现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父亲早逝,自己兄妹众多,我在外面买了房子,母亲嫌居住五楼,不太愿意随我居住,我顿感没了搬迁新居的喜悦,后来好歹劝说母亲随我居住,顿时有了家的感觉。
记忆中的家是大大的院子,矮矮的瓦房,院子中间还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黄皮树,另一棵还是黄皮树。并不是我们不想种其它树,而是其它植物都难以种活,曾经种了些葡萄树,结果不是被狗弄没了就是没结果枯萎了。只有随意种的两棵黄皮树,竟然长得茂盛非凡,每年收获的季节都给了我们上树摘果的美好回忆。这一份快乐,后来我都一一奉送给了我所有的亲朋好友。一个信息:“来我家摘黄皮!”带给我朋友们的何止是摘果的快乐?还有那一份暖暖的惦记!这样的家,我在里面住了二十六年!这是父亲经营多年的家。
至今为止,我一共搬了五次家。老家是小时候住的家,时隔今日,记忆已经开始模糊,只记得家很小,后面是一个大池塘,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部收音机!吃饭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是做作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只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几张凳子,头顶有几根大大的横梁,好几次发烧的时候,我甚至感觉横梁就要砸下来的感觉。祖父的家在我的印象中是充满刀光剑影的家。为了在这个家能住下来,父亲和叔叔曾经在我面前多次吵过架,为了那一堵窄窄的过道墙,父亲差点把叔叔的耳朵给削下来,血迹斑斑,看得年少的我心惊胆战。但为了有一立足之地,我们仍要忍辱住下来,只是为此父亲和叔叔的兄弟感情就此割裂,多年不再联系。等我们长大想要修复他们兄弟感情的时候,叔叔早逝,膝下无子,父亲原谅了叔叔,我们做侄子的送了叔叔最后一程。这个家送给了我两个字“宽恕”。在外面买的商品房,是我和妻子君经营的家。可这样的家,高居五楼,不适合老人居住,楼下没地方放车,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我仅仅在那里住了两年!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女儿更不用说了。家其实就是一个窝;一个鸟巢;一个歇脚的地方。当你累了,生病了,你就会想到回家歇歇。
可如果我们把家看做一个窝,那我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家的味道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的泥土气息,还是一个自己用心经营的“爱”的鸟巢。毕淑敏说,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得到的奖赏和不及格时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是既让你高飞又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庞龙的一首歌《家的味道》说的很好。
猜你感兴趣:
3.关于感情散文
4.祭奠母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