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感悟文章>

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幼儿的生活应该是每个家庭里面的中心,如何让营造幼儿的生活有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一: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

  必须拒绝孩子时绝不“心慈手软”。

  有的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如孩子经常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妈妈难免一次回来。或者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举一个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蒸饺。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蒸饺?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蒸饺的。咱们再睡一会,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孩子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

  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难道你也替他摘下来?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番情景:

  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开心地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用小手打了爷爷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觉得这样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声不断响起。爷爷的脸都被打红了。可是他竟半点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没有。车厢里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孙子,也用不着如此牺牲自己的脸,让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让孩子随便打,让他怎么高兴就怎么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长”。

  “好好家长”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还是犯同样的毛病。

  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磨。“妈妈,只有这一次,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证!”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好好家长”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教育的。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 “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旁人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二: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文章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创新教学》第一章节的一段,本文曾获文化部三等奖。我想会对各位家长对儿童绘画的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从技巧教育转向能力教育:有专家指出:将一种技能当成美术教育的全部,而无视鉴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利于儿童创造力发挥的错误教学方法。在儿童美术教育里,绘画技能只是一种方法,而并非目的。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的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已达到”。

  儿童时期的美术技巧训练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而定,从幼儿到儿童到少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根据这一阶段性的特点研究教学课题,三至五岁的低幼儿期(也称涂鸦期)一般不接受技巧训练,应保护幼儿的自由发挥状态,把绘画当成游戏,看作他们的第二语言,教师稍加引导,把故事、游戏贯穿其中,寓教于乐,让孩子把绘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当成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养成习惯,这样就在玩中学的氛围中,训练了形象思维能力。五至八岁的幼儿期,是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奇特的、怪诞的、梦幻的、不和常理的想法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针对这一特点,要多加引导不能枉驾干涉,要拥有一颗童心去看待孩子的想法,在儿童的想象世界里不真实的是真实的,不合理的是合理的。这个时期要重点挖掘孩子的想象空间,丰富他的思维素材,让孩子多看、多思、多画,接触面要广,不要在一个题材和技法上反复训练,应重视个性培养,给孩子大胆轻松的自我表现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发挥的良好氛围。要抛弃千篇一律的模仿教学,鼓励孩子的作品有童趣、有意趣、有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让独特的个性魅力放出光彩。八至十二岁儿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孩子身上各方面潜在的能力都已显现出来,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重点培养其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这一时期的孩子有一定的任知水平,对成熟的技巧、唯美的画面有不同程度的向往,也会受到成人审美标准的影响,会因为自己画的不像而缺乏自信,从而对美术失去兴趣。由此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技巧训练的非常成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受单一的技巧模仿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由于过早地模仿重复一种技法的训练而失去了孩子可贵的天真、拙朴的美,而往往因为真实地模仿某些名家的作品而被当成“小天才”乱捧,这不是培养“天才”而是扼杀,可怕的是孩子的思维空间里缺乏了创新精神,就象张仃先生所言:“让孩子模仿抄袭成人的画,把孩子变成小齐白石、小徐悲鸿,就像小孩子穿上长袍马褂一样滑稽可笑。”另一种是不能适应模仿教学的孩子,被认为是没有绘画天赋而打入冷宫,从此远离美术教育。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均是因为陈旧的、错误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可怕后果,因此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已迫在眉睫。

  教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简单的定义“正确”还是“错误”,而应以上所述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和相应的特点,来分析判断是否表达出了天真烂漫的童趣、自由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个性创造。让每一个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孩子都得到锻炼,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起足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接受美术教育带给他们受益终生的能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技巧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关系,让技法服务于能力培养,在思维创造中教授技法,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锻炼创造能力,这样才能不背离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孩子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三:值得深思的德国幼儿教育文章

  德国人爱小孩绝对不会输中国人,但是中国小孩在家长过度保护下多半都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应变、依赖心重.........或许参考一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下一代的正常成长。

  幼儿教育是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上午9时,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寒冷无比,然而位于市区的玛格瑞特幼稚园门口分热闹。

  孩子们背着硕大的书包,精神抖擞地陆续走进园内,开端了一天的生活。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我也走进了幼稚园。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走进活动室,只见里面堆满了各种垫子,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翻滚嬉戏。6 岁的乔安娜在圆形的蹦蹦床上弹跳,一不留神把 2岁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来,而站在一旁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跑过去安慰他。

  3分钟后,老师走过去温和地说:“托尼,你刚刚被乔安娜撞了一下,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可是你是小男子汉,难道还没有哭够吗?”托尼点点头,立刻收起抗议的哭声,用袖子擦去脸上的鼻涕和眼泪。

  我留意到墙上贴满了“15名小科学家的研究学习成果”。难道还包着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写报告吗?“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处就是,年龄大的孩子会教年龄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会主动模仿年龄大的孩子。他们在一起制作东西,墙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们的小发明。”幼儿园的负责人苏珊娜博士笑着对我说,“这种教育模式能激发孩子勤动手工脑,主动团结协作。比如,配对游戏、协作拼图、合办聚会等,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团体协作的力量。”苏珊娜博士强调说,“来幼儿园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

  园内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至于进行什么活动,由孩子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到户外玩,只要是幼稚园里能进行的活动,做什么都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中午12时。我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餐桌旁。老师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纪小的、不会用勺子吃饭的

  孩子就用手抓着吃。今天刚刚入园的3岁大的格碧妮站着不动,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老师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势启发她自己吃饭。可是,格碧妮不会抓着吃,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耐心地用手比画着教她,却丝毫没有要喂她的意思。直到吃饭时间退出,格碧妮一口没动的饭菜就被“没收”了。

  看到这儿,我有些不解。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

  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幼稚园提供 3个午餐时间─中午 12时、下午 1时和下午 2时,孩子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在午睡的问题上,老师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分钟还没有睡着,他可以出去玩。这让我想起邻居4岁大的儿子米希尔到我家时的情景。米希尔没有见过中国的饺子,抓起一只生饺子就往嘴里塞。当我

  想制止时,他妈妈却制止了我,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

  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

  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

  “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从下午2时开端,家长们陆续赶来接自己的孩子。这时,我看到一些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被家长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们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

  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

  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过“关于幼儿生活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儿童生活的文章

2.幼儿园励志文章

3.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普通人的励志文章

4.宝宝成长感悟文章两篇

5.幼儿教师励志文章

1557707